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深度学,老师深度备

作者: 赵家台漆林长 | 来源:发表于2018-05-28 21:43 被阅读1次

    5月22日晚上我聆听了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贾素艳校长主讲的《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一课,感触颇深。贾校长从以下方面为全国的老师们详细的讲解了相关内容。

    课程主页

    1、什么是深度学习?

    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项目专家这样定位: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对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的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带来了改变,期待通过学习能对我们的老师们首先带来改变,进而改变学生。

    2、深度学习有四个基本的核心要素:

    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

    深度学习四要素之一——单元学习主题

    单元学习主题

    贾老师通过几个数学学科的例子为我们呈现了单元学习主题:

    第一类单元学习主题是基于数学教材、基于自然单元核心内容的主题,主要以自然单元为主,挖掘自然单元背后的知识内容和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以及核心概念。

    例一:《分数再认识》-理解关系 例二:《长方体的认识》-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第二类单元学习主题主要是跨教材单元跨学段,整合生成的单元主题。

    例:以单位为主线的几何量的研究

    第三类单元学习主题是学科实践活动。

    例一:《玩儿转面与体》-空间观念 例二:《玩儿转面与体》-空间观念

    单元学习主题确定好后,就要对教材进行梳理,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对教材进行梳理即进行学习内容分析,整体把握单元内容,挖掘单元知识的本质。

    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

    课例分享:图形与几何课例分享

    图形与几何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 一至六年级相关知识的教材安排 一至六年级相关知识的教材安排

    贾老师通过对教材的梳理得出的思考:1、度量的基础是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是由长度单位决定的,因而学生对长度的感知、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是学生度量图形的基础。

    2、人们设计度量单位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度量,一次可以从生活常识出发来设计度量单位,然后再过渡到标准的度量单位,度量单位的产生历史亦是如此。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测量的对象有长度、角度、面积和体积。无论是哪个量的度量都经历了同样的一个过程:

    量的度量经历的过程

    张奠宙先生说:测量不仅仅是拿刻度尺去量测一条线段,那属于物理学范围,数学测量的本质是给每一个测量对象以合适的数。

    张奠宙先生说测量

    如长度,其核心要求在于如何给每一条线段“指定”一个适当的数,并使之具有长度的三条性质(长度的有限可加性、运动不变性、正则性)。

    如面积可定义为:数m是一个平面图形A的面积,就是指能用m个单位正方形不重叠地恰好填满A。

    通过以上梳理,得出的思考:

    1、是否有一个定义给学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长度是几个长度单位累加的结果,面积是几个面积单位拼接的结果,体积是几个体积单位堆积的结果。度量本质才是学生理解概念的核心。

    2、从学生的成长经验来看,“长短”“大小”等概念的形成是基于“比较”的认识方式,学生对长短比较的描述是从“一点、一些”——“半个头、两个手掌”。“头”,“手掌”这些生活中可见、熟悉的事物其实就是学生找的一个“比较物”,也可以称作一个“非标准单位”。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从“比较”入手,让学生在比较中由“非标准”过渡到“标准”,由单位的特性理解概念。

    借助单位,从度量的角度学习几何概念,感受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中呈现的学习线索是什么?

    教材中呈现的学习线索

    1、图形测量的内容具有相同的结构(核心素养:单位及单位个数);

    2、图形测量教学的基本策略相同;

    3、获得测量值的方法基本相同(单位度量——公式——不规则转化为规则)。

    针对面积知识再进行横向梳理(四步曲):

    梳理第一步 梳理第二步 梳理第三步 梳理第四步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梳理比较发现:

    1、概念方面:对测量对象概念的理解应在活动中体验;

    2、活动方面:比大小的测量活动是学生认识测量对象、学会度量的必要活动;

    3、单位方面:方格纸的广泛使用,非标准单位到标准单位的过渡,无处不凸显“单位”在度量中的核心位置;

    4、误区:在学生认识新的测量对象、研究角度改变、图形具备相似特性等活动中学生存在着诸多误区,如何帮助学生辨析?暴露学生认知误区,比较中方能认识本质。

    横向梳理后的发现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贾老师以《面积》相关知识的三次调研成果为例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学习困难,找的学生的生长点,了解学生的学习路径。

    贾老师的调研 贾老师的调研结果

    深度学习四要素之二——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的特点:

    1、反映数学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

    2、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3、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

