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二十一)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二十一)

作者: 东风满树花 | 来源:发表于2024-01-06 07:52 被阅读0次

第二节 视角:转变视角走出困境的神奇魔法

上一节课我们提到的心理技巧,无论是扩大心理容量还是降低心理期待,它们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转变看待事物的视角。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神奇之处,即我们面对的事情还是那个事情,但我们的看法变了,然后一切都变了。只要我们心念一转,事情就会向着更好的方向转变。

面对困难事件,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193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家中失窃。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要太在意。他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罗斯福先生在损失了巨额财物之后,竟然能找到三个非常积极的视角,让自己尽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可见当悲剧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时,人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变得至关重要。

如果你觉得罗斯福先生的经历离自己太远,那就来看看另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2020年“口罩”疫情突发,同学们开始在家学习,其中读者“点点”给作者发来了自己的困扰,他说:“我家楼上的脚步声比较大,而且他家里有小孩,拉椅子的声音也非常响。和她交流也没有效果。有时我甚至认为她家的拉椅子声是故意的……每一次听到这些声音,我就感觉很无力,不想继续学习,请问你对我的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作者是这样回复他的,他说:“如果你希望有所改变,那就试着写下楼上脚步声的10个好处吧。”于是作者给他做了个示范,他说“你可以把椅子声和脚步声解读为‘这家的孩子真活泼呀’,或者‘还好疫情得到了控制,不然整个世界会安静的一点声音都没有,那就太可怕了,所以能听到人的脚步声真好’……两天以后“点点”就给作者回了消息,他说:“谢谢你给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但是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只能想出两点,另外你给的那两个视角很好。”“点点”的情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尽管现实环境并没有任何改变。听完这两个故事,也许有的人会在脑海里闪过“自欺欺人”之类的念头,其实这种看似可笑的做法极其符合“态度—行为—结果”的事物发展规律。

很明显,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则会影响现实结果。所以,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要在这时候审视自己的态度和选择,要想方设法找到积极的一面。

无论你当前处于何种情绪漩涡,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毕竟任何事物都是多维的、立体的。看似悲观的事物背后肯定有乐观的一面,严肃事物的背后必然有好玩的一面。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只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将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比如:

*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哀叹“只有半杯了”,而有的人惊喜于“竟然还有半杯”;

*同样是挫折,有的人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有的人则认为挫折是上天给自己成长的提示;

*同样是学习,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在为爸妈学,所以能偷懒就偷懒,而有的人认为爸妈为自己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没有理由不珍惜。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所以,困境就是我们成长改变的分水岭,而成长、改变也是我们和困境争夺选择的较量;放弃选择,我们就会成为困境的囚徒;坚守选择,困难也会向我们俯首称臣。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中越狱成功的安迪。安迪的成功说明,人要想对抗体制的束缚,保持生命的活力,就得要在精神物质上有所准备。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带着自由的光泽。"

安迪告诉雷德,人在陷入困境时,其实只有悲观和乐观两种反应。他只是怀抱最好的希望,但预作最坏的打算,为未来做好准备。

面对枯燥事件,我们要把它当成另一件事

上学的时候相信大家对于长跑都会有很深的印象。每次长跑时,我都会非常的害怕,跑完就觉得嗓子眼喷火,感觉像要吐血了似的。

作者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有个要求,要想顺利毕业,每个人必须通过1500米跑步的体能考核,而且成绩还要在5分10秒以内。

跑步并不是他的强项,刚入学的时候他1500米的成绩大约用时8分钟。 在向5分10秒这个目标进发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倍感煎熬,每次都是“跑前很紧张、跑时很痛苦、跑后很无奈”。

就在作者快感到绝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当课前测试照常进行时,教官的哨声一响,他便以冲刺的速度第一个窜了出去。对于这样的中长跑测试,一开始就冲在前面可不是什么好策略,因为剧烈的体能消耗会让自己很快失去后劲。但就在他快要松下那口气准备减速的时候,目光也从远处落到了前面10米左右的地方。他突然在心里对自己说:“先别减速,等跑到前面10米那个地方再减速也不迟。”等他跑到那个点后,他的目光又落到了前面的10米处,他觉得这样的距离很短,还可以继续来一次,等跑到那个点后,他又把眼光投向了下一个10米处……

