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96130/a601efe28c106f17.jpg)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曾几何时,光鲜亮丽的高档写字楼成为很多高校毕业生内心向往的地方,他们无一例外地幻想着,有一天能够踏进这样的写字楼里,做着体面的工作,从此事业人生平步青云。
可惜我们只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
这两年职场上历经的激荡与阵痛比以往来得似乎更为猛烈一些,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6年,亚马逊员工平均31岁,谷歌员工均龄30岁,脸书员工均龄28岁......
而均龄38岁的老牌公司IBM,不久前被ProPublica 报道说,2017年这家公司采用各种办法裁减40岁以上的员工。
我接触过不少年近中年的咨询者,在初入职场的时候,他们抱持着单纯而美好的想法:“只要我好好干,单位就不会亏待我。”
因为这样的自以为,多少人正一步步滑向被动而无力的边缘。
一、15年HR的肺腑之言:“年龄歧视是职场公开的秘密!”
“这份工作我实在不忍心再做下去了。”
不久前,在一家大型集团担任人力资源总监的朋友Becky向我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原来,和很多行业类似,Becky所在的集团正在对35岁以上的员工进行裁员,作为人力资源总监,Becky每天都要召开部门会议,安排与部署员工面谈与劝退工作。
“我发现,人事有时候做的真不是人事儿。”Becky坦言,看着一个个曾经和自己共事多年的老员工不得不面临出局的境遇,Becky不免脊背发凉,但作为员工的她,面对集团高层决议只能选择服从。
“年龄歧视基本上是我们这个行业公开的秘密了,”Becky说。
根据Becky的描述,事实上,近几年来,很多公司都在进行裁员,尤其是清退35岁以上的中年人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些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无人不知,而清退的真正理由和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年龄。”
“干了这么多年,怎么会没有感情?难受啊......”每天都要和裁员名单里的员工面谈的Becky,每次听到对面的裁员对象说出这样的话,会情不自禁地鼻子一酸,眼眶突然热热的,她只能转过脸去,试图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
“很多企业尤其是有些年头的企业,就像一台台运作不良的机器;而那一个个裁员名单对企业来说就像是生锈的零部件,需要尽快更换。可对于我来说,这些名单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家有口的同事啊.......”
Becky顿了顿说:“我们都要为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现在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自己,因为今天这些被劝退的人,很可能就是几年、十几年之后的你和我。”
二、小心,忙碌是职场最大的陷阱!
个别读者看了我的一系列文章之后,总会质疑这些故事乃至人物的真实性,他们会向我问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师,你是在危言耸听吗?”
我多么希望,我写下的每句话都是“危言耸听”!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在的职场及行业环境,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阵痛,而这些冲击与阵痛的背后推手恰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高科技。
对很多适逢时代变革的职场人而言,我们需要尽快直面这些冲击与阵痛,并从他人的轨迹里得到一些经验与教训,这不仅是我这名职业生涯咨询师的期望,更是很多前来求助的职场中年朋友们最热切的期望。
按照很多咨询者的话说,他们前半段的轨迹已经如此了,后半生更是一言难尽。
1、小心跌入“忙碌的陷阱”:成果全部消失,错误不断积累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为什么你身处工作时会干得乐此不疲 ,可一旦结束后仔细回想,又觉得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做?
或许,你每天真实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
从你踏入办公室起,很多工作向你扑面而来:一堆的文件单据需要你及时处理;上司临时交办的任务一件压着一件,件件都很紧急;客户那边等了你二十分钟,要和你核对对上个月的数据好开发票;供应商那边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打过来,不停地问你货款的进度到哪一步了......
你会发现,你手头的工作并没有什么难度,而让你高度紧张丝毫不能松懈的在于,这些工作无法让你掌控节奏,渐渐地就会剥夺你对未来的控制感——每天也不知从哪里来了这么多工作,你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搞定,结果还来不及思考总结,另一个任务随即而来。
我记得自己看过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那就是很多工作内容的设计,像极了一款名为“俄罗斯方块”的经典游戏。
只要你开始玩“俄罗斯方块”游戏,你会发现你永远停不下来:一些方块好不容易消除了,新的方块又冒了出来;一旦你出了一个小小的失误,那些方块就无法及时消除,结果越堆越多,直到游戏结束。
很多人的工作局面就像这款游戏:成果不断消失,错误不断累积。
2、是什么让你深陷低价值工作无法自拔?
