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
跳出二元思维之窠臼——读詹文杰《柏拉图知识论研究》

跳出二元思维之窠臼——读詹文杰《柏拉图知识论研究》

作者: 小洛与鞋带 | 来源:发表于2024-05-07 07:36 被阅读0次

本书是一本从认识论角度研究柏拉图哲学的专著,重点集中在《美诺篇》、《斐多篇》、《理想国》、《泰阿泰德篇》、《智者篇》和《斐莱布篇》。

一、厘清术语

“认识论”“知识论”基本是同义的,过分严格的区分可能用前者表示关于人类认识的发生过程和机制的研究,用后者表示关于知识的概念分析。 另一个与“知识”相关的关键词是“doxa”,本书译为“信念”,王晓朝《柏拉图全集》译本译为“意见”。

《辞海》对“意见”的解释如下:

意见  ①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如:交换意见:征求意见。② 古希腊柏拉图用语。有广狭两义。狭义为“信念”(pistis,亦译“相信”)的同义词,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第三等级,它的对象是可见世界中的实际事物,与之相应的知识是常识。广义是信念和想象(eikasia,亦译“猜测”)的统称,想象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最低等级,它的对象是实际事物的肖像,与之相应的知识是幻觉或错觉。

可以看出,“信念”的含义较之“意见”狭窄,更精确;但另一方面,由于柏拉图哲学用语的含糊和多义性,需要注意“信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区分狭义的和广义的,甚至第三种含义。从初学者的粗浅角度,似乎“意见”更具备阅读亲和性。原因在于:“信念”似乎含有一点宗教上或者精神上的含义,偏离了认识论的课题;而“意见”可能更贴合我们认识过程中的某种阶段和认识论语境,它表明是主观的,距离客观的“知识”还有距离。“信念”和“意见”好像分别属于康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语境,而后者才是认识论的地盘。

二、全书概述

作者首先阐明柏拉图是认识论的真正开创者,提出了以下基本问题:什么是知识?我们的知识的真正来源和根据是什么?通常人们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真称得上知识吗?究竟是感觉还是理性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知识?知识与真信念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对柏拉图知识论进行专题研究是西方哲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关于知识的基本观点包括:

第一,知识要求领会到“真”或者“是者/实在”;

第二,知识要求给出说理或说明(逻各斯)的能力;

第三,知识要求稳固性和确定性,并且不会被说服而放弃;

第四,理想的知识是难以达到和极其稀有的。

知识有时表示作为一种认知态度的确知,有时表示学问领域或科学门类,有时表示最高层次的理智能力,有些场合经验知识也算作某种知识,但是柏拉图始终把严格意义上的知识概念保留给理念知识。严格意义上的知识要求把握到真正的实在,也就是洞见到那些永恒不变的理念,而这同时意味着获得关于所是的定义性说明。理念知识的最高顶点是关于善之理念的知识。通达这种理念知识的方式与其说是某种理智直观,不如说是作为“给出并接受说理的能力”的辩证法。作为把握到真而且永不可错的理想的认知成就,知识带有稳固性和确定性,不会因外在的说服而放弃,而且,它是难以达到和极其稀有的。

柏拉图的认识论从《美诺》开始,在那里知识概念得到比较自觉的反思和讨论,尽管知识问题与德性问题仍然纠缠在一起。

柏拉图提出了“美诺两难”来反思苏格拉底式的辩驳论证,以严肃态度处理了探究或学习的可能性问题,为此提出了回忆说并引入灵魂不死的观念,尤其是提出(真)信念作为知识和无知的居间状态。真信念通过“关于原因的推理”而“绑定”下来可以转变知识,这是柏拉图最早表达知识与真信念之关系的说法。

《斐多》是《美诺》在哲学主题方面的后继,它将《美诺》中以次要和外在的方式出现的“灵魂不死”问题当成核心的主题严肃地进行论证。在知识论方面,柏拉图一方面通过确立“纯粹灵魂”的概念(作为理想的认知主体),另一方面通过确立“纯粹实在”的概念(作为理想的认知对象)而设定了“纯粹知识”的概念:纯粹知识是纯粹灵魂对于纯粹实在(“真实的东西”或“理念”)的“洞见”。获得知识首先意味着灵魂自身的净化(也就是“练习死亡”),其次意味着灵魂对于纯粹实在的回忆,最后意味着借助命题、运用命题推演的方法(假设法)而不是借助经验观察来探究实在。回忆说段落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指出了真正有待认识的是诸理念,另一方面它表明我们把握理念的方式不是从感觉印象出发进行抽象,而是通过“回忆”重新召回某种先天知识。“回忆”要解释我们获得概念的方式,“假设法”则尝试解释我们进行演绎推理的方式。