几次重复之后,他竟然发现自己并没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身体反而轻松了起来。因为他就像在玩一个追逐游戏,注意力已经从沉重遥远的剩余圈数转移到了一段段10米的距离上。

往后的日子里,他一次次如法炮制冲到最前面,然后开始一个人的追逐游戏。这个心法为他的大学生活增色不少。因为这件事他当时还在记事本里写过一句感悟:不要让事情本身束缚了你的情绪和注意力。现在再回头看,他自己也感到震惊,因为这完全不是什么土方法,而是实实在在的积极心理学呀!事实上任务还是那个任务,只是他看待它的视角完全不同了。

一个人如果整天做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日子就会变得灰暗无趣。然而面对压力,我们真的就只能承受吗?未必。或许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只是被事情本身给束缚了,因为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所以,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 我并不是在做跑步测试,我只是在玩追逐游戏;

*我并不是在写作业,我只是在挑战自己的速度;

*我并不是在洗衣服,我只是在活动自己的手脚。

这些理由听起来可能有些可笑,但不要低估这种假设的力量,一旦你有了新的视角和选择,就会意识到: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做“动机转移”。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天生容易视角单一,只看事情的负面角度?

因为人有负面偏好。

所谓负面偏好,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对坏事的反应要强于对好事的反应。负面偏好是写在我们基因深处的又一大天性,它会在各种场景下影响我们的状态和行为。“负面偏好”会使我们更多的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不自觉的忽略大多数正面美好的事情。

因为每个人都有负面偏好,所以大家最关注的人永远是自己,换句话说,没那么多人关注你,不要总觉得自己站在聚光灯下,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被别人观察。

负面偏好让我们远离危险,这原本是好事,但大多数时候他会过度反应,使我们“身处美好中,却活在烦恼里”,所以我们需要运用理智去审视这些担忧,消除那些不必要的心理束缚和包袱。

如果我们在任何困境中都能转换视角、克服天性,主动解放自己的情绪和注意力,那么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能成为自由人。

这一节的笔记有点长,但是核心就是:态度—行为—结果。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事物,认知转变了,一切随之都会慢慢转变。


相关文章

  • 读书小结

    时间4.1-4.10读完《认知的觉醒》《活着》《父母的语言》《被讨厌的勇气》。 只有《认知的觉醒》写了读书笔记,其...

  • 元认知能力原来竟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

    100/365《认知觉醒》读书笔记 自控力: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

  • 《文案觉醒》读书笔记:认知

    一气呵成地读完了《文案觉醒》,与作者进行了一场愉悦的新媒体对话,佩服作者对新媒体的高度认知,格局之宏大非一般人士企...

  • 读书笔记|认知觉醒

    这是我最近最爱读的一本书,每个章节都看了很多遍,细细品读加上实操,受益匪浅。 很多人把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环境干...

  • 读书笔记——《认知觉醒》

    前两天终于读完了《认知觉醒》,感受很深于是我又重新开始读这本书,并且要做好笔记和记录思维导图等。 之所以觉得这本书...

  • 读书笔记|《认知觉醒》

    最有感触的一点: 我们成长的规律是在舒适圈边缘成长。 比如阅读,不要太在意形式上的内容,好像一定要每本书做思维导图...

  •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

    写这篇读书笔记是缘于《认知觉醒》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费曼学习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到的知识讲出来,而且要讲得简单...

  • 【读书笔记】认知觉醒

    这本书我读了十个小时以上。 很喜欢这本书。 书中对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值得一读再读。 我想详细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竟...

  • 读书笔记|认知觉醒

    如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

  • 读书笔记《认知觉醒》

    书名:《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作者:周岭 共有17个想法 自序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形容恰当形象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觉醒》读书笔记(二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hi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