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有关读书的一点小感想~
今天在坐车途中看了最新一集的《奇葩大会》,关于读书,樊登和高晓松之间的“尬聊”绝对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很明显的,高晓松是有点不太认可樊登这种有点过于功利心的读书有用论,而樊登自述其出发点不过是想让当下越来越不爱看书的人群能因读书有用可以解决生活中大部分的问题,而因此逐渐养成看书的习惯。
仔细想想,这俩人所阐述的观点其实也都没有毛病,不过是各自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罢了。之于樊登及罗胖一众人,诚然有生意人的经营目的,以读书有用为切入点,那些商业成功、励志鸡汤、家庭关系等“致用类”书籍,确实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到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也或许会有一部分人因此而走上读书之道。可以说,他的精准定位是那些平时不看书的人。
而高晓松口中的历史和美学等之类的书籍,多是关注于内在修养的。他的这套读书论适合那些自带看书习惯或爱好的人群,可以轻易分辨出哪些是一时的“营养辅剂”,哪些才是真正的一日三餐。
甚至于节目中的赵又廷也含蓄的表达他看书喜欢随性而读,不期然间邂逅一本书,喜欢则读完,不喜欢亦可弃之。
不管怎样,读书终究还是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目的,自己读的开心即可。
说回正题:
这两天持续暴走,看书进度有点放慢,今天只看了一小部分,有关美国这个让作者林达感到费解的国家:在独立战争胜利后,以华盛顿为首的一众领袖人物,居然也和那些战争结束的士兵一样,各回各家,各持各业去了。直到独立战争结束后四年,1787年,为满足世界金融贸易、调节市场流通、保卫边疆等事务需求,各州代表才被迫重新聚集讨论宪法,开始建立联邦政府。
在哪国的历史上,造反都不新鲜,中国也有的是农民起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嘛,这种情况多的是。可是,美国的建国者好像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领袖都不同,他们要的并不是“拉下老皇帝,我当新皇帝”。他们自认是在追求一种属于人类的理想,他们在《独立宣言》中说,他们要求是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平等、自由和幸福。
看完这几段的描述,除了惊讶更多的还是兴奋,因为又遇见一个让我“没想到”的时刻......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现象。再结合昨天在波士顿沿红色线的“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一路行走,一路感慨。这让我越发对美国这个国家感到兴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