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即将过半,我们做了些啥?
2014.7.1我正式到沪江工作,转眼就是我来沪江工作三年整。回顾这半年工作的同时,不妨拉长视线看三年,我们经历了什么?又获得什么?这三年,为什么只走了关键的“最后1米”?
那些回不去的从前
每年六月,中高考结束,处处都见几乎一个模版出来的喜报,三年高中化为一串数据百分比的海报,几乎都是创新高,比去年提升多少多少,几家欢喜几家愁吧……
此时如果我还在学校,我一定也会这样,奋斗三年,只为这一连串的数据,给自己三年的奋斗有个回报!
如今,当我以局外人的眼光再看这些浸透了无数汗水泪水的海报时,我第一反应是无感。恰巧看到教育部的文件要求不得公布成绩排名等十条规定,只能是一声叹息……
那些高考发榜的成绩只是让我们在这个六月得到一丝安慰和激情,而且各地一中二中附中都有先天的优势,与那些普通中学本质上存在差异,考的好也是应该的……
你是否还记得去年光荣榜上的孩子?你是否还知道他带着怎样的高中烙印走进大学?你是否知道除了清华北大和985、211名校之外,那些在二本、三本的孩子后来发展的如何?你是否知道他们大学毕业后是否真的如高中时家长老师所说的那样,只要考上大学就是前途光明一片?
如果我们能在四年后做一次回访就知道了他们的苦与乐,酸与痛,优秀的只是过去,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只有离开了学校,我们才会发现那些属于考试成绩之外的品质有多重要。
新入职场的毕业生除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之外,肯吃苦,不怕吃亏,能担当,有责任感是基本职业品质,如果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品质,甚至有点冒险精神那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在等着你。
可惜,大部分学校不教这些。大部分学生也无法顾及到这些。
写到此处,我的收到一个沪江入职一年的伙伴信息:“每年的这个时候都特别有意思,一部分人正穿着学士服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另一部分人正盼着录取通知书心潮澎湃期待美好前程;一部分正在红榜公布着自己学校的就业签约率而另一部分正在红榜公布着自己学校本科上线率和清华北大录取人数。挺有意思的是,绝大部分的人在这个时间点是迷茫的,无论穿着学士服,还是拿着通知书,那么学习究竟学了什么?以前我觉得这个时间段只有学生是迷茫的,现在觉得,社会是迷茫的。”
或许只有拿着毕业证书四处找工作的那些本科硕士才开始思考自己未来想要做点什么。
那些可以开始的现在
三年前我来沪江,并没有想过三年后能做出点什么。只是当年阿诺给了我一句话:我给你三年时间。
三年是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的时间,经历四个三年,一个懵懂的娃娃就完成了学校全部的基础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这三年,我们经历了什么?六个字可以概括。
第一年:探路
从体制里走出来的我仿佛就是刚睡醒的梦中人,外面的世界我们从未有真正接触过,无论是思维方式,工作模式,还是生存方式都大不相同。从上小学起到工作了26年的学校,生命中的大半时间只在学校里度过,虽然也是几千学生的校长,但真的没有见过这个世界的另一面精彩。
这一年探路中遇见了泉源高中创始人张良,一直到今天链接张良老师与凉水井中学深度课改成果显著,见证一所乡村学校的课改奇迹。
2014年暑假结识了全国NOC大赛中的荆家中学,三年一路走来,看到王菲老师的快速成长,成为2017马云乡村公益教师奖和全人教育奖的双奖入围老师。见证一个乡村教师从平凡到卓越的成长之旅。
2014年11月我在QQ群中第一次邀请魏忠老师来沪江讲座,引发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实版精彩故事。上海海事大学魏忠老师的学生开始用技术让情怀落地,一批海事学生先后在沪江实习并正式入职,带动了互联网+大学生支教的全新支教模式的启动与发展。
第二年:修路
2015年10月互加计划发布,从只有10个孩子的为白云小学开始的白云朵朵课堂到四川广元美丽乡村网络课堂的启动,从起步时夏加儿美术和鲨鱼公园两家优秀教育机构坚定不移的支持,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优秀团队加入,让我们坚信只有互联网才能让大规模优质资源在乡村教育的推进成为现实。
要做成这事,只有理念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2015年遇到了很多神奇的年轻人:种子计划遇见了咖喱,成为今天互加计划团队负责人;海事大学谈支教遇上昊远,成为和光互联网支教的模式发起者;bingo从线下培训行业转型进入互加团队成为第一任队长,现在去沪江旗下尚刻开展新使命,还有小梁成为网师的金牌大管家,包子成为最受美丽乡村孩子欢迎的网红老师,团队最瘦小的安妮若没有女汉子的精神,不会坚持到现在并成为团队内务大管家。就是靠这样一支没有太多互联网专业能力的青年人我们就开始了互加计划艰难而漫长的修路工作。
还记得2015年夏天开始,从每一节网络课程的备课到主持,从每一个老师网络授课的培训及测试,从每一个区域教师的培训方案制定及运营,从每一家优秀合作机构的合作意向到持续影响力,从每一篇社团帖子到微信号发布文章,从短小的美篇故事到简书开始的深度思考,我们走出了一条没有人走的乡村小路,弯延曲折,充满不确定性,只知道一路向前,别无选择。
第三年:拓路
记得2016年新年我和团队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今年只做一件事,你做什么?记得我说:我只做美丽乡村网络课堂!
