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日记13上:G老师

作者: 慕读 | 来源:发表于2018-01-14 05:02 被阅读181次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朝阳 热

    上午在姐姐家休息,朝阳的天气很热,外甥女和她的大胖儿子也中暑了。

    中午,乘出租车到达了李总预定的大饭店。饭店的单间面积很大,饭桌超大,还有室内卫生间,非常方便。我咽喉还很难受,需要不时地去卫生间里清一清。

    李总的个子比小时候高了很多(小时候,他比我还矮),体型也壮实得多,说话也很有底气。他挨在我的右侧坐下,左手在饭桌上撂下一块鸡蛋大的红色玉石,告诉我这叫“战国红”。

    我对北票的战国红(参见百度《战国红》)早有耳闻,今天是第一次见到实物,拿在手里瞧一瞧,觉得确实很珍贵。李总没说把这块战国红送给我,即使他说送给我,我也不能要。我猜那是他养的玉。玉是需要自己请的。自己养的玉是绝对不能送人的。

    左侧紧挨着我坐着的就是我最想念的G老师。

    G老师是我在初二和初三时的班主任。那年代,做老师的个个都像是演说家,都擅长于长时间地对学生进行说教。而G老师的训话,最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因为他的遣词造句中,夹着很多成语,甚至当他带领我们挖坑植树时,也会随口说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等我们在语文课上还从未听说过的成语。当年,会说很多成语的人,就像是现在会说几句外语一样,是有学问的标志。我们几个同学曾一度想故意碰撞一下G老师,探探他的兜里是不是藏着一本《成语词典》。高考刚刚恢复不久,课外参考书特别匮乏,像《成语词典》这样的工具书都很不好买。

    我的爸爸是老师,我可以接触到很多工具书,以及各种教师专用的参考书,我还是图书馆的业余管理员,可以借到最新出版的课外参考书。我曾拿着从数学参考书里挑出的难题想去“问”倒G老师,但从未得逞过。

    县里每年都组织数理化竞赛,G老师领着我们几个同学在放学后去他的办公室“吃小灶”。我们几乎把所有能做的题都做完了(在知识还没大爆炸的年代,一个人是可以把一本字典全都背完,把某类书籍全都看完的)。最后,我们毫无悬念地拿到了全县第一,我个人得到了很多奖品,大部分都是出国转内销的笔记本。那些本子的封面图案和里面的格子都印刷得特别漂亮,我一直都舍不得用,留了二十多年,还把其中的一本带到了新西兰来。现在的本子都不如那时的质量好了,也不如以前的白了(基于环保的考虑,现在的纸张都是再生纸,而且漂白不足)。

    我在G老师的班里,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好。那时,学号即不是按拼音排,也不是按笔划排,而是按成绩。我的学号是1号。但G老师很少表扬我,倒是经常在班上批评我。比如,他在训话时说:“吕文新!上课不认真,只用半拉儿脑袋听讲”。(在我听来,他那分明是在夸我聪明,仅用半拉儿脑袋就可以考第一,还有什么比这种批评更能使我“骄傲自满”的呢?)再比如,他批评我和Daniel混在一起“互相媲美”。(我俩都是老师的孩子,当然要在一起玩,说我俩互相媲美,不就是夸我们俩个都很美吗?)

    有一年夏天,一中在大黑山举办夏令营,G老师挑了我去参加,给了我少年时最美好的一次经历。

    G老师的偏爱和“批评”,经常让我忘乎所以。有一天,我把爸爸新买的钢卷尺带到了教室里。那年代,没什么好玩的玩具,能伸能缩的卷尺,已经算是很新奇的东西了,值得带到学校来炫耀。

    我是近视眼,坐在第一排靠墙的座位。上数学课时,我把钢卷尺拿在手里玩,还一点一点地,把卷尺拽出来,靠着墙壁慢慢升上去。

    突然“啪”地一声脆响,卷尺折了下来,我一惊,卷尺急急忙忙地缩了回去,发出稀里哗啦地响声。G老师正在黑板的另一头写着什么,被响声打断。他回转身,看我一眼,把他手里的粉笔头远远地往讲桌上的粉笔盒里一丢,非常准确地命中,然后命令道:“下课!”。

