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找“山”的影子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山”就会想起广袤的农村。具体点说,脑子里就会呈现老家山山水水的面貌。可城里也有山啊,譬如兰城有大云山,西湖有保俶山。大云山上居住的是原兰江渔业大队的村民,但宝俶塔下居住的人们,大多就不是寻常老百姓。
过去,常常为自己来自大山而自我感觉良好,说起通洲桥和桥边的曹氏三辈人的轶事,可以说上一二个小时。中秋前一天,从童家菜市场往龙头背走,竟然对一棵足足有三米多高、青皮大叶,身形十分熟悉的植物,说不上它的名字。内心认定它与法国梧桐有渊源,但就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直到今天早上看到“小果博落回”条文,它别名叫“泡桐秆”、“野麻子”、“吹火筒”,脑袋才豁然开朗了起来。看来,我对农村的情谊未减少多少,大山里的植物与我之间是越来越疏离了。
大山上有什么?太多了。木本植物,自己知道的是最普通的,如泡桐如杉如松,如木禾。又如映山红,老家叫“摘苞花”。近年来,老家紫荆花,大红大紫,让我好生奇怪,却原来是“金丝哈达”。草本植物,可能还可以说上几个甚至十几个,但你要把它的本名写出来,恐怕就要露馅了。原来,自己还真的不是地道的农民。原先是披着农民的外衣,骨子里却是个一心想与老家的距离跑得越远越好的人,而今经常挂念老家的人和事,内心似乎与农村走得越来越近,其实,也是空噱头而已。
我在城里找“山”的影子,大概也只是为了完成“日更”任务罢了。目的不纯,要写出让人看好的文章来,有点难。

2——写“旧词俗语”的动因
旧词俗语,出自农村的多,城市的少。我到老城去走风筝巷、曲巷和探花巷,就觉得以往城里的手艺人,无论形象、气质甚至技艺与集镇上的篾匠、木匠差不多。估计相差的是互相切磋的机会以及合作的氛围,这在城里要比乡下多得多,也浓厚得多。所以,我自编《旧词俗语》这个小集子,就是对农村民情风俗的热切回望,就是想为自己重描一些本该早已熟悉的却已远去甚至正在消失的画面,并让涉及农村的文章有底气也有韵味,也让注意我文章的人觉得还真是写了一些真情实感的文字,说了一些他们想说的话。
陈水河整理于2021年9月23日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