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行之
小伙伴们标题看好啦,不是写作有“起色”,而是终于“起步”了,一字之差,含义相差甚远。
我是写作小白路行之,有人认为我故作谦虚,我真的是一枚彻头彻尾的写作小白。
青春年少时我只是爱写日记,对生活中的人事抒发下感情,无非是一些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女儿家的自嗨文。
直到去年6月份我报名无戒三期90天挑战营,接受专业系统的学习写作。此前我从未上过一天的写作课,当然上学时作文课不算啊。
三期的课程货真价实,为此我也写了几篇课后收获之类的文章。同期的小伙伴知道我三期因为家中有事,情绪不佳导致90天更文15篇。
尽管这样,三期学习期间,我利用自身的减肥经历,有观点有案例的写了一篇文章,成功被一家公众号采用,获得了人生中第一笔稿费150元,无戒三期的学费算是挣回来了。最重要的是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充盈在心,儿时的文学梦似乎第一次离自己那么近,仿佛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很快三期训练营结束了,生活再次复归平静。早上洗涮时无戒的声音仿佛还在耳畔,偶尔出现的灵感变得支离破碎。梦还在,仅仅只是梦还在。
有梦并没有错,真实的生活是现实残酷的。是继续忙忙碌碌低头赶路,像磨盘的驴一辈子总也转不开怪圈,还是为梦想而拼搏,万一实现了呢?
夏季的炎日和烦躁扑面而来,躲在凉爽舒适的空调房间,心依然无处安放。到外面工作,跟年轻人拼体力已处于劣势,不想重复体验累瘫在床上两眼微闭,精神肉体的痛苦一并袭来,累到无法言说……
已到中年,手无寸铁拿什么去跟人拼?人在江湖上混,没有一技之长,怎能安身立命?眼下怪不得别人,未雨绸缪没做到,再者发现寻寻觅觅数年,兜兜转转一圈,热爱的依然是文字,这就是命。逃不掉的。
于是再次执笔,我看看无戒三期群里只有几个人断断续续地坚持发文,此时距离训练营结束不过 @ 。开营时热闹喧腾的场景俨然成了昨日。
无戒老师的话再次响起: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只有1%的人能坚持到底,所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坚持到底你就成功了。
成功,说到底拼的不是智力和体力,而是毅力和韧劲。
在去年10月,我一个人上路了。安安主编说,阅读是一个人的孤独,写作是一群人的狂欢。不,阅读才是一个人的狂欢,而写作才是一个人的孤旅。
我开始了简书日更,刚开始我对自己要求不高,每天四五百字,保持写作的感觉就行。渐渐地,我要求自己更文字数800到1000字以上,内容要言之有物。尽量做到标题吸引人,内容契合主题,首尾呼应,虎头猪肚豹尾。
当一个人认真了,全世界都在汇聚力量帮助你。
我请求上几年作文班的儿子给我文章点评,儿子中肯的意见我一直谦虚接受;先生见我喜欢写作,也自发默认支持,只要我将家打理好,每日开开心心地,他也就心满意足。
而我却对自己不满意,一个受过多年教育的人囿于家庭,我认为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对我的自我形象意识也非常负面。我重视自我价值的提升,发挥自己的才华,这比做一顿美味佳肴更让我有成就感。
所以坚持更文的日子,我不断打磨文字,尽量精准表达。我会去无戒的简书主页去看看,然后再回听三期的课程。
就这样,日子总是在你忙碌时悄悄流淌。
渐渐天转凉,秋风吹来,我也等来了无戒四期的写作成长营课程。课程主题明确:写作和成长。本期的报名,我详细了解了四期培训的内容大纲。
当我再一次与三期的班委素心绿叶,小伙伴暖暖的冬花等等几百名小伙伴相聚一堂,竟感到莫名的亲切与温暖。
大概这就是不论距离多远,只要是兴趣相同,同频的人之间也多了份亲近。不然怎么有无缘对面不相识这句话呢?
再次与一群天南海北、南腔北调、才华横溢的小伙伴们一起追梦,我的内心比上次安静沉淀了许多。我告诉自己,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今天大家为了写作,为了成长,为了更从容地面对明天,不约而同地选择写作,这个当今社会最重要得必备技能。我们要珍惜这个大家庭,珍惜无戒老师费心搭建的平台,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珍惜彼此的缘分。
无戒老师还未开营就鼓励我:“路行之,你要好好写,比上期要有进步。”老师的期望,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我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写文。
18年底,四期的课程进行了一半,我们纷纷总结一年的写作收获。当我在为人生当中的第一个18万字而激动不已时,无戒老师告诉我们,18年她写了两百多万字,删了50万;
我第一次看到了努力和全力以赴之间的差距,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全是私下里不为人知的泪水和汗水。
当四期的新学员鱼棠主在今日头条获得一个又一个青云计划奖励时,我还在为自己已定位好的写文方向又面临调整而苦恼;
我看到一个人取得成绩绝不是偶然,除了有清晰的定位和方向,还不断地进行思考、践行、分享。
当小伙伴们故事写得越来越精彩时,我还在写书评为今后的写作打基础;
我深知每个人起点不一,不要与他人比高低,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就是水滴石穿的成长,只要修炼好内心。只要假以时日,花开风自来。
我是写作小白路行之,零基础起步,今天回顾四期刚开营时,我设立下的90天目标,发现已经基本完成了(见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9841700/3bc89f927b626f18.jpg)
01我在90天里坚持更文72篇(不包含4篇不足千字的文章),总计11万字。
02我分别尝试了三种文体,书评、散文、故事,目前书评写了8篇,散文14篇,故事几篇。其中被收录。
03我将家里的书籍重新分类整理,大致分为成功励志类,散文,致用类几大类,正在逐一写读书笔记,目的有三,一是为练笔,二是为积累第一手素材,此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三是为寻找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以及最喜爱的文体,然后主攻此方向、文体,进行刻意练习,直到熟练地掌握,再到有技在身,行走江湖不怕。哈哈!