事实上,俄罗斯方块游戏之所以风靡,据说是因为它精准地契合了“无脑游戏”的设计要求:规则简单,无门槛、入手快,新人只需要30秒就能掌握游戏精髓;目标清晰(消除),玩法简单(移动旋转),同时反馈及时。
在这种游戏制度的设计下,你发现你自己的期待变得越来越低:因为你压根不要指望取得不错的局面,你随时随地都在应付混乱,直到把自己变成一台精准的机器。
如果你能理解这里面的道理和原理,你就不难明白很多人深陷职场困境的深层根源:
读书时没有好好学习,导致专业不精成绩一般,择业时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只能选择一些门槛低入手快的工作,例如客服等;
贪图省力不肯动脑,永远在等待领导的指令,沉溺及聚焦于及时反馈中,每天大脑里想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这个月开了多少单,能拿多少提成;一旦没有完成任务,则无比焦虑无力;即便完成了任务,下个月又有新的指标和压力,一刻不得停歇;
总认为自己干好一件事足矣,对新鲜事物无暇顾及甚至排斥,看不懂如今的流量思维、KOL、內容创业......对时下发生的事情不管不问,似乎活在一个套子里,每天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等等。
长此以往,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永远都做不完,每天疲于应付;而一旦面临失业,则无比恐慌,因为除了手头的工作,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出去还能够做什么?!
三、学会工作,成为工作的“设计者”
工作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与警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不要每天被动等待别人安排我们的时间,我们要努力把控自己的工作节奏,让其他人配合你而不是主宰你的工作。
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你不妨思考以下几点:
资源:你需要明确自己的能力及特质,以及你打算做到多少分,在多长时间内完成;
顺序:设计或重新安排一个能在最短时间内聚焦最核心业务的顺序;
借力:凡事不需要亲力亲为,可以的话找眼疾手快的人帮你完成。
举个例子来说。
曾经有位咨询者Caro是一名企业财务人员,让她苦恼不已的是,她特别希望早日接触到财务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税务筹划、报表分析等领域,无奈事务繁杂,一直深陷忙碌,不知如何梳理工作。
我给她提供了如下建议:
资源:经过分析,Caro对数据敏感度高,短板在于和人沟通时变通能力较弱,做事有些死板,她打算日常工作做到八十分就好,希望这些工作占用的时间小于四个小时;
顺序:我建议她将工作重新排序,每天中午一点到两点这段时间集中处理报销单据;早上最高效的时间用来处理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例如成本核算、报表分析等;下午到傍晚的这段时间集中处理和外界的对接工作,例如对账、去税务局等工作。
借力:由于工作顺序发生了调整,需要借力才能高效完成。因此我建议她明确报销时间,比如每周二四固定几点处理报销工作;同时建议她将部分工作进行分解,例如和其他部门沟通的任务(例如催收账款)交给部门新人去做,等等。
一年多过去了,Caro如愿接触到了财务领域中的核心工作内容,同时也被提拔为财务主管。
四、给职场朋友的五点建议
1、如果可能,还是要好好读书与学习:高起点高学历带来的职业机遇不同,接触的环境圈层包括未来的眼界,都会大不相同。
2、如果可以,尽量多学一门技艺:对于很多没有资源背景的普通人而言,所谓“天荒饿不死手艺人”,问题在于你要沉下心来,将技艺磨练纯熟,切不可情绪用事半途而废。
3、工作不仅仅是提升能力的地方,更是磨练我们的脾性、历练我们心态的地方,职场中的核心要素无非两点,一是做事,二是为人。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你一旦走出职场走向市场创业或做点自己的事情,这两点至关重要。
4、做任何工作之前,都要尽快熟悉整个领域,找到该领域的价值核心: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机会,合理安排工作分工及节奏,积极主动地接触并处理那些核心工作。
5、记住,企业的本质是盈利,而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就是一种交换: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再深切的情怀也无法逃离市场规律,你要时刻审视自我,永远都不要把公司当做家。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沉默的大多数》
![](https://img.haomeiwen.com/i1096130/6f4a5994db441c62.png)
网友评论
然后呢,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回复都让我有点想耻笑他们的无知。
作者想说要有忧患意识,人都会老,公司和你的关系就是雇佣关系,利益之间的交换,要给自己适当留条活路。在我看来最可怕的是假如明天公司倒闭或者你被辞退而你却不能找到薪资差不多的工作,最糟糕的是在有家庭,每个月车贷房贷月供的情况下。
谢谢作者的分享,至于工作方式可能我还需要消化消化
机械和科研相关领域的都是经验越丰富资历越老越重要, 但是机械行业的流水线工如果不往高层次技术或者管理上升,年龄大就面临被淘汰了. 同样程序员也是这样, 钻研底层算法或者系统架构的人是不会因为年龄淘汰的,除非老年痴呆了.
而那些素质要加个问号的把'程序猿''程序媛'整天挂嘴边的人,那些只会复制别的大牛技术博客不加鉴别不但把错误一并复制,还乱加工出一堆错误的那些人, 那些把GitHub的issues当成贴吧并且以发垃圾信息无意义信息为荣的庞大的软件流水工群体, 那些以为现在收入高一点就满足于'X端开发'的人,对这些人年龄就是一把刀.
PS:确实很多人因为'人生干好一件事'的鸡汤步入了中年陷阱, 什么时候中国人能摆脱掉或者学会不要沉迷于中文强大的修辞表达魔力(鸡汤魔力),中国人真的会领先于全球了哈哈.