    4、指向学生实际应用的提升。

    根据深度学习目标的特点如何制定学习目标:

    根据深度学习目标的特点制定学习目标

    深度学习目标的确定原则:

    1、整体性和发展性;

    2、统整性和指导性。

    深度学习的内容:

    深度学习整体目标是针对所选定的学习单元从整体上设计学生发展的目标,单元整体目标在于整体性与发展性,是一个单元完成时学生所应达到的目标吗,具体的课时目标是单元整体目标的分解和分层,单元整体目标具有统整性和指导性。单元学习目标要在单元计划中具体分解成每一课或每一个学习活动的学习目标。虽然此阶段的目标还没有具体到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学生,但也要在 保证《课标》目标要求基础上,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去嫁女,为后面依据学生差异制定具体学习任务目标做准备。

    案例:

    案例 案例

    深度学习四要素之三——深度学习活动

    深度学习活动的任务: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2、创设学习有效参与的问题情境;

    3、提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关键问题。

    深度学习活动的设计

    深度学习不仅要求学习者懂得概念、原理、特能等结构化的浅层知识,还要求学习者理解掌握复杂概念、情境问题等非结构化知识,最终形成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认知结构体系,并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适时创设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最终达到将所学知识与情境建立联系并实现迁移的目的。“学生有效参与的问题情境“是与学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与学生现有知识有一定联系,并与学生的相关的前概念产生冲突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水平的理解,进而引起学生的交流、讨论甚至争论。通过这样的过程逐步理解新的内容。

    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于引发学生围绕核心内容和探究主题的深度思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需要学生深度探索与思考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探究与思考深刻理解核心内容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四要素之四——持续性评价

    1、持续性评价的目的:

    (1)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指导给予帮助与支持;

    (3)检测诊断也是针对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以便有效调控后续的学习进程,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持续性评价的设计:评价方案的设计包括评价目标、内容、方式、重点等,根据学习的进程在不同的学习节点设计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与教学实践的情况确定,不必太复杂,要有利于评价效果的实现。

    3、如何正确运用持续性评价?

    首先,通过评价帮助教师找到学生学习的困难,并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路径,为教师设计课堂核心活动提供有力依据。同时通过不同阶段的评价诊断,能够准确判断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处于什么思维水平,为下一阶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制定提供真实数据,确保单元学习后学生能够达到更高的思维水平。另外,四个评价阶段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从开始的与周长的混淆,到对面和面积的逐步清晰,到探索求面积的一般方法,再到最后抽象概括特殊图形的公式,是学生思维水平逐步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提升的自信心的过程。

    正确运用持续性评价 评价课例一 评价课例二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为深度学习而展开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设计的起点就转变自己的观念,从认知、人际和自我认知三个领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将其计划成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停留在只教会学生知识表面,教师要多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结合学生实况,寻找最好的设计,牵动学生的学习细胞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该达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

    听了贾老师的课,我对我现在所教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知识重新设计,准备从“单元主题——单元目标——深度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这几个环节入手进行一个深度学习,想通过这样的设计来了解下孩子们对知识掌握情况。

    《正比例》

    单元主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情景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知道列表或画图都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常用的方法。

    2.结合丰富的实例,经历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实例。

    3.初步了解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

    课时目标:

    1.结合“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路程、时间与速度”等情景,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从PPT课件出示一家布料店价格表并分析长度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创设情境导入,借助学生先前的比例知识,从正比例关系的最显著特点——比值一定入手,帮助学生感知本课时学习的核心内容。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上方的表格,让学生完成。通过表格、图象、表达式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从而感知“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然后通过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变化关系,引导学生认识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进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再引导分析比较具有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进而引申说一说生活中具有正比例关系的量,从抽象概括角度理解正比例,突破教材,学生可以用任意字母表示,明确所用字母的含义即可。当学生自己用任意字母写出正比例关系式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y÷x=k(一定)”的理解。

    3、课堂教学中,注意利用“练一练”的习题作为例题对学生进行点拨。

    持续性评价:

    正比例关系是比较抽象的数学量的关系,也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一次思维转变,在导入阶段、新知探究阶段和巩固提升阶段都要适时地给予引导和评价,通过每一步的评价,了解和掌握学生对课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为后面学习反比例知识做好基础,一步一步的带有目的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深度的活动和学习,我想学生们对本单元的知识应该会掌握的较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生深度学,老师深度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im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