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你们是不是常常听老一辈人讲拥有铁饭碗行业的工作这辈子就不用愁了?有没有觉得在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和员工都是一种互相对抗的关系?员工在离职后一般不会跟前公司有任何联系,甚至把同事也从微信里删除啦,这些情景是不是非常熟悉?现在终身雇拥制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来让员工对企业更有忠诚度,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如何给到员工更好的成长空间,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上周看了《联盟》这本书,从中找到了当今社会人才管理的办法,也让我发现在互联网行业内很多公司都正在运用这一办法来管理人才。
联盟这本书的作者里德.霍夫曼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的创始人之一和执行总裁、本.卡斯诺查是来自硅谷的优秀企业家兼作家、克里斯.叶获是哈佛商学院MBA学位并被授予“贝克学者”的称号。他们合力创作的《联盟》让我们找到了互联网时代人才管理的办法。
在这个人才变革的互联网时代公司与员工的正确关系是什么——联盟,建立联盟的原则:相互信任、相互投资、共同受益。建立和维持“联盟”的核心动作:任期制、鼓励员工积极拓展人脉、前员工联盟。
首先来看建立联盟的原则:相互信任、相互投资、共同受益。
这三个原则,改变我们对人才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员工不再是人工,而是人才。这意味着员工不是成本,而是资源,成本是花出去的(死的),资源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活的),管理员工的方式,不再是任务导向,而是价值导向。雇主要告诉员工:“只要你让我们的公司更有价值,我们就会让你更有价值。”员工需要告诉老板:“如果公司帮助我的事业发展壮大,我就会帮助公司发展壮大。”
建立和维持“联盟”的核心动作是任期制、鼓励员工投资人脉和前员工联盟。
任期计划指的是一项特定任务和安排,有目标、有任务、有期限,雇主和员工都需要恪尽职守地完成某个具体、有限期的任务,达成预期目标。
一、建立和维持联盟的第一个核心动作:任期制
在任期内,企业目标也不是员工的唯一目标。所以要进行任期协调,制定既能让员工收益,也能让公司收益的目标。任期制里,公司和员工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的关系,而是倾向与合作关系。公司和员工保持合作的联盟关系,双方不断的投资这段关系并从中收益。比如在任期制里执行人脉情报计划,建立同事联络网。
任期有三类:轮转期、转变期、基础期。
1、轮转期
轮转期是一种有期限的标准化培训,它通常针对入门级员工。以谷歌为例,谷歌人力运营部雇用的新毕业大学生将进入为期27个月的标准化轮转期,他们可以在一共3轮、每转9个月的轮转期中尝试3种不同的职位。Facebook采用类似模式培训产品经理,他们要在18个月内加入3个不同的产品小组,轮换3次职位。
轮转期的目的是评估雇主与员工的长期契合性,如果他们之间表现得很契合,下一步就是确定更个性化的后续任期计划以更大限度地体现这种契合。如果一方表现得不契合,员工就可能离开公司,但这个过程和不会有损于双方的名誉或关系。
2、转变期
与轮转期不同,转变期是个性化的。它的重点不再是固定一段时期,而更注重完成某个特定任务。它是你和员工之间一对一协商的结果。转变期的核心承诺是,员工将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活和所效力的公司。
3、基础期
雇主与员工保持高度一致性是基础期的标志。如果某名员工认为在某家公司的工作是他最后一份工作,而且这家公司希望这名员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他就处于基础期。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都处于基础期。理想情况下,大多数高管都应处于基础期,应该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命运共同体。在苹果、亚马逊、谷歌等堪称适应力典范的公司中,首席执行官的下属高管平均任期为10年以上。
二、建立和维持联盟的第二个核心动作:积极鼓励员工拓展人脉。
鼓励员工积极使用社交媒体展示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可以转化为财务业绩;为员工建立“人脉基金”,比如为员工报销商务午餐或者学习午餐等,给员工时间,让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发言,扩大公开象限,拓展人脉。
三、建立和维持联盟的第三个核心动作:前员工联盟
联盟是“相互信任、相互投资、共同受益”的原则上,双方达成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一定任务,实现共同目标,完成一成任期后,双方可以和平“分手”,也可以开始一段新的“关系”。
前员工联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招聘时有利于快速招到可靠人才,前员工为品牌背书胜过自卖自夸,也有利于品牌建设。
并不是所有的员工离开都能加入前员工联盟,只有那些离开后还愿意维护公司发展的前员工才能进入前员工联盟,在中国的很多大企业也有,比如:阿里、腾讯、华为等,都有前员工联盟。
读完后我的感受是:
公司和员工结成联盟,要做到相互尊重、诚实对话、相互信任、让公司和个人的价值达到共识,公司能在员工的任期下带来赢利,员工在公司的培养下快速成长,掌握多种技能、累积经验、打造个人的硬核,达成共赢。即使员工有了新的职业发展规划,也要本着相互尊重的前提好合好散,未来即使不在一起共事,也要与离职员工巩固的终身联盟关系,让离职员工获取人脉情报,给离职员工推荐新的就业机会,或者通过人脉背后的人脉获取资源,达成三赢甚至多赢的局面,保持互惠的环境,创造巨大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