04我利用阅读“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所写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将整理读书笔记落到了实处。
05对目标的细化,写作的复盘,与小伙伴的互动,点赞留言支持,这些我都一一尽力去做了。
关于整理读书笔记,我的感悟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人都不缺资讯和知识,缺的是将信息有效整合利用的人。整理读书笔记的方法有N多种,建议小伙伴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来选择,用纸质整理还是用电子笔记本。
纸质笔记和电子笔记的各有优缺点,选择何种工具和方式整理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选择了一个你喜欢的方式,只有你感到有趣,才能激发你内在无限热情的动力,才会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对吧?甚至不要坚持,而是兴之所至,单纯的热爱去做这件事,对吧?
为期90天的写作训练,我制订了11个目标,并且将目标分解细化,这样每天我都清晰地知道我要做什么,将要到哪里去,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无戒老师课里讲到,写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先开始去写,动笔写再说;二是能够写出千字文;三是能够写出完整的故事。我的收获大概有以下几点:
收获1 拥有写出来的能力
此次训练营,我统计了下,更文72篇,累计10万字。说起来就是一串简单的数字,其间的心里历程,只有自己最清楚。
一周至少更文5篇,每周两次简书专题审稿,另外家事、兼职、阅读、笔记、复盘,对于我来说,要学会统筹时间,抽空健身,平衡好家庭与学习,这些都需要竭尽全力为之的事情。
说不辛苦是假的,日日面对电脑,熬出的黑眼圈再也没消退;二十几年没生冻疮的手,今年肿痒难受,要带手套打字。我自我解嘲,四十岁的人没黑眼圈与年龄不匹配啊,要想从事写作,它总要馈赠点礼物给你吧!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我终于拥有了能写出来的能力,也就是无戒老师说的写作的第二个阶段,目前,日更已内化成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现在正向第三阶段迈进,我想好好学习写故事。
收获2 收到点赞、打赏、变现
知识是有价值的,我支持优秀的作者开通文章付费功能,我也曾在简书付费买过其他作者的文章。当我的简书APP具备付费功能时,我自问,我的文章有变现的价值吗?读者愿意心甘情愿地付费吗?我能给读者提供什么帮助呢?他们如果付费购买我的文章,会有收获吗?答案,已在心中,我还不具备。
这段时间,我有时会悄悄地给一些作者送颗糖,同时我的文章也先后收到了无戒老师、我的先生和简友的打赏。意外的是在格格早起成长营作线上分享时也收到了小伙伴的打赏,这些林林总总加在一起有鼓励、有肯定、有激励,感谢你们!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金田一鑫鑫发来的招聘信息,我勇敢地应聘一家线上新媒体助教工作,首次利用所学的知识赚钱,真的开心不已。我最终的目标是希望通过优质的文章来变现,用才华和知识养活自己,路行之努力吧!先写个50万字再说!
收获3 平和的心态有助于创作
写作即修心,是一场自我修炼,需在纷繁复杂的喧嚣世界中,静心一隅阅读,思考悟道,写出走心的文字。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每天的悲欢离合,皆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素材俯拾即是,关键是你的心一乱,世界就乱了。不断内观,不断修心,不断反思践行,调整方向,继续前行。
我的心态较之于上一期已是平稳许多,不再急于成功,而是注重积累,聚焦于当下的成长。有了人生追求的方向,最喜爱的写作相伴,便顾不得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而即便有诸事干扰,写作也能让人的心宁静平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奇妙的感觉。生活与写作像是一对姊妹花,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互为依存的一种关系。对此,你认为呢?
收获4 初步的定位与方向
反复思量写文的方向,我最关注的是女性自身成长和亲子教育这两块,都说好女管三代,如果有更多的女性意识到,无论婚姻家庭、亲子教育等诸多问题造成的困扰和烦恼,是因为我们的智慧缺乏不足以处理当下的事情。这个时代在变,知识在迭代更新,而我们的观念依然停滞不前的话,必然被滚滚洪流的时代车轮无情碾碎,被自己的思想束缚至死而浑然不觉。
无戒老师的经验之谈,先写50万字再说,当你写到100万字的时候,你会觉得你很牛;当你写到200万字的时候,回头再看你以前写的都是啥东西。那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新手到熟练的过程。
我更了20万字,写作才刚起步。
【90天无戒写作主题训练 第72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