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苏轼在一首诗中所写:“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读书多了,容颜自然会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烟云,其实他们已经融到你的血液中,深植在你的灵魂里,显露在你的谈吐上。
有人问智者:“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智者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清吃过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血肉。”
赵普是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开国功臣官至宰相,他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所以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当然,“半部论语”只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论语》。据说赵普在碰到国家大事或重要问题不能解决时,他就停下来,把今天不能解决的问题,搁置到明天再解决,回去以后往往在书房里拿出一本书来看,而看的最多的就是《论语》。
论语讲的都是大原则,并没有什么政治技巧,而这些原则恰恰能够启发人的灵感,发生联想,从而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赵普的故事告诉我们,书不在多,而在于精,读书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够灵活运用于生活之中。
读书对有些人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纵使自己酷爱读书也会被贫穷绊住脚,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也要读书学习。
读书是和前辈先贤进行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才能越活越智慧,越活越从容,越活越高贵。
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的确,那些住着洋房,开着豪车,穿金戴银的人,实际上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为在他们的皮囊里没有用书籍来填装,在他们的灵魂里没有深植读书的精髓。
如曾老所言,一个人的气质本由先天而生,就像性格一样,很难在后天的成长中改变。但是,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气质发生变化,甚至达到脱胎换骨的境界。
也许,我们都有过开卷有益的惊喜和激动。然而,读书并不是随手翻翻而已,动辄就在你的朋友圈里晒晒,似乎成了炫耀自己有多励志,有多努力的资本。
其实,好读书的人永远不会将读书作为谈资。读书就跟吃饭一样,总不能一见到人,就说中午吃的什么,晚上吃的什么,难免人别人觉得无聊,亦或是低俗。
真正的读书人是用书作伴,在孤独中前行。因为,与前辈先贤的对话,容不得不相干的插嘴,容不得嘈杂喧闹,是虔诚般的修炼。
读书的意义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