在《理想国》卷V末尾,柏拉图论证了知识和信念之间的区分,这种区分主要基于它们各自所针对的对象的区分:知识针对“是的东西”,而信念则针对“既是又不是的东西”。作者针对二者区分的观点是:柏拉图在这里并不主张同一种认知能力针对同样的对象由于不同程度的实现而产生出两个不同层次的认知状态(知识状态和信念状态),而是主张知识能力和信念能力是两种相互排斥的、不同类型的能力,它们作用于两个不同类型的对象,产生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认知状态。知识和信念不单纯是针对某个命题的认知态度,而更加是全局性的两种能力,对应于这样两种能力,柏拉图刻画了两类抽象的人格类型,分别是拥有知识的完满哲人和拥有信念的大众。而且,知识和信念主要被看作一种对象性认识而不是命题性认识,信念对象和知识对象是事物而并非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命题。

《理想国》卷 VI-VII 通过太阳譬喻、线段譬喻和洞穴譬喻逐层加强对于知识问题的解释。柏拉图提出可见世界和可理解世界二分以及“善”作为最高的存在论和知识论本原的学说,提出认知能力的四层次说和某种学科分类的思想。柏拉图在提出认知能力的四层次说的同时并没有提出存在论上的四元论,而且,通过辩证法达到的“综观”也不能被解读为某种理智直观,而是系统性论证的最终完成。在康德的认识论语境中,人类不可能拥有理智直观,只有上帝才有。

《泰阿泰德》主题是探讨知识的本性,主体部分是定义知识的三个尝试:①知识是感觉,②知识是真信念,③知识是带有说理的真信念。对话中提出了几种关于说理的说明,但都被表明为不足以用来说明知识的本性。

《智者》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解释“假”的本性,这种解释首先是对“是/不是”之二元对立的克服,从而把“假”规定为“不是的是者”,然后是说明说理或陈述是某种结合物并且容许有真假之分,而假陈述就是把“不是的东西”说成“是”。《斐莱布》强调假信念或假判断的产生是由于构成判断的不同因素(如某个感觉和某个记忆)之间的不匹配。

三、跳出二元思维

“美诺两难”是这样的:(M1)要么某人认识某个事物,要么他不认识它;(M2)认识某个事物的人不会去探究它,因为他没有必要去探究它;(M3)不认识某个事物的人也不会去探究它,因为他不知道要去探究什么;(M4)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去探究。

探究之不可能在于对于“有知/无知”的二元划分,一旦跳出二元思维,加入居间的认知状态——信念状态,“美诺两难”就瓦解了,因为从居间状态过渡到知识状态是可能的,从而最终,获得知识是可能的。

在“回忆说”的例子中,苏格拉底试图表明,“不认识x”不等同于“对x毫无意识”。可能的情况是:要么某人认识x,要么他对x拥有真信念,要么他对x处于困惑状态,要么他对x拥有假信念,要么他对x毫无意识。某人关于特定事物所处的认知状态比M1的“认识/不认识”这个二分要复杂得多。“困惑”让我们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无论是从德性的角度还是探求知识的角度,苏格拉底以问题代替答案,他问美诺:“现在,你设想一下,除非他陷入困惑,相信自己并不知道,从而渴望知道,否则他会试图去探究或学习他以为知道而其实还不知道的东西吗?”美诺回答说:“我认为他不会。”

我们从“美诺两难”的解决中除了对获取知识可能性的信心,更重要的可能是学会跳出二元思维的窠臼。当一个问题只给予我们两个选项,二者难以取舍,或者无论哪个都无法给出答案时,我们有理由怀疑问题可能隐含着误导性、错误性,也许存在着第三、第四选项。“居间状态”表明世界并不必然都是二元划分,如同生活是灰色的,在两个端点之间存在着无限可能性和无限状态,取决于我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就不存在。

“美诺两难”特别容易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误导我们,追求经济增长还是优先保障社会公平?首先修建边境墙还是支持弱小国家的卫国战争?保障国家安全和避免军事冲突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之间哪个处于第一位?广告更是经常给顾客仅仅是二选一的选择来吸引注意力和促进销售,引导消费者的决策,例如仅仅比较两种产品的优劣,好像不存在更多的产品选择;提供两种不同的优惠折扣方式,一种是打折,一种是赠送礼品或优惠券;提供两种不同规格或包装大小的产品,例如小份量和大份量,让消费者在容量和价格之间做出选择(星巴克只有大杯和超大杯,你选吧,世界上不存在小杯)。

我们完全可以跳出上述二元思维,解决或瓦解类似“美诺两难”的问题,在汹涌的广告浪潮中,我们至少可以选择拒绝,或者寻找多元选择性。

四、知识和真信念之差异

①就对于对象之真相的领会而言,知识比真信念在直接性方面具有更高阶的地位。拥有知识的人是对认知对象有直接、亲自见证的人,而拥有真信念的人对认知对象最多拥有间接、二手的证据。

