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网上热议的一个话题,在孩子受侵犯的时候,要不要孩子打回去?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支持孩子“打回去”,引起了大家广泛的讨论。
家长的观点大概有三类,第一类家长认为我们不要惹事,但是也不示弱。当孩子遭欺负的时候,得打回去。因为如果这次不打回去,以后可能给施暴者造成一种印象,认为你好欺负。他还会继续欺负你。家长认为,我们不能惹事,但是事来了,我们也不怕。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第二类家长认为,要教育孩子如何避免遇到这样的事情。可是我们能管得了别人家的孩子吗?很多家长觉得避免出现这样的事情,最好的方法是避开或者忍耐。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不打回去好。为什么呢?因为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受得了委屈,才能成大器。所以这类家长觉得,要教会孩子如何避免被打,见机行事。好汉不吃眼前亏,他打你,你就跑。
也有些家长会认为,不还手的原因是,打人本身是一件不好的事,即使别人打了你,在学校老师教的就是要讲礼貌,再以暴制暴,这样就造成恶性循环。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个打人的孩子,他肯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但是不应该是我们给他惩罚。
有些家长还担心,有些长得比较高比较壮的孩子,他要欺负你,你要还手,硬碰硬会吃亏的,所以这个时候,暂时的忍耐或者掉头就跑,或许是最好的办法。避免遭到更严重的伤害。他的处理方式好像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
还有一类父母认为孩子太小,遇到这样的事,不能忍。孩子处理不了,父母应该站出来。因为孩子还处在成长阶段,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家长认为,这时候家长要看打人者的态度,如果他赔礼道歉,这些我也可以接受,起码得有个态度。
所以这些事情生活中也经常发生。孩子受欺负了,家长找到学校,老师出面,最后让把一学生家长也请到学校,赔礼道歉。两个孩子说不定握手言和,成了好朋友。最后这个结局也皆大欢喜,算是事情摆平了。对于这个事情,有不同层面的家长也从不同的深度进行解读。
这三种是大家在平常会经常用到的三种处理方式。而对孩子被打这件事,家长都很难淡定,到底该怎样做呢?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故事当中的家长是怎样处理的,我们能否从故事的处理中,得到启发。这个案例是一位妈妈带着三岁的女儿,在游乐园玩。忽然间,一个男孩儿冲了过来,它夺走了小女孩手中的玩具孩,并且狠狠地用手打了这个小女孩儿的脸。这一巴掌应该说打得很用力,因为女孩的脸上一下子就有一个红红的手印,女孩儿没有哭,她比妈妈的反应更加直接,女孩伸手直接打了男孩,打在男孩的手背上。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双方家长的介入,你打我,我马上就还回去。瞬间还击的结果,导致男孩一下子愣了,接着开始大哭。他根本没有料到是这个结果。可能这个男孩儿平时这样霸道惯了,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会被欺负。特别是被一个看起来柔弱弱的女孩子欺负。男孩大哭,他就撒泼,在地上打滚儿。
到这个时候,引起了男孩妈妈的注意,赶紧跑过来看。女孩妈妈站在一边,因为害怕,女还不停地往妈妈背后躲。这个男孩的妈妈跑过来,抱着儿子说:“是不是妹妹打你了,是不是妹妹打你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男孩已经在地上开始撒泼打滚,他自己已经忘了事情开始是什么样子。他只是记得妹妹打了他。
他的妈妈一边斜着眼,一边恶狠狠地对女孩的妈妈说:“这个,你得让你的女儿道歉”。男孩妈妈似乎没有注意到,女孩的脸上还留着她儿子浅浅的手印。女孩儿的妈妈没有发火,他告诉男孩的妈妈刚才的经过,她说:“是你的儿子先打了我的女儿,而且是打在脸上。你儿子手上的玩具就是从我女儿手上夺过来的。你看,我女儿脸上还有你儿子的手印呢。你儿子向我女儿道歉的话,那我女儿也可以向你的儿子道歉”。男孩妈妈听完了女孩妈妈的描述,她斜了一眼女孩的妈妈,然后抱着儿子就走了。
看到男孩走了,小女孩看起来非常高兴,她搂着妈妈又亲又抱,看得出来,女孩儿非常喜欢妈妈这样的处理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