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里青山,三秋桂子。”虞城之美,除了虞山十八景,更美在这一枝枝秋日里的桂花。桂花幽香淡雅,是这座城留给人们的嗅觉记忆。
寒露时节,秋意渐浓。行走在虞城的大街小巷,不时与盛放的桂花迎面相逢。一簇簇桂花迎着秋风将幽香传送,满城馥郁的桂花香忽浓忽淡,时近时远。
仿佛一夜之间,虞城就变成了一座香城。在虞山、尚湖,还有燕园、方塔园、曾赵园、桂香园、石梅广场,以及寻常百姓的墙角院落都能寻到桂花的身影,全都笼罩在馥郁的清香之中。
生活在这个小城的人,因为桂花,生活亦能添香。但我以为,赏桂花最好远离都市喧嚣,散履江南山水间、千年古刹中,以心无旁骛、云淡风轻的状态去感受桂花意境,花与人各自香。因此,我更钟情于兴福寺里的桂花。
虞山北麓的兴福寺创自南齐,是江南名刹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因唐代诗人常建的那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而驰誉千载。南齐初名“大悲寺”,梁朝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相传唐贞观年间,有黑白二龙交勇,冲迸成溪,遂成破涧,故又名“破山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敕赐破山兴福寺额,由是或称兴福寺,或称破山寺。
凉风徐徐,天朗气清。沿虞山北路向北,驶过古城的繁华,向西一折就是寺路街了。这是一条从喧繁的城市通往青山绿荫、通向一座古寺的路。路两旁山民别墅小楼成片,一路桂花树、栗子树、毛竹林、茶园,高低参差,众多的农家茶室和农家小店,石板路上还散落着点点桂花,这一抹轻柔的淡黄,更增添了几分清新和活力。
过外山门,竹林拥翠,古木参天,浓荫蔽日。过山阜后,地势低落,葱翠山谷之中“兴福禅寺”的朱门黄墙展现在眼前,钟磬之音,悠悠荡起南朝余韵。
我不似唐代诗人常建一般清晨步入山林中,却是秋日的午后跨过寺庙高高的门槛。跨过这一道门,仿佛进入了另一方天地,那些世俗的喧嚣、热闹都与这里无关,这里是佛门清净地。我想,这样的净地是适合桂花的。
循着禅香和花香走向寺里深处,走过白莲池,空心潭边那棵桂花树,树冠像一顶大伞,枝叶繁茂,绿影婆娑,花香远溢,映映着空心享,为寺院更添了庄严,多了一味禅韵。
桂花是很有灵气的花朵,从不似其他的花儿争奇斗艳,而是在清朗的秋季怒放,丛丛簇簇,没有鲜艳夺目的花朵,更没有妩媚绰约之姿,但站立在树下,风轻轻掠过,送来馥郁的幽香,让每一个进寺的游客或香客未进大殿,先闻桂香,如沐佛恩,足以给旅途疲惫的人以抚慰,足以让乏味的生活多染些芬芳。
桂花香氤氲了整座古寺,连风都是香的。大约是在此聆听禅语梵音,沐浴着轻柔秋光,天长日久便熏出了一丝佛性,在这座古朴清净的千年古刹,桂花仿佛也多了几分禅意幽香,绵延出一派静谧悠长的古朴气息。
茂密的树叶里,洒下斑斑点点的秋阳。待风吹过,那点点桂子,便淅淅沥沥从梢间缓缓落下。地上已然落满了一层细碎的金花,潭中也飘浮着零散的桂花,细细的粒子像是桂花无声的叹息。
我伸出手,看桂花飘至掌心,轻轻地、柔柔地,明净可爱,沁人心脾。只片刻,心头的忧愁,就褪去了。
不喜欢落花,是怕那一地殇。而桂花落下来,似乎并不悲凉,甜甜的味道,仿佛舌尖轻轻舔了一下糖,心情是快乐的,是欢喜的。
踱步进入米碑享,生长在幽静的米碑亭中的两棵桂花树,一大一小,灵巧精致。因为常建诗和米芾字堪称“双绝”,人们更关注碑亭内宋代大书法家襄阳米芾手书常建之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但桂花是不争不抢,自有闲情。
四高僧堂前两株桂花飘香,树龄在三百年以上,这两棵桂花树的长势一模一样,枝干粗壮,枝繁叶茂,被树冠装点的幽雅宁静,气氛肃穆,给人以神秘之感。浓密的树丫探到了屋檐前,像是在向大殿的菩萨献花进香。
花香或清或浓,总是不可两兼,可唯有这桂花之香,清而涤尘,浓可远溢,难怪历代文人总对桂花格外偏爱。屈原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吟咏着桂花的高洁清雅。这花于古人心中是美的,美得不像人间所种,只应是月宫花木。于是便有李贺的“联翩桂花坠秋月”,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
唐代诗人白居易对桂花也情有独钟,他找到了绝佳赏桂地点杭州天竺寺,在《忆江南》中写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此时无月,我无法体会诗人月下赏桂的境界。如是皓月当空,在破山寺,嗅着桂花的馥郁清香,就着如水的月光,夜风拂过,树影婆娑,我想定会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意感受。
一阵穿堂风吹来,树叶沙沙,仿佛秋日私语,桂子飘落,清香绝尘。唐代王维的一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让人感觉桂花幽幽香气透空而来。古寺之中,人迹罕至,安静得仿佛能听到桂花从枝头坠下的声音。
幽静中成长的桂花,少了桂花落到尘土之上沾染庸俗之气。用这样的桂花做出桂花茶或桂花酒来,当是有着浓浓的禅意,清清的佛韵。
赏完寺中桂花,同行的老友提议在绿荫下品茗赏桂。寺内的茶水别有一番滋味,入口生津,清香中带着丝丝甜味。一缕香风穿过林间,枝叶飒飒。此时,倘若有人用古筝弹一曲《出水莲》,或是《林冲夜奔》、《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汉宫秋月》、《雪山春晓》、《寒鸦戏水》之类的,任意一曲,琴声婉转,笛声悠悠,人坐此三百年的桂树下,二目在书,心如秋水,秋风或急或缓,花枝摇曳,发出轻轻的絮语,抖落桂花之粉屑与花粒,洒在头上、身上、书上,这便是那“人闲桂花落”的来历吧?
我相信,又一场秋雨,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了。寒露至,鸿雁来,雀入水,菊始黄。心底的你,远方的你,是要安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