②知识比真信念具有更高的价值。

③知识具有稳固性,而真信念缺乏稳固性。

④知识拥有对其自身做出解释或说明的能力,而真信念缺乏这种能力。

我们必须区分《美诺》中真信念/知识的区分跟《理想国》信念/知识的区分之差别。在后一处文本中,信念和知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对象的认知,前者关联于可感对象而后者关联于可理解对象。在《美诺》这里,信念和知识还没有从这种存在论的视野中得到区分,信念在这里泛指一般的判断,而在《理想国》那里则主要表示感性认知方式,而与之相对的知识在《理想国》主要被用来表示某种先天知识或者理念知识。柏拉图将在《斐多》中主张:把握到事物的“原因”或“为什么”也就是以某个方式把握到这个事物所关联的“理念”。

五、存在论上的二元划分和认识论上的四元划分

柏拉图的存在论仍然是二元的,即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分。前者是可变的,是摹本,依赖后者而存在,是信念所认识的世界;后者是恒定的,真实的,自足的,是知识所追求的世界。

他在《理想国》的“线段譬喻”中建立的是认识论而非存在论的四元划分:臆想、确信、思维和纯思。臆想和确信分别代表感性认识的不完满实现和完满实现,而思维和纯思则分别代表理性认识的不完满实现和完满实现。

思维和纯思的区分在于:第一,思维还受到感觉的影响,而纯思已经完全摆脱了感觉的影响。只有在纯思的阶段,心灵才“不需要使用那些仿像”“完全不运用感觉对象,而只通过理念自身,从理念进展到理念,最终归结于理念”。第二,思维这个认知层次的特征是依赖于预设,把预设当作自明的(如数学思维的公理),即当作“本原”或“初始的东西”,从这些预设得出推论,而不能为这些预设本身“给出说理”;而纯思虽然也从预设出发,但是它扬弃了预设而“向上攀登”,最终把握到了最高的、无预设的本原——这意味着心灵能够对这个最高本原“给出说理”。在纯思的阶段,心灵不仅把握到了无预设的本原,而且“反过来把握依赖于它的东西,以此方式下降到终端”,这样,心灵对所有的东西都能够“给出说理”。第三,思维这个认知层次的典型就是数学思维,而纯思则是辩证法或辩证知识所专属的认知层次。第四,思维以孤立的方式考察各个理念,而纯思以系统关联的方式考察诸理念及其关联性;系统考察或“综观”是纯思的显著特点。

柏拉图在知识论上没有放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知方式的二元区分,认知状态的四重区分并非取代、而只是扩展了认知方式的二元区分。

评价:4星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相关文章

  • 柏拉图知识论

    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是真正传承了苏格拉底衣钵的两位学生之一。与他的老师不同,苏格拉底述而不作,柏拉图则写了大...

  • 《拆掉思维的墙》读记之择业

    拆掉思维的墙 ——读记之择业 “相传那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柏拉图问老师,什么是爱情?老苏没有回答,以一个哲人...

  • 跳出窠臼、寻找文化依托

    在一个单位工作久了,难免陷入窠臼。周围的同事、领导都经过长期的磨合,互相之间有了默契与忍让。同样,单位也就陷入...

  • 9个营销故事,教你如何赚钱

    商业就是一场游戏。如果只是单纯想着如何盈利,那很可能陷入思维困境。跳出窠臼,另类营销,不仅可以让商业更有趣,还可以...

  • 请跳出二元的思维方式

    很多励志类鸡汤以及现实中的成功案例,激励我们“一旦怎么样,就能怎么样。” 例如,只要能够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无数的...

  • 读《老子》驳白居易之窠臼

    《老子》 言者不如知者默, 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 缘何自著五千文。 一一附白居易《老子》诗批...

  • 思维惰性不是简单的不动脑子

    思维惰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窠臼”,窠臼是指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不落窠臼就是不落俗套,也就是创新...

  • 转型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案一定是高于问题本身一个维度的。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跳出思维的窠臼,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些问题是...

  • 苑举正 活用哲学笔记 3 知识论

    3.1 知识论在研究什么? 知识论问的问题是 如何获得百分百确定的知识。 数学,是唯一可以满足知识论要求的学问。 ...

  • 最完美的探险故事开头是……塞尔达!

    最近在玩塞尔达荒野之息,自由度实在很高让人似乎真的在体验一个冒险故事。 这个故事开场跳出了窠臼:男主人公苏醒,睁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跳出二元思维之窠臼——读詹文杰《柏拉图知识论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yr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