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担心过度的自由会变成溺爱,导致孩子不断侵犯自己的界限。爱本身不存在“过度”的问题,真爱永远不会过多,就像储存再多的金子也不会变成铁块一样。自由同样也是多多益善,越自由的孩子越智慧,活得越精彩。至于溺爱,它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也就是说,溺爱是家长在满足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并将之投射给孩子,跟孩子真实的需要并没有关系。以“溺爱”自居的家长,其实看不见孩子的真实需要,更何谈爱孩子?
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说妈妈溺爱我,才把我惯出很多毛病,比如不洗自己的衣物、不收拾房间、乱花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感恩等。仔细回想,每次当我想自己洗衣服的时候,妈妈总是打击我:“你洗不干净还浪费水,还是给我一起洗了吧。”她经常闯进我的房间收拾东西,一边收拾一边抱怨。有时候去超市购物,我挑了自己最喜欢的几样,但妈妈还是会再塞给我一大堆昂贵的零食,然后回家抱怨说我去一趟超市的花费比她一个月的都多。妈妈生病的时候,我试图关心她,但得到的回应总是:“你看书去吧,不要管我。”当我真的去看书了,她又会说我是“白眼狼,白养活了”。妈妈似乎是一个圣人,她没有自己的需要,没有自己的感受,在这样的关系中,我如何同理她的感受,感知她的界限,又如何能生出感恩之心呢?后来我理解了,妈妈的内心极度缺爱,同时对“得到爱”已经绝望,所以要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我,间接地满足她“内在的小孩”,而实际上,我“抢走”了那个“内在的小孩”的爱,她对我付出越多,也就越怨恨我。
“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他却从来不关心体谅我一下”,这句抱怨说明:第一,父母没有看到孩子真实感受的能力,只是通过孤独的自我牺牲的游戏来获得价值感,所以孩子也无法发展出关心别人的能力;第二,父母不清楚也不尊重自己的感受,总是表现出“无欲无求”的样子,孩子也就自然地认为父母没有需求,不需要关心。
父母如果经常感觉自己的界限被孩子侵犯,需要自省:“我清楚且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吗?”要是父母经常充耳不闻自己的声音,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又如何期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照顾自己内心深处的小孩呢?孩子没有这种能力,也不应该做“父母的父母”。
在两个清楚自己感受的人之间,自然会形成规则,而且是流动的、灵活自在的规则。面对孩子没有被层层防御包裹的心,我们要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自由选择,成为他自己。别用我们狭隘的恐慌束缚孩子无限的可能。孩子的未来,一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及。
《当我遇见一个人》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