然而,结果却远远出乎所有人意料。
2016.3.7四川广元美丽乡村小学网络课程开通,让我们正式开始探索互联网+在乡村实施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各种初期持质疑态度的人只要进来参与几次就知道这是趋势,不可阻挡。
2017.7--2017.12为全国思源实验学校大规模培训教师的日子,可谓用疯狂二字形容,和言爱团队的深度配合,双方打造了中国乡村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纪录。在国家级贫困县推进互联网+,思源实验学校全新优美的校园一年可以建好,而乡村教师的自我成长提升却一直需要持续下去!只有他们才是乡村教育最核心的力量。
2016.11.18互加计划团队参与了乌镇互联网大会。一大批教育家和普通一线乡村教师同台发声,共同推进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
卢志文,李涵,魏忠,邱华国,林慧敏,花洁,李志磊,尹文明,齐拓宇,朱建文,宋涛,劳坚强,薛涵明,王菲……那张乌镇大合影上定格的瞬间成为永恒,每一个人和互加的故事都可以写满满的一本故事书。也就是魏忠老师所说:用技术让情怀落地。
2016.11.29江西•赣州,参加了中央网信办在赣州召开的网络扶贫启动大会,将我们的企业责任与国家战略密切连接在一起,从赣州地区教师培训,到三门峡卢氏经验快速影响力,在平凉21世纪小规模年会上,杨东平院长,梁晓燕老师,齐拓宇老师的影响力又带动了一批批乡村小规模新学校的崛起……
甘肃定西李家堡学区的阳光课堂堪称中国乡村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还是那群人,还是那几个村小,还是那群村里的孩子,他们的阳光课堂把阳光洒进了每个孩子心里。邵锦堂:走进阳光课堂
沂蒙山革命老区的所在地山东临朐县电教站冯元民站长用一学期时间推进临朐教师互联网+教育实践,从全县校长动员大会--教师参加网络培训--优秀教师金种子训练营-暑期临朐云课堂,这个过程持续了一学期,才有了一批核心教师的成长。
这三年,遇见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渐渐明白了什么是跨界,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什么是运营,什么是举重若轻……
寻找教育信息化的"最后一米"
昨晚,一场百班千人的阅读嘉年华让全国各地5000学生与中国小学语文阅读名师面对面在线学习。我们原来苦苦寻找的名师良方居然触手可及。
暑期共享阅读嘉年华大课表
百班千人暑期阅读大课表全国孩子一起读书分享,共度暑期阅读嘉年华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什么是最后一米?
所谓“最后1米”,类似于物流配送常说的“最后一公里”,指的是与用户紧密接触的产品、体验、包装、门店、客服等所有最后的关键环节。你没死在战略和格局上,而会死在“最后一米”此文推荐分享。
关键的"最后1米"对于学校而言,重金投入的教育信息化的"最后一米"在哪里呢?
先来看看问题在哪里?引领未来教育家成长,破解教育信息化难题,此文可以分享,其中一段会引起大家共鸣:
文章作者说到"今年以来我曾经走访全国范围内几十家大中型教育信息化企业,有做录播、直播系统服务的,有做资源、教研平台的,有提供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的,以及各种阶段的教育测评公司机构,他们普遍面临的困惑就是一线学校教师对设备、工具、资源的使用率不高,难以打造经典的成功案例。
对于录播系统来说,教师首先要会讲课,基本的讲解达到优良水平之后,一线教师才敢于面对镜头,才有信心把自己的课程实录优缺点暴露给其他同行教师"
为什么这些年来政府投入重金打造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与资源库,而一线学校教师对设备、工具、资源的使用率不高,难以打造经典的成功案例?
同样在学校重金打造的录播教室使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或录制出来的课程都是千篇一律的呢?难道仅仅是录播室固定的座位吗?看看这样的录课画面,你有听完全程的兴趣吗?