不过问题分析的不是太准确,有例子但是数据少,难以让人服气。最后,标题党很显然啊!
作者提到的只是一些个例,为了支撑自己的论点。也没说所有企业都是这样,个人觉得高科技及互联网公司的这类现象比较多,以后大趋势应该是这样的。
从文章里看到对你有启发的内容就是收获,没看到就默默离开。
看到文章就焦虑?或许是因为你被别人戳穿了现状。
首先,亚马逊,谷歌,IBM,微软,苹果,华为这些大企业缺钱吗?这些大企业需要的技术,是能力,你看看他们的首席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会不会裁。事实上被裁的都是没能力的,到了40岁还在干着基本的工作。其实说白了,40岁被裁的那批人都是准备在公司养老的,可惜人家不要你
依照个人的观察,这种焦虑已经遍布各个社会阶层,从王公贵族、科技新贵乃至升斗小民,这种无以名状的老梗已经成为一种普世现象!貌似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带来的副作用的投射便是莫名其妙的焦虑。
我的建议是:Work smart instead of work hard.
善用方法积壘经验,常保好奇的心态积壘智慧。
年轻人缺乏的是智慧与经验,老年人缺乏的是好奇心与创意;二者缺一不可。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聪明的投资者
可以微信我 xndy145
真正在意员工的企业,真的不多,大多数时候连离职面谈都不做,更不要说挽留。
文章的意思是让大家进行自我的增值,分清公司与你之间只有利益关系。
如果已经是个两三年的老员工了,那员工没有进入管理层,就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再开除。
中间有一段话是我现在正接触的。每天计算多少业绩,拿了多少提成,有没有完成,在下个月又重新开始。好累好累,我也想跳出这个圈子,控制全场。可是还没有这个能力
一封来自平行世界的信...
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交换,能创造价值的员工就是好员工,无论年龄多大,公司也不会辞退,到了退休年龄,也还是会返聘为顾问。
我觉得本质不在于年龄,而在于能力。很多人在同一个公司,做着重复的工作,能力毫无提升,而同样的工作岗位,如果让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做,成本低一半,企业会怎么做。
这个社会是残酷的,不进则被淘汰。虽然企业不应该有年龄歧视,可是个人也千万不能“倚老卖老”呀,不能因为工龄长就以为高枕无忧。
所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正道。
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老板,愿意要一个晚上加不动班,熬个夜随时会猝死,白天开会打瞌睡的中年人么?当然是年富力强会干活会来事的更好啊。
中年们,面对现实吧
我姥爷是机械工程师,现在80多岁,早退休了,可是依然担当我们当地几家机械公司的顾问。
另外就是医生,见多了主治医生,专科医生,基本年龄都很大。
我妈妈曾经是工厂员工,的确,不到40岁,被裁员。
其实说到底,就是我们自身竞争力。我相信,那些大公司,有自身竞争力的老员工都不会被裁员,即使被裁员,依然会有其他出路。因为他们最值钱的就是技术,专业,经验。
容易裁员的,应该是一些日常职员,工作很容易被年轻的人替代,指只是日复一日做重复工作,这样的别说年纪大的,就是年轻的也容易被裁员。
文章立意很好,在如此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学习,需要沉淀。
至于是不是贩卖焦虑,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了。
一篇文章,千人读,会有一千篇不同的读后感。谁也没必要抨击什么的,各人有各人感受,体会。
就像一本书,一万个人说是差书,不值得读,可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只有读了才知道。
若是都觉得这本书不好,可是你却从这本书学到对自身有益的哪怕一小点点的东西,那么就是它之于你来说,就是好的。
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第一眼让我恐惧了,虽然我只有33.5岁,但我是的确感受到了中年危机的存在,部分内容与我的真实情况相似,但也有不同。
其次,我本人是个持续创业者,这是一个说的比较好听的title。08年开始干电商美工,干了近10多年的电商运营相关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成绩不是很理想,几乎处于人生低谷,甚至有点不知所措,因为发现除了运营,我啥也不会,也就是说没有过硬的技术傍身。
为什么我要强调技术傍身这个事情,是因为运营的门槛变低,而我的还沉溺于原来的运营手段,落后速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这是危机之一;面对电商市场日日更新的形势,我的学习能力远没有新人接受度高,这是危机之二;对于未来没有非常清晰的规划,这是危机之三;
我对这种危机的感受是日益强烈,所以让40岁的员工自觉离开,是极有可能发生的,而且已经正在发生,如果你认为离自己很远,那就大错特错了。
为了不让自己被离开,我得学会以下几点:
1、重新站到学习的第一线,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2、做斜杠青年,利用已有的技术手段,实现财务自由,而不是全靠工资收入;
3、做有规划的未来,否则还是会被离开;
以上是我的个人真实情况,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