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最厚重的情,是亲情,最深长的缘,便是与父母的缘。此情此缘在龙应台的字字句句中无不流露。时光在父母反复叮嘱声,在父母粗糙手茧缝里,在父母发梢银丝露现时,我们便不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孩子了。在合上《目送》的那一刻,心中难以释怀的,是那生死离别的滋味。
《目送》是龙应台献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书中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翻开书第一篇就是《目送》。龙应台送华安去机场,目送他过海关时一直等侯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放到现在来讲,我们与父母告别时是否也这样?父母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我们身上,离别时的控制不住情绪却被我们排斥。他们或许只希望得到一个拥抱,渴望听到我们说几句温暖的话语,更想得到告别时的回头一瞥、一笑。这些用钱买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最可贵的。我们渴望自由,不想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离开父母的同时,也许,心里正在暗暗的窃喜。但是,不论我们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挂念我们的,也一定是父母呀。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话,品字如品茶,甘与苦的碰撞难以言语。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或许就是千千万万父母无可奈何的目送。
龙应台的父亲八十多岁依然喜欢自己开车出门,而且隔三差五地出一次小车祸。大家都很担心,决定让作为女儿的龙应台强行把车钥匙要过来。父亲乖乖地交了钥匙后不久,就生病了。这次病后不久,父亲走了,走的很安详。她说,“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讲到生与死的话题就有点沉重了。
2016年,我刚上初三,我的姨丈,也就是我表妹的爸爸,被查出肝癌和双肺转移瘤,晚期了,没得救的,只能延续生命。很突然,真的很突然,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倒了,他们家所有的费用都用于他的治疗,三个孩子也只好请假陪伴在身边,他们也不知所措。有一个周末我突然收到表妹的一条微信,她说“雪柔,我就要没有爸爸了。我还没有跟他拍过照,还没有带他去好玩的地方带他去吃他喜欢吃的东西,他甚至没有看到我最美的样子,他就要走了。”我看完心里很难受,我很着急地说“你去跟他说我爱你,快去啊!”她却回答“没有机会了,真的没有了,医生说他现在不能受刺激。我现在什么都做不了了”我们可能以为一辈子很长,生命很坚强,可谁知道半路会闯出个什么。我们可能以为孝敬父母是以后的事,现在我们还小,可你不把握现在,又怎么谈以后呢?
世界上最心酸的事,就是当你读懂朱自清的《背影》,龙应台的《目送》的时候,很多事还没做,很多事已经来不及做。岁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偷走我那习以为常而又弥足珍贵的东西,而死神也不会因为我们的渴望就推迟来临的日子。他拎着一壶茶来到我们亲人身边,与他们的灵魂把酒言欢,轻易地就骗走了他们。我们有足够时间去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可是父母却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我们,他们总是会走在我们前头,也许在很多人没有真正长大以后。“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我们总有太多的理想没有实现,没有回头地向前奔跑,也许因为我们不曾算过一生还有多少时间留给父母。将生活好好咀嚼一遍,睿智的龙应台也在失去后顿悟,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的真谛。三年后她在飞机上看到一个人的背影很像父亲,她想,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就一次机会,她会做什么?
树欲静而风不止,趁一切还来得及,趁还能拥抱彼此,把时间调慢再调慢,陪家人把风景看透,再看那细水长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