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从一种宏观的角度建立起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和改造,生活中的诸多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两大重要题材“词”和“诗”来说,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
诗词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如果说唐诗是豪情,那么宋词就是柔肠,是艺术性的俚语(即民间俗语或地方方言)表现。
诗这种文学体裁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并且阐发自身情感的。而词又是由诗演化而来。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词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人们对一种更肆意表述情感的文学体裁的需求。“诗”这种题材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如我们都熟知的《诗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流行起了乐府,那个时候普遍还是绝句式,那个时候还算是古体诗歌。而逐渐到了隋唐的时候,古体诗有所发展,词就慢慢地演化出来了。这是因为,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环境繁荣的情况下,人们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上层建筑的开拓和革新上。人们在这种大气恢宏的环境之下,想要表述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而这个情况下模式性比较强的诗,对情绪的抒发就形成了一种束缚,人们急需一种文学体裁来进行满足他们内心对于表达感情的一种需求。相对于诗歌的严格规定,词的形式显得更加的灵活多变。它对字数的要求可控范围更广,对韵律的要求更具有可调整性。所以在文化繁荣的时期,人民也愈来愈偏爱“词”这种文学题材。
词本身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配合音乐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词人作词,要以词牌来写,所以又叫填词。
虽然诗词同源,但是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除了格律、句式、句法上面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从起源开始,从而发展出来的意境、风格、内容、修辞手法上等等的不同。其一,诗显得更为刚直,词显得比较和婉;其二,表达的手法有别,诗手法率直,词九肠回曲;其三,情意的表露程度有别,诗显性比较明显,词隐性比较明显;其四,来由和归属有别,诗如男,阳刚,词似女,怀柔。总归一句话,诗是诗,词是词,专就意境方面来说,疆界也是很分明的。王国维曾言:“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因为与律诗比,词更委婉、阴柔、通俗,更口语化。诗,有韵有辙即可;词,规定格式,规定字数,不可更改。诗词之别,既表现在音律方面,又表现在意境方面。所以,词要更婉约、细腻。因为它是偏重于个人情感的编织。
当然,这也不一定就是百分百地符合,这只能算是一种大致的方向。就以词为例,虽然有清新雅丽的婉约词,但是,也有豪气四溢的豪放派,不能以一定论。
也就是说,诗比较严谨一些,而词可能就显得随性一些。诗的出现也比词的出现要早很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诗”和“词”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词是在诗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在后期,词和诗是可以共存的。我们常说“诗词歌赋”,这也就表明了诗词是相辅相成、并驾齐驱的。不管是诗还是词,都是中华文化史上不可抹灭的耀眼光芒。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99035/398e953bf960e57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