整齐划一的录课画面被固化的不是镜头,也不是座位,更不是信息化大量投入的设备,而是我们的思维。这是教育信息化最后一米能否通达的关键所在。
对于企业来说,再好的产品和理念都需要在最后一米送达用户后才能体现价值,所以高度重视C端用户体验是互联网教育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同样是录课,学校里的录播室为神圣殿堂,老师们都必须把自己的课做了充分准备才能进去录制,有点在摄影棚的感觉,同学们在无数摄像头的跟踪下,各个坐姿端正,不苟言笑……这样的课即使精彩你能看多长时间?
同样在网络上的录课授课,由于有了及时互动,听课者的多感官积极性被激活,老师不只是一个播音员,而是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交流的学习空间,之前我一直无法理解的弹幕也慢慢能接受,看到网络课上课时快速的刷屏也不再大惊小怪了。
“ 我们运用 ‘第一性思维’ 而不是 ‘类比性思维’ 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 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为什么教育创业繁荣了,教育改变却很少真的发生,这篇6.27日Aha周贤的文章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或许这就是第一性原理和最后一米的关系吧!
从教师培训到教师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正在全国各地学校风生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模式众多,究竟翻转课堂的核心是什么?昨晚,来自美国的翻转课堂创始人-国际著名翻转课堂大师Jon Bergmann在线跨洋解读3.0的翻转课堂模式,意义深远。翻转课堂3.0,授课中中国很多乡村教师在线参与并积极互动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也是翻转的课堂吗?
跨洋对话翻转课堂3.0暑期来临,我们再次看到各种培训忙碌而热闹,在各地学校课堂上的翻转学习似乎在教师培训中很少看到,培训前无准备,培训中参与度低(大部分仍然是听讲座传统模式),至于培训后更难持续,很少看到某个教师培训课程结束后能持续关注教师下一阶段行动推进与改善的。少了前后两端的教师培训,其价值与活力可想而知了。往往去培训的路上激动,结束回来路上感动,只有心动很少有人行动并坚持,那成功者更是稀少。
我们不是否定教师培训的意义和价值,只是期待通过教师培训让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由此产生自组织运行,自发产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是教育变革最后一米的关键所在。也只有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自组织会发挥超越行政管理的强大动力!
截至2015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539万人。他们工作在51万所学校,支撑起了3.06亿在校学生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个分新秒异的时代,我曾是这个庞大教师团队的1500万分之一,今天却在做支持教师成长发展的教育创新计划,今天我们在教育部参与汤敏老师发起的乡村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研讨会,越来越多人的人在关注青年教师成长,越来越多的资源在注入乡村教育,两年来互加计划在乡村教育扎根的每一步都依靠着乡村教师的支持,没有他们的努力,再好的资源也是难以送达学生手中。这也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最后一米依靠的就是教师!否则所有的教育现代化只是一个美丽的外衣。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创新可以彻底改变传统教师培训的重复低效现象,让资源壁垒打通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是否愿意开放自己,不再凭传统和经验做事,用技术做支持,用心做运营,用政策做保障,从教师培训走向教师学习共同体,让教师成长加速,我们的学生才会更多受益。
三年前2014.3.29我第一次参加央视《对话》节目,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在央视转播厅里听阿诺与另两位互联网大佬对话《互联网能颠覆教育吗?》现场两位点评嘉宾就是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院长。
三年后,2017.6.28我在北京参加《社会力量助力乡村青年教师成长主题讨论会》,第一次在教育部的会议室里代表沪江与各方优秀企业与公益组织探讨跨界联合支持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的新路,提出我们的建议主张,分享我们的经验与思考。从三年前的那次央视对话偶遇,到今天北京和全国最优秀的公益组织与优秀企业一起在教育部汇报交流,我们用三年时间走过关键的“最后一米”,共同合力把最好的理念和技术如何送达到每一个需要成长的老师们手中,让他们和乡村的孩子们有更好的未来。
定格的瞬间三年,我们只走了这关键的最后一米,这一米就是链接过去与未来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的使命之所在。
也是沪江阿诺所说:人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一条是使命。
翻开这本册子,由教育部教育司和友成基金会发起的乡村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我们看到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需要跨部门的社会组织协作,以发挥“集合影响力”,这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启动新的开始
网友评论
更要感谢这些有大爱的,有教育情怀的大家们!!
感谢,感谢,感谢!!
门外惊心动魄
门里我泰然自若
这一路走来
说不上多辛苦
庆幸心里很清楚
是因为还有那么一点在乎
才执着这段旅途。
很有幸在互加计划还没成立的时候就加入了这个团队。在互加计划的一年半时间里零距离的接触到中国的教育现状,特别是乡村教育。并且很高兴能够参与其中见证并且改变了一点东西,那段时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充实的快乐与改变的满足。虽然长路漫漫,但有着许多像互加计划这样踏实做事的变革者,我们的教育每一天都在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