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区块链研习社【马其顿方阵】
币乎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虎嗅的影子

币乎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虎嗅的影子

作者: 金刚亮亮 | 来源:发表于2018-10-05 23:39 被阅读76次

    我是刚加入币乎不久的新人。不知为什么,我使用币乎的时候,脑子里总会臆想币乎对标的对象:虎嗅。

    看看两者的定位:

    虎嗅网是一个“有视角的、个性化商业资讯与交流平台”;

    币乎是为币圈量身定制的垂直社区平台,是代币投资者的信息集散地。

    两者相比,主打垂直资讯平台显然是本质的共同点,最大的区别在于币乎通过代币激励的方式,使得用户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

    我最早接触虎嗅,大概在2013年,当时在参与互联网创业的同时,也在广泛接触高质量的商业资讯和评论。

    这时候,虎嗅网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样与众不同的媒体精英气息,确确实实惊艳了我。

    老实说,这种惊艳,是在目前的币乎没有感受到的。一个突出的区别在于:当时的虎嗅确实能看到多元的有个性有情怀的文字,而币乎,从精巧的利益制度设计上,一开始就引导着内容创作的实用性、功利主义氛围(知名作者独享万千宠爱和头部利益、定时发布的普遍性的机械化操作、机器人的无趣身影,都是这种功利氛围的体现)而这个,我认为,是让人有担忧的,说不好听的,我想到孔子当年说的“群而不党”和“党而不群”的区别。

    那时候,澜夕、潘岳飞等知名自媒体人汇聚虎嗅。我一度痴迷脱不花妹妹(今天逻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的风格变幻莫测、不可方物的商业评论,她的《传灯记》《办公室女王》不仅在当时让我拍案惊叹许久,至今仍令我时常玩味。

    我后来也给虎嗅投稿,投了5篇,发了2篇,当时还是颇感骄傲的一件事(不过有点不爽的是,虎嗅编辑有时拒稿的理由显得盛气凌人,大概是如日中天,编辑们也底气满满)。

    不过后来,虎嗅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原因在于其他自媒体平台(尤其微信公号)涌现,优质内容分流了注意力;另外就是,给虎嗅写稿很难有收益和参与感。

    记得当时虎嗅推出了优秀稿件的奖励政策(大意就是按周按月评选优秀作品给予金钱奖励,但是显得非常小气,根本不值得争取),自媒体人葛甲回忆过:“我在虎嗅写了80多篇文章,是虎嗅创建初期一个主要的内容提供者,报酬是一次获奖后得到的800块奖金,李岷到我家做客时硬放在我桌子上的。”直接的回报之低,可见一斑。

    巅峰期的虎嗅,在如日中天发展了一段,直至引来大财主阿里的投资,可谓风光无限。

    之后就颇有些沉寂乃至没落了,不断传出盈利能力有限、甚至不断亏损的负面信息。现在的虎嗅,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质量较为稳定的商业资讯和评论媒体,在我心目中不再占有特殊地位。

    回想虎嗅的发展史,我有一种很明显的“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感觉:媒体人创业的基因成就了虎嗅,也局限了虎嗅,决定了它水涨船高发展一波之后,很早就触及了自己的天花板。

    那种以新闻理想为核心的“软硬兼施”(硬的方面是文章质量过硬、审核标准过硬;软的方面就是温情、激情、内敛、多元、个性化的总体氛围),构成了虎嗅自身的致命吸引力和独特竞争力。这种气质,与创办人李岷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长期浸淫于媒体行业(曾担任《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的经历,不可分割。

    但是小清新的气质毕竟没法掩盖利益格局上的硬伤。自媒体人葛甲后来评论虎嗅:

    没想到的是股权集中度这么高,李岷和蔡钰两人的股权相加有一半,按3亿估值的话李岷已是亿万富翁,但前提是得能套现。不过别管三个亿还是五个亿,这个财富积累中有李岷的努力,当然也有她对作者乃至员工的压榨,跟我吵架的潘乱离开虎嗅时听说工资只有4000,还是要求了多次才从3000涨上去的,潘乱尚且如此,就别说其他人了。

    对内部员工是如此,对提供优质内容的自媒体作者同样也是吝啬和滑头,几乎是在免费拉作者给自己抬轿子(当然,善于自我经营的自媒体作者,也有东边不亮西边亮,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成功例子)。当优秀的自媒体人发现其他变现渠道和方式,当然不会持久陪虎嗅玩下去。

    不禁想到有人在评论虎嗅时说的:现在搞媒体的还有个德行是穷,是真穷,越有节操的媒体越穷。

    而虎嗅网,不过是葛甲所说:一个被温情,友情,奋斗,拼搏,新闻理想包装起来的资本故事。

    币乎作为一个新崛起的、正在书写的故事,显然有资格说自己通过精巧的代币激励设计,有潜力突破虎嗅当年小家子气的利益格局。尤其是看到币乎总量1000亿、用不增发的社区代币KEY的分配比例:

    ·  激励池:占总量的45%,数量为450亿KEY,用于激励用户发布优秀内容和发现优秀内容。

    ·  推广运营池:占总量的25%,数量250亿KEY,用于开拓新用户,吸收和激励意见领袖,提高平台活跃度。

    ·  币乎基金会:占总量的25%,数量250亿KEY,币乎基金会是非盈利性组织,持有KEY保障币乎的技术开发得以完成。

    ·  团队期权:占总量的5%,数量50亿KEY,作为期权授予给币乎的开发和运营团队。

    这种分配格局,显然有打造更为紧密持久的由创作者、参与者、管理者、读者、持有者共同组成的利益共同体的格局和诚意。这背后,大概可以看到媒体人创业(李岷)和技术专家创业(鲁斌)的不同所在。

    虎嗅一度曾拥有内容优势,但在利益激励设计上显然跛脚而行,因而行之不远、很快透支想象空间;币乎目前风华正茂,还在刚起步的雏形阶段。不过制度和技术上的气质已经显露。

    如果说虎嗅当年一时的理想主义气息和内容优势不能通吃,币乎的制度和技术优势能走多远?

    我觉得,一个直观浅白的追问是:币乎这样的运营设计,能否吸引到当年脱不花那样的作者,持续与共同体捆绑成长?

    或者说,这种设计怎样体现一种能超出根基(意味着也许是一种矛盾性的调和)上的现实主义,使平台上出现更多真正有趣、个性化的原创作者和“好文”?

    虎嗅和币乎,在内容情怀和利益格局上,似乎各执一端。虎嗅绚烂之后很快平淡;币乎会走出怎样的命运曲线?

    当然,在内容质量等层面之上的,是作为内容平台能凝聚的注意力的体量,而在这个层面之上,最为根本的,是能持续不断满足多大规模人群的刚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altcoin:写的很有深度,已关注,期待后续好文。

      本文标题:币乎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虎嗅的影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sc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