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周一,晴,15-26度
昨天的文章中,谈及单位微信群里发生的一件事,发表一通“(关)”与民的议论,就遭锁。申诉被驳回。要改也很难改,不是某个词敏感,而是整段文字触犯敏感话题,除非全部删除。于是采用图片的方式重发,秒锁。再发,又锁。然后,发任何文字都被私密,不能公开发布,等于罚我禁言一天。今天,将那段文字删除,只保留周总结部分,仍是发不出。不要试着与平台斗智斗勇,除非你想挪地方。
那件事是这样的。单位里一位年近七旬的退休干部,偶然听了一堂家庭教育的国学课,深受触动,就想推荐给身边人听。于是,就与老师和单位两头联系好,请老师到单位上一课,时间定在周末,发动大家自愿报名。结果报名者寥寥无几。退休群中也如是。老人又写了一封七八百字的邀请书,结果“副的”在群中表示“质疑”,然后群不明何因解散了。
有人说这老头摆不正位置,退休了还要操持这种事。老人的热心是无可怀疑的,但一厢情愿的热心常常会遭受冷遇。我现在觉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易做到,而“己所欲,勿施于人”倒是真难,难就难在它披着“善”的外衣,人们常以为“我是为人好”,只要动机纯正,行为就正当。如果对方正需要你的这份善意,就是雪中送炭。如果对方并不需要这份善意,那你的分享、馈赠就等于强加,我想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强迫。 “己所欲”,就成了“他人所不欲”,将心比心,“他人所不欲”的受强心理,也正是你的“己所不欲”。所以,这还不是职场上所谓“摆不摆得正位置”,而是违背了人与人交往的“忠恕”之道。
“忠恕”的原则,还体现传道、受业、解惑上。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对方努力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对方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的程度不去启发他。也就是说,一定要等到对方非常渴望得到你的帮助时再去帮助他。己所欲正是他人之所欲,才是完美的双向奔赴。
我时常很奇怪,为何一些大学教授,即便已是非常知名的学者开讲座时,开场也会花上起码三分之一的时间将自己吹噓一通。让台下的观众先对你肃然起敬,才会竖起耳朵专心致志听你说。我们打开一本书时,你对作者是抱着仰视、平视还是俯视的目光,直接决定你对书中内容的吸收程度。所以,古人强调,读书前,先要“去我”,除去你的傲慢与成见,否则,它们会隔在你和书之间,使你读不进任何东西。
我曾在社会上和单位里都开过《论语》讲座。社会上反响极好。单位里却不以为然。为何,过于熟悉的缘故。社会上尊称我为“老师”。而在单位我不过是个“老姐”。至于,孩子不自教,也是同样的道理吧。父母的日常言行皆暴露在孩子面前,难以树立崇高的神秘感。
说老人摆不正位置,也对。假如这件事是boss 在推广,想必应者如云。所以,位置还是很重要的,人们只会对他仰视的位置俯首听命。但是,我仍是挺同情老人的。虽然,我对那类课并不感兴趣。我理解老人的热心,就如同看见一孩子捏着一把糖果笑吟吟地跑过来,递给我。尽管我不爱吃糖,但不忍心拒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