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带上小贝,带上一本书去图书馆,这是这几年我们几乎固定的假期生活,或者说是属于我们的闲暇时光。带上一本书,去到一个有书的味道的环境中,心,自然而然也静下来了。
刚好瓜瓜老师(作者许丽芬,学生喜欢叫她瓜瓜老师,我们也喜欢叫她瓜瓜老师)的《做一个纯粹的教师》到了,顺手带上了。新学期马上就到了,如书名——向瓜瓜老师学习《做一个纯粹的教师》。
连续几天,沉浸在瓜瓜老师的真实、感人,富有思考力的言说里,不断地被她与学生的故事或感动而心生酸楚,或美好而心中愉悦,不时被她各种“随手拈来”的点子而暗暗叫好……
读瓜瓜老师的书,又让我想起了2022年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课程里,瓜瓜老师的讲座——应试背景下如何开展生命化教育,她的“可实践的‘心理安全保障’清单”: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想哭的时候就哭;每个孩子都可以不考第一……和“可实践的‘不做’清单”——不撕学生的作业本;不因写错字而罚抄;不在作文上写“重写”……
当时,听到这些观点我是非常震撼的。虽然说这些孩子的需求都是极其正常的,但是在我从小到大所接受到的教育,在学校里,在教室里,通通只有“不可以”,没有“你可以”。终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自己做了老师后,也把“不可以”带给了我的学生。
在读到许丽芬老师的《做一个纯粹的教师》之前,我对纯粹的教师的理解是——专心教书,没有或者是极少的外在工作的打扰,极少应付式的形式主义,极少无用的繁琐的工作,就简简单单,和孩子们一起过一种教育生活。
然而,当读到许老师的一个个真实又感人的故事,忽然觉得我对纯粹的教师的理解是如此肤浅,或者说过于理想化。事实是,我所理解的纯粹的教师是不大可能实现的,这需要从上到下的改革,现在不大可能,以后不大可能,甚至未来都不大可能。如何在不大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个纯粹的教师?像许老师一样,走“可实践”的“纯粹的教师”之路,这是许老师的书带给我的最大的启发。
很多人说,现在做一个纯粹的老师很难,但是真的吗?大概起自己不愿意纯粹吧。“生命化教育让我首先想到的是,以生命的名义教育好自己。”做一个纯粹的教师,不也是一种自然而然,从自己出发,教育好自己,做纯粹的自己,再接纳学生的自然而然,接纳纯粹的孩子。
瓜瓜老师的纯粹,纯粹到与孩子的每一次需要的交流,每一次眼神的交流,都是真诚的,充满信任的。无论周遭如何,都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意的环境,不断地给孩子注入爱的能量,“我相信教育最有力的武器是在理性的教导和长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对人的‘信任’,而不是‘约束’或‘管制’”。
曾在处理一件学生之间矛盾的时候,我问及为什么不向老师寻求帮助,几个孩子哭泣着,近乎吼叫着对我说:“从读小学开始,从来就没有哪个老师真正帮过我们。”是啊,孩子在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是否真正用心聆听呢?是否读懂孩子真正的需求呢?我们的眼里是否真正有孩子呢?……鼓励学生相互举报,互相检举,考试随意调动座位夹考,谨防作弊,指导学生弄虚作假,蒙混过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正在流逝,殊不知,真诚、信任才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瓜瓜老师的纯粹,纯粹到眼里看到的只有一个个活脱脱的孩子,心里想的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对比的评价,没有所谓的“差生”,只有真实的人。“我所坚守的是: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即获得爱、尊重、平等以及感受存在的尊贵。”有的老师总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有礼貌了,越来越不懂事了,越来越尊重人了,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尊重或学生吗?教育应该是先获得爱与被尊重,才有能量去爱和去尊重。
瓜瓜老师的纯粹,纯粹到热衷于让孩子喜欢上教室,对上学不恐惧,对老师不害怕,用美好发现美好,用爱传递爱,“以善对善,让善更善。”有时候我们总在埋怨环境如何,但是环境不就是你、我、他,一个个人组成的?试问,我们又为改善这样的环境做了什么?比如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与孩子的交流都努力做到微笑、看孩子的目光柔和……
“我愿意在没有恐吓、没有惊悸、没有逼迫的气氛中观看每一个孩子的举动,我观察他们,注视他们的每一个善举,发现了他们的每一点光。”
“在开学的第一天,我随时表扬每一个孩子。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天生带有一颗向善的心。我所要做的就是:珍视他,并激发他对自己的珍爱。”
“现在,我每天都在尽力地为他们的“爱心加油站”提供“爱心油”,好让他们的加油站天天有油可加,让他们天天能做一个被爱充盈着富有的人。”
……
像这样充满爱意的画面,书中处处可见。
瓜瓜老师的纯粹,纯粹地做一个儿童研究者。“做一个儿童的研究者”,是张文质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话,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长期与儿童打交道,只有研究儿童,才能做更好的教育。“也许,当我们还都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之间才会如此默契。”要理解儿童,要了解儿童,那就需要成为儿童,才能走进儿童。
做一个儿童研究者,才能趋向于专业,做一个专业的老师,而不仅仅只有爱。“如果教育的“爱”能包治百病,那么,社会就不用再培训教师了,直接请当母亲或者父亲的人来当教师就行了。”张文质老师在《日常教学的情调》一书中也说到,教师应该是一个手艺人,你有什么绝活,你应该有什么绝活,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去思考,去研究的课题。
当合上此书的时候,正好学校的开学工作会议的通知来了。意味着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了,再回到这个问题——我应该做一个怎样纯粹的教师?读了瓜瓜老师的这本书,我对做“小”老师更加坚定了——做小事情,侍候小人,对学生有点小影响,人生有点小成就(张文质《日常教学的情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