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文笔?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想必很多人也有这方面的困惑。
一般的答案无外乎多看书,多思考,多观察生活之类。
还有一个方法,看知乎上这方面的答案,有很多经验之谈。尽管这方法很简单粗暴,但的确有点用,能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写作意识,注意避免某些小毛病。
之前我在上面看了一个帖子:什么是文字的张力?
早在接触一些影视项目的时候,就听过不少人说一个好故事需要有张力;和朋友一起搞话剧的时候,戏剧张力也是多多益善。那么落实到文字上,怎么才叫有张力?
大学期间,我们学院对于好的文字有某种偏见,所谓的“文学院特色”大抵是华丽,堆砌,佶屈聱牙,不说人话。还记得有个社团活动主题叫“鎏金岁月”,主办方或许觉得叫“流金岁月”太常见,非得换上“鎏”字。现实中也有“鎏金”这个词,但指的是将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牛头不对马嘴。
这样的偏执,类似报纸上永远不会说“巨献”,而是“钜献”。
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在往“文字如何看上去好看”使劲,甚至如今还保持这种强迫症。过年时,一个朋友转述她领导的话提了我一醒:文字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有一些文字遣词造句是很好看的,背后承载的思想和情感却很单薄,我们看起来就会觉得很乏味,温吞。而有的字词句都十分简单,甚至寥寥几字,但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这便是有张力的文字。有时阅读就像坐过山车,我们总期待能在千变万化的轨道中体验急转、急坠的快感,有张力的文字同样具备某种“拐势”,让人一读就印象深刻,过目不忘,给我们的思维、情感、认知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
关于这种“拐势”,我目前总结有三个方面:
情境的“拐势”
先来看一句诗。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深深地思念着,以至于做了个和丈夫重逢的美梦,浑不知他早已和千万战死沙场的甲士混为一体,成了一具冷硬的白骨。这样画面感有着强烈对比的诗句,每看一遍都激起鸡皮疙瘩。
有张力的文字,有强烈的代入感,能把人带进一幅画面,一种情境,一种难以道明的情绪。因此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登高》会是七律之冠,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千古名句,因为它们在对仗工整、严遵平仄之余,更勾勒出鲜明的画面,极具韵味的意境。
小说方面,美国作家史蒂芬·金在写作技巧方面,也强调少用形容词、副词,尽量用名词和动词,同样也是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临场感。因为形容词和副词总是暧昧的,同样的大与小,高与低,每个人评判的标准都不一样,这类修饰词过多容易造成思绪混乱,减弱代入感。
因此,《洛丽塔》开头第一句才这么牛逼: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亦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由上颚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句时,都会跟着念出“洛丽塔”。小说第一句,就让读者以实际行动感受到书中主人公对洛丽塔那种狂热得有点畸形的爱。
认知的“拐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大诗人李白的许多作品,都可算得上有张力的文字。实际上,比起婉约派,豪放派诗词情感更加奔放直接,气势磅礴,很容易让人看得虎躯一震。
但有一首令我激得全身鸡皮疙瘩的豪放词,是婉约派词人写的。便是李煜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他唯一一首豪放词。
我们见多这位南唐后主寄托柔情与离愁的千古名篇,似乎忘记了,他也是一位君王,心中也有他的壮阔山河。
这样的例子,还出现在高中的时候,在校刊上看到一篇短篇小说,第一句便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无感,心里还疑惑着,这是作者自己写的吧?
很快,语文课教了这首词,老师讲这首词是苏轼写给亡妻王弗的,我当时鼻子就酸了。而那一节课,整个教室都有隐隐约约的啜泣声。
因此,为什么很多作品我们如今看来觉得一般,却会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因为时代已经变迁,我们已是过来人,无法想象这些作品对当时人们的认知造成多大的冲击。
也因此,为什么有一些作品之前读过感觉一般,之后随着经历事情多了,所处的环境不同了,会在某一刻醍醐灌顶,觉得里面每一字每一句都深得我心。
不是不好,时候不到。
结构的“拐势”
“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这样一句话,放在其他地方,都会觉得不过是一句平白无常的句子。
但放在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结尾,就瞬间爆炸,产生令人头皮发麻的阅读体验。
小说前面99%的内容,都为这一句话铺垫。亮为了雪穗能活得光鲜亮丽,能隐没在黑暗中,为她做尽坏事,正如那句“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两人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有至诚至真的约定。
当为她付出一切的男人死去,她为了摆脱嫌疑,只能装作若无其事地离开。你可以说她很婊,但谁说她不是为了将诺言履行到最后,为了不辜负亮的牺牲?这样的结局,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一句话,四两拨千斤,这便是结构的魅力。
同样的神句还有《红楼梦》第九十八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林黛玉香消玉殒,贾宝玉做了一场噩梦,梦中来到黄泉地府,碰到一个小鬼,展开对话:
“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
“适闻有一故人已死, 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故人是谁?”
“姑苏林黛玉。”
姑苏林黛玉。在她还没离开之前,左一句颦颦,有一句林妹妹,但真的到了生离死别,一切甜言蜜语都是苍白。直呼其名的的背后,却是魂入黄泉路寻寻觅觅的决心,以及此生再也不见的遗憾。
现实中不也这样吗,情侣间再次直呼其名的时候,曾经的温存与美好都已离得好远好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