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514686/a351bd6c9b435949.jpg)
强迫性重复,是心理学术语上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指的是一个人固执地、不断地重复某些似乎毫无意义的活动,或反复重温和体验某些痛苦的经历和体验。
资料:弗洛伊德在1920年发表的论文《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的“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他在对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会把他最喜欢的玩具从小床中扔出去,再哭闹着把玩具要回来,不断重复。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的事之后,会不自觉的反复制造同样的情境,去体验同样的情感。弗洛伊德认为,孩子把玩具当成了母亲的替代品,去体验失去的感受,通过体验来修复母亲时不时离开所带来的创伤。
这个主题不是要去讨论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因为没有那个必要,相关资料太丰富了,随时可以查看。想要写这个主题,是因为最近常常会冒出来这个词,以及关于这个词起来的一些念头。
回溯一下在最初接触到这个概念时我的感受。好像是在咨询中咨询师的间接描述,陆续在学习中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中,常常会聚焦到这个词。这么想的时候,发现其实那时候,我已经给这个词涂上了一个“忌讳”的颜色。一听到这个词,心里就会有些沉重,好像那就是问题,想着该如何打破这个重复,解决这个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在我内心里好像对这个概念有了新的感觉和理解。感觉上的变化,就是不再觉得它“忌讳”,而是以一种中性的态度看待它的色彩。如果把定义里面“痛苦的经历和体验”调整成“某种确定感受的经历和体验”,这个概念的范围就扩大了很多,而且从现实体验里看,这样也是有道理的。
其实,无论是怎样的重复,认识到它们的结构和运行很重要。本质上,它也只是你应对现实的一种方式。至于调不调整,是自己根据自己在现实里的感受体验自由选择。如果你觉得这样挺好的,那就无需调整,如果你觉得这样自己不太舒服,可以选择一个新的方式去尝试看看。如何做,是我们自主的选择,即使是衡量利弊之后,不得不做的选择,那也是我们自主的选择。
最近,关于与权威关系的一个现实体验,告诉我,我需要调整自己在这个关系里的一些应对方式了,看似替别人着想,其实是一种自作主张的越界行为,这种行为消耗了自己,同时也让别人觉得被冒犯了。
而另一个现实体验,也让我欣喜地看到,当自己情绪低落时,习惯性的那个应对方式是怎样去涵容和保护自己的。
最近,常常会有一个意象浮现出来:一个人,正在滑道上滑冰,ta全副武装,灵活地调整着身体的姿态,以调整自己想要的前行方向。
强迫性重复,也是一种运动,无形的运行,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但却在时刻影响着我们。运动里的惯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调整不是那么容易完成,需要克服惯性,让自己停下来,再转向新的方向。我们理解它,然后接纳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