01
昨晚几位朋友坐着聊天,其中一位高中的好友,说几个月前,跟在一起三年多的女生分手了。
原因我们都没有多问,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双方家隔得比较远吧,仅仅清楚的,就是目前家里人又给介绍了一位女生,我们县城的,工作也挺合适的,双方都见了家长。
所有人都调侃这速度太快了吧,什么时候结婚呀。好友说应该明年就能把婚礼办了吧。
毕竟,好友家境条件都不错,家里在县城的黄金地段有一套房子,刚买没多久,家中还有一辆中等轿车,在县城也有一份还算过得去的工作,不累,工资也还可以。
当所有人都在期盼着他俩结婚时要各种闹的时候,只有我在一旁小声问了句:发展这么快,你喜欢她吗?
好友听完耸了耸肩,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说:也谈不上喜欢吧,家里人给介绍的,说各方面都合适,在县城小医院当护士,家里有一姐姐,整体家庭条件都还算满意。感情的事,以后可以慢慢培养嘛。
听完,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莫名觉得,成年的人的世界里,感情其实蛮脆弱的。
三年的相守又如何,很多时候,人到了一定年龄,我们都不得不选择放弃那个喜欢的,去迁就那个世俗眼中的所谓合适的。
或许,还是会有人选择不将就的吧。
02
这几天的朋友圈,被那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了。
前天晚上临睡前,我也花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才将那篇文章读完。这篇文章近乎2.6万字,本不属于公众号这种浅阅读的范畴,但却意外刷屏,我想这其中也体现了人们的恐惧与焦虑。
一位在北京有房有车,从事金融行业的中产阶级,却因为岳父的一场流感,引发了肺炎,最终导致死亡,使得家庭经济状况近乎瓦解。
看完文章,除了对于人们在疾病面前无力的惋惜,更多的是觉得人生无常,很多事都来得那么突然。
其实,直到看这篇文章之前,我跟所有人的观点都是一样的,一场感冒,怎么可能导致死亡呢?
然而,这种在我们意识里看似荒唐的想法,却在很多人身上发生着。
看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早上,本来我姐要带我侄子(宝宝还未满一周岁)来家里玩的,我们通电话的时候,我姐突然说宝宝今天早上起来,一直流鼻涕,好像感冒了。
听到这句话,我第一反应就是,叫我姐赶紧带宝宝去看医生。
可能是看了那篇文章以后,对于感冒这件事,突然变得异常重视了,又或者说对于健康格外敏感了。
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疾病没有到来之前,做好防范准备,一出现什么小感冒之类的,别拖延,立马去医院看病。
很多大病最后导致无药可救,都是因为最初症状出现的时候,病人不愿意配合诊断,持续拖延,最终导致病情恶化。
我不知道这篇刷屏文过去了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感冒的那种敏感度,会不会又回到最初的那种不以为然呢?
希望,不会吧。
03
这段时间,晚上躺床上,没事的时候,喜欢看一档谈话节目,叫做《十三邀》。
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如果没有,有空的时候,可以试着看一看,我个人认为挺不错的。
看着屏幕上的许知远,我总觉得他跟镜头,以及那些在各自领域里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嘉宾,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所有的节目中,许知远跟罗振宇的对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在罗振宇的面前,许知远显得有点跟时代脱节。罗振宇更多的是一名商人,而许知远更偏向于一位理想主义者。
记得访谈中,罗振宇说到了一句话,他说自己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做一名理想主义者,他不断重复自己是一名商人,只要服务好买自己产品的群体,就是最理想的状态。
听完这句话后,许知远对着镜头依旧是带点儿无奈,又有点尴尬地笑了笑,外加用手指顶了顶眼镜架。
我挺喜欢许知远的理想主义的,但同时也不排斥罗振宇商人的利益观。
不过,如果非要选择一个的话,可能更多人想过罗振宇的人生。
04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好像都变得越来越功利了。
甚至连看一篇文章,也越来越喜欢看那种实实在在的干货,最好五分钟看完后,就能立马学到一种新知识,出门与人聊天的时候,最好能立即派上用场。
有时候看一篇情感文,看到最后觉得没有任何作用,骂了句鸡汤害死人,便匆匆关掉手机。
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在这样一个什么都以快为标准的时代里,某些人试着慢下来,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最后,祝公众号的小伙伴,在新的一年里,能越变越好。
这段时间,我也打算休息休息,认认真真准备工作的事,所以更新就会慢一点了。
虽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但依旧对其满怀期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