    我相信他已经知道了是我在捣乱,因为他知道爸爸新买了钢卷尺。我还相信他如果想把粉笔头丢到我的头上,也会命中的,因为他是篮球场上的投篮高手。我更相信他职业的本能使得他不用看表,也知道快到下课时间了。他这是想要全班同学都出去,以便好好地收拾收拾我。

    看同学们都窃喜着往外走,我知趣地呆在座位上一动不动,脑子里飞快地猜想他会怎样收拾我。我小的时候,当我淘气地喊他“G哥哥”而不是“叔叔”时,他会用双手提着我的脑袋抡一圈,或是弯下腰,一只手揪住我的小鸟走几步。不知他这下要用什么招数。

    但他什么招也没用,我当时真希望他能抽我一下或踢我一脚。不过,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放肆了,老老实实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听讲,各科成绩都有所提高。若是G老师能一直当我的班主任,我也许能考上好一点的大学。

    可惜他没能跟我一起升入高中。教育局发文要清理没有大学文凭的老师,他需要自找出路。好在市公安局一直觊觎他这个灌篮高手,趁机把他调了过去,使得公安局篮球队的实力有了极大的增强。G老师高高的个子,穿上公安制服,对犯罪分子具有极大的威慑力,再加上他那缜密的数学思维方式、还有才华横溢、妙语连篇的文笔,以及桃李满天下的人脉,使他在公安行业里业绩卓著。

    其实一个人不管接受了多少教育,拿了什么样的文凭,决定一生的关键时期就是在十几岁的时候。我感觉我是非常幸运的,在我青春期的时候,没有受到打击,而是得到了G老师的肯定和偏爱。

    吃饭的时候,李叔等老教师们讲起G老师是怎样当上数学老师的。

    文革期间,没有大学毕业生,只能从九年制高中毕业生里面选拔出学习尖子来充实教师队伍。G老师本来是被选中教语文课的,但他觉得语文课和政治课内容太接近,而政治是最容易犯错误的一门学问,便坚决要求担任数学课老师。鉴于他的数学成绩也很高,教育局便同意了。

    终于明白G老师为什么会那么多成语了。

    G老师讲到他刚上班时,同事们都是他原来的老师,不知道该怎样称呼他。是钟老先生第一个在公开场合大声喊他“G老师”的。

    第二个喊他“G老师”的是何校医。那天,G老师突然肚子疼,去校医室找何校医。何校医说,“G老师,你来的正巧,我刚刚参加完县医院举办的针灸培训班,学了几个新针法,想试试灵不灵。”说着就从医药箱里抽出三根明晃晃的大针,吓得G老师肚子立刻就不疼了。

    第三个喊他“G老师”的是张阿姨。那时,张阿姨和G老师被分到同一个“拔钉子”小组。拔钉子就是到应届毕业生家中“家访”,劝学生家长主动送孩子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张阿姨爱美,骑个自行车,却穿了一双高跟鞋。上坡的时候,骑不动车,就下来推,推了几步,高跟鞋不跟脚,便大声喊G老师,请他帮忙把自行车给推上坡。

    带头喊他“G老师”的还有我的W老师(参见《W老师》)。G老师说,W老师也是他的数学老师。我才明白过来,我是在初中跟师傅学了两年,到高中又跟师傅的师傅学了一年,怪不得我的数学功夫那么高。

    G老师说,一中的院墙最初只是一道铁丝网,后来那圈又高又宽的大围墙是老师们在六十年代领着学生们砌的,一中的教学楼也是老师们领着学生们在七十年代盖的。那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领着学生劳动,还经常领着学生下乡劳动。所以在挑选留校当老师的毕业生时,除了品学兼优,有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外,会干活,个子大,力气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G老师他们几位年轻老师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因为他们个子大,力气大,被老师指派的活就多,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也就多。被选拔为老师后,则更加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重活累活抢着干。有一次,他们带着几个班为生产队扛粮食口袋,扛完后吃粘豆包。那时,城里人吃饭是受定量限制的,总是吃不饱。而帮生产队扛粮食则可以敞开肚皮吃。有一位年轻老师一口气吃了十二个粘豆包,吃完了就动不了了,大家赶紧把他抬回到县里的医院,经诊断,他的胃被撑坏了,一周的劳动都已经结束了,他还没出院呢。

