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之光
中华文化笔记24,大乘佛教两派解析之四

中华文化笔记24,大乘佛教两派解析之四

作者: fox3696 | 来源:发表于2018-03-08 15:23 被阅读42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五、中国化的大乘教派华严宗、禅宗观点

大乘佛教进入中国后就迸发出了极强的生命力,产生了种种新的世界观。华严宗就是其代表。华严宗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建立在中观派的基础之上,不过他用的概念是“心”和“尘”,对应了内心与世界,华严宗认为两者都是空。同时华严宗也承认唯识派“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概念,除去“心”和“尘”就现“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但是华严宗认为宇宙既然是由“如来藏”变现的,那么宇宙种种之不同本质上那都是相同的,所以“如来藏”也不是宇宙本源。种种不同的宇宙也好,恒久不变的“如来藏”也好,既然是相同的,那么不过是一种心境而已,所谓“万法融通”。

《星际穿越》中世界海的形象

于是华严宗在这个逻辑上引申到时间和空间,将空间之种种不同等同起来(类似庄子“齐万物”),认为这些不过就是种种心境而已。于是进一步世界的大小是等同的,大就是小,小就是大,大中包含小,小中包含大。时间也是一样,一瞬间也包含永远,现在过去未来都是等同的,所谓一花一世界。也就是宇宙里还有宇宙,宇宙外还有宇宙,和宇宙平行的也有宇宙。如此可知这些大的小的,过去的未来的,种种不同的宇宙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定是一起存在的,这就叫“世界海”(《星际穿越》书架后面那些幻灯片,就是世界海的一种)。这种一和多共存、“一多相即”的状态就是圆通的状态,才是世界本源。这就是“法界缘起”。

多重宇宙共存

可知“世界海”中包含“世界海”,“世界海”外面也是“世界海”(就是《超体》嘛,似乎应该还有内在时间与系统时间的区别,来区别佛和菩萨吧)。那么在这其中取一个世界海就可以构造一个极乐世界,构造出来也就解脱了。当然华严宗有自己构造极乐世界的方法:例如“四法界”等。进而由这种一就是多的逻辑,华严宗还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提出了“六相圆融”,“十玄无碍”等观察理解世界的不同角度,将这种逻辑发挥到极致。

在华严宗所推崇的《华严经》中对种种极乐世界都有详细描述,蔚为大观。由这种逻辑也能推断出如此现代的时空观(我也是醉了),这个造梦师的想象力实在太丰富而深刻,这和弦论提出的多维世界何其相似,要知道其创始人只是个唐朝的和尚啊。

弦论认为,种种物质表象,不过是同一个东西“弦”的不同振动形式而已

华严宗之后中国流行的是禅宗,是中国本土最有影响的大乘佛教。禅宗由达摩所传,早期禅宗讲究用佛经来证悟性空,弘忍(六祖慧能的师父)之后开始用“心印心”的方法。禅宗在华严宗的思路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佛经只是方便法门,有无都是表象,万物、中观、如来藏、世界海……都是心动,所以只要把握真心就可求得万法之本,成为彻底的顿悟派。其方法应该说终结了中观派的“无”和唯识派的“有”之争,最得佛祖本意。

禅宗认为:中观派所建立的“诸法空相”的理论没错,所谓“色即是空”;唯识派认为的空相之后留下的是真实的佛性也没错,是“诸法实相”,所谓“空即是色”。但是禅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认为这个佛性就在内心,也就是每个人都有的佛性(也称为“自性”),而并不需要像唯识派那样建立一个“如来藏——阿赖耶识——种子”的一个体系。也就是只要说不执著于世间事物,佛性就是自然本性,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没有脱离自然本性的佛,一切都是自在当下(可以对照心学的说法感受一下)。禅宗就不再去追求构造一个复杂的宇宙模型,而只是从认识论角度把宇宙的本源简化为人的内心本性。禅宗成佛的方法就是通过实践来破除人对世间事物的执着,这种论调十分有利于佛教在普通民众中推广普及,所以唐朝开始禅宗大盛。

禅宗认为,不是风动,而是心动

禅宗最后发展成为“狂禅”,也就是参悟者越来越癫狂,希图在极端状态中寻求真我(据说骷髅会入会的仪式也很“癫狂”,两者到有些类似)。这让普通人望而却步,所以被极其简单的认为只要吃斋念佛烧香就能修行得法的净土宗取代。

另外本土还曾经有律宗——讲究严格的修行戒律的,以及密宗——依靠咒语来修炼的,都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但是因为这两派没有提出完整的世界观,也就不再介绍。

