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游记作品,作者不只是介绍沿途的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而是用追问的目光求解每一个看到的现象。比如郭建龙的《穿越百年中东》。如果有机会去土耳其观光,我们能看到什么?
按照旅行团的安排,无非就是:独立大街上的咖啡厅,以弗所古城,古罗马阿斯潘多思圆形剧场,格雷梅小镇的热气球,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棉花堡等等。
至于土耳其语,那好像是导游和翻译的事,我们并不需要关心。但是在郭建龙的书里,我们会了解到:现代土耳其的字母诞生于1928年,迄今不足百岁。
土耳其语没有经过汉字那样繁复的演化过程。现代土耳其语的文字是凯末尔成立的语言委员会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整个过程仅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场字母革命之前,人们在用土耳其语进行文字记录时,采用的是阿拉伯字母。
于是,掌握这门复杂的官方语言,就成了统治精英的文化特权,而这又反过来强化了他们的其他特权。
凯末尔雷厉风行地进行文字改革,可谓一箭三雕:采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体系,既表明了土耳其从东方文明向西方文明脱胎转型的决心,又实现了文化自救,还顺手促成了文化平权。
在改革的那一刻,混乱产生了——由于政府规定以后的文书不得使用阿拉伯语书写,只准使用土耳其文,结果所有的土耳其人都发现自己一夜之间成了文盲,必须重新学习另一种文字。而同时,书籍和报纸一下子跟不上文字改革的速度,人们突然间没有东西可看可学了。
不喜欢阿塔图尔克的人往往批评他过于激进。但事后来看,这一步却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当精英和平民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学习语言时,各种资源迅速到位,书本报纸出现了惊人的发展,与之相伴的是文盲率的大大降低。
而更为重要的是,土耳其摆脱了阿拉伯文字后,也从阿拉伯浓郁的宗教氛围中摆脱出来,更加贴近于西方。与中东的其他地方,明显区隔开来。——郭建龙:《穿越百年中东》
当我们穿行在土耳其的景点和街市,听着喧闹的市声,看着辉煌的广告牌时,如果没有郭建龙的这本书,我们就和这个国家最惊心动魄,雄心勃勃的变革擦身而过了。
股神巴菲特说过一句话:“虽然我也靠收入生活,但我迷恋过程要远胜于收入。”
游览风景其实也一样。用足迹丈量大地,用耳目搜寻风光,之所以远远不够,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为什么变成今天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