    G老师还讲到,一中家属院门前的大操场(参见《大操场》),最早是400米一圈的跑道,县生产资料公司需要建仓库堆化肥,把大操场占了一块,跑道缩为300米。后来,又新建家属楼,跑道仅剩下200米一圈了。再后来,一中就搬走了。

    G老师还讲了许多往事,提到了好多人的名字,他的记忆力令人惊叹。

    听G老师说话没听够,也没记全。

    吕文新
    2017年9月整理于新西兰奥克兰


    上一篇回目录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Dantaylor:关于勾老师,有几点补充:1、勾老师是篮球高手,可能处进我们对体育的爱好,当然,在十几年后参加工厂篮球比赛一场罚篮八投一中惹人耻笑时,我只能与队友解释:我的篮球是数学老师教的:pensive:。2、每次讲到勾三股四弦五时,我们都相顾窃笑,暗想勾老师在家行几。以至于后来勾老师说我们相互媲美狼狈为奸时我们也自嘲:勾三搭四。3、初三开运动会,一班王老师跟勾老师借火柴说要kao耳朵,勾老师一脸疑惑:烤耳朵?后来才知是掏耳朵。全体轰然大笑……在此仅记录淘气少年之心理,全无对老师不敬
        慕读:@Dantaylor :smile: :smile: :smile:
      • Alice_f995:很喜欢读!勾起了儿时的美好回忆,期盼更多作品!!!
        另外,问候苟老师!!!怎么联系苟老师呢???
        慕读:@慕读 也许应该叫做楼上,反正就是上一个留言的。你给我发简信也可以。
        慕读:@Alice_f995 谢谢鼓励。楼下就是咱们的勾亚明老师。你可以直接发简书简信给他。
      • 勾亚明:文新:40年了,难得你记忆得如此清晰,感谢你的文字又将我带回了当年教学生涯的某些瞬间,描写得很真实,也很形象。很激动!
        当年你们升初二是全市内招生,只录取四个班,而且还分了快慢班。一、二班是快班,王次龙老师是一班班主任,教一、二班语文,我教这两班的数学。学校分班时就是按统考成绩排位单双号分的,故学号也是按成绩排的。这届学生老师子女特多,有10多个。记得一班有陈颖、潘学平、毛冬等,二班有你,姚芷丹、于华、邱×红等,三班还有蔡曙光等。考高中时,一、二班各考上45人,还有几人考上了小中专。扭转了社会上对一中’只重视高中,忽视初中‘的舆论。
        慕读:@勾亚明 亲爱的勾老师,感谢您为我做证,我写的都是真的,没半点儿虚构。原来我当年考的是全市第二呀!哈哈😄,好得意!我还以为是全年级第二呢。是的,是按单双号分的快班,考第一的去了一班,我就成了二班的第1号。
      • 2257cc3995ea:读了文章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在一中读书时的时候。苟老师也是我最崇拜的老师。因为喜欢苟老师的课,我的数学也不错。还记得苟老师在总工会讲的那节公开课吗?讲得是“黄金分割”,据说是个难点,可经苟老师一讲一点也没觉得难。李老师的物理课也是非常的生动,能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我们把学习当成了乐趣。总之一言难尽,我一直很感激我们那时候的老师们!
        慕读:@Donna_lee 我也有同感。
        慕读:@Donna_lee 好啊:smile:
        2257cc3995ea:@Donna_lee 下次回来请老师通知我一声呗?我做东😄
      • 4c3f07b51b47:要是在加上一段G老师在群里展现的非凡记忆,就更好了。总觉得还缺很多内容,不过要写完全也真是难!
        慕读:按照你的建议,在最后补上了一句。对他的超凡记忆力,我只有羡慕,我本想举几个例子,可惜我没能记下来。:cold_sweat:
        慕读:@高毅Grace 谢谢你的建议。是的,他的记忆力太惊人了,我都不知道该怎样描述。
      • 302c8f8a2ebb:这篇日记把你们的师生之情写的生动感人,G叔叔当年的音容笑貌又回到了眼前,谢谢你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

      本文标题:回国日记13上:G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wq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