六、小结

中国大乘两派对思维的探索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华严宗描述的种种大千世界为世界其他宗教所无,极大的开拓人类的想象力;禅宗对空和有的融合达到了圆融的状态,让深邃的佛教回归到了凡人的内心,使得唯心唯物之融合成为了可能,也为后世儒家心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简单回顾一下,龙树创立的中观派认为一切具体概念都是空的不真实的,否定一切具体概念,直到把自己的“否定”也给否定了的过程(和电脑死循环程序一样的过程)就体现了佛性,这个否定一切的“死机”的状态就叫“中道”(和儒家的“中庸”不同),掌握了这种否定一切的状态就是涅槃成佛了(和道家无中生有刚好是互逆的)。这是“缘起性空”论。

唯识派则是建立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对认识的主体(人)与客体(宇宙)的关系展开论述。唯识派认为否定一切具体概念没错,但不能到最后把自己也否定了,那样太玄虚。为此唯识派建立了一个逻辑极其复杂的宇宙模型,他们认为宇宙只是认识的映像,不存在认识以外的宇宙。但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意识(“六识”、“遍计执自性”)所感受到的宇宙映像(“依他起自性”)是空的不真实的,除此六种感觉之外的潜意识(“末那识”)也能感受到宇宙映像(“阿赖耶识”),那才是真实的。这是“阿赖耶缘起”论。

但是因为没有摆脱中观派的思维模式(否定一切相对的概念)的影响,唯识派的一部分人又矛盾地认为能够被感觉到的“阿赖耶识”也不完全真实,也只是真实宇宙本源(“如来藏”)的一个映像,真实宇宙本源是恒久不变的,像爆炸前的奇点一样。这是“如来藏缘起”论。

《超体》里Lucy最后说“I'm everywhere”,如同“如来藏”一般

中国本土佛家华严宗认为恒久不变的“如来藏”也好,被污染过的“阿赖耶识”也好,世界也好,都是“如来藏”所生化出来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大的和小的一样,永恒的和瞬间的一样,小里面有大,慢里面有快,大家是共存的,这就是世界海。这种共存的状态是圆融的。这是“法界缘起”论。

本土最有影响力的佛家禅宗认为外在的一切是空的不真实的,但是用不着“如来藏”和“阿赖耶识”来解释剩下那个真实的东西,用“心”就可以解释。只要不执著于外在有形之事物,剩下的当下的内心状态就是佛。

禅宗之后还有净土宗,净土宗就更加简单了,不再追求探索宇宙本源,只接受华严宗“极乐世界”的提法,认为只要吃斋念佛,任何人都能去极乐世界,根据修炼的不同程度可以晋级为佛、菩萨、金刚、罗汉等等。如此简单以至于它一出现就取代了禅宗,流行至今。净土宗强调了佛教宗教信仰的本性,弱化了佛家的哲学性,现今见到的大部分烧香念佛的庙、庵都是净土宗的天下。

相关文章

  • 中华文化笔记24,大乘佛教两派解析之四

    五、中国化的大乘教派华严宗、禅宗观点 大乘佛教进入中国后就迸发出了极强的生命力,产生了种种新的世界观。华严宗就是其...

  • 中华文化笔记22,大乘佛教两派解析之二

    三、唯识派观点 中观派之后又有唯识派兴起。 唯识派针对中观派的“空”理论,提出与之相反的“有”理论,认为物质世界虽...

  • 中华文化笔记23,大乘佛教两派解析之三

    四、一般唯识派观点 不过唯识派里大部分其他宗派都认为“阿赖耶识”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宇宙本源,本源叫做“如来藏”。这是...

  • 中华文化笔记21,大乘佛教两派浅析之一

    一、概述 佛教与佛家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而言,强调一种宗教或者信仰描述时,称之为佛教,强调一种哲学派系...

  • 佛教的往事与今缘第一章第五第六节

    第五节 大乘佛教 佛教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公元一世纪,大乘佛教的兴起又给佛教带来了一次巨变。 “大乘”是当时佛教中...

  • 我的佛教观

    我的佛教观是:大乘佛教,大众佛教,人生佛教与科学佛教。大乘佛教,简单来讲,是智慧大,心量大,境界大。这三大决定了它...

  • 转载/正宗大乘:唯识宗和相似大乘

    正宗大乘佛教:中印度那烂陀寺派的唯识大乘。 相似大乘佛教:南印度的大乘(恶取空、一乘宗等)、西域的大乘(梵我不二)...

  • 释迦牟尼与过去六佛

    佛教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之分。《西游记》中的唐僧,修得便是小乘佛教。不过,自隋唐之后,汉地修得多是大乘佛教。 这里...

  • 从佛教"成、住、坏、空"看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

    从佛教"成、住、坏、空"看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 佛教讲"成、住、坏、空"是事物所经历的四个阶段。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

  • 色•空•心

    一、对佛教之初理解 佛教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历史发展、思想内容有大乘、小乘之分。 小乘以《佛教十三经》收录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华文化笔记24,大乘佛教两派解析之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jy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