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政课上,乔以游戏的状态,打破了幼儿园的一个玻璃碗。
老师给我留言,她告诉乔需要请他使用自己零花钱买一个新的。当她表达说会告知妈妈这件事后,乔有些紧张,和他核实处理完后,乔表达没有零花钱。
我给老师回复,乔说的情况属实,我们还没给乔发放零用钱,并请老师给些时间,让我和乔一起看看怎么处理这件事。
挑了一个适当的时机(双方都没有情绪),我和乔提起这件事,问他有没有什么想法。
一开始,乔只是说,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又说,要不然我们做一张五块钱吧。
我同意并完善了这个方案——由乔自己制作五块钱的纸币或者五个一块钱硬币,来换我的五块钱真币,交给幼儿园。
在这件事情上,如果我直接给孩子五块钱,然后教育他一顿,也是一个解决方案。但是,老师和我有一个共同的需求,那就是让孩子为自己负责,让他加深对这件事的印象。
怎么做好呢?或许些微的惩罚也是一个方法——虽然现在我还没有给孩子零花钱,没办法直接从零花钱里扣,但我和乔有约定,每个月有一次买玩具(不超过200元)的机会,这个额度是固定的,直接从这个额度里扣,或者干脆取消一次买玩具机会,看起来也会有加深印象的效果。
但是,这样的惩罚,并非基于事先约定的结果,有失公平,容易引起孩子情绪,适得其反。
因此,我没有预设或者自己决定怎么做,而是把问题抛给孩子。果然,孩子的想法比我的有创意得多。手工制作的方式,一方面孩子得付出劳动,一方面还是亲子互动好时机,何乐而不为?
当乔拿着做好的五个一圆硬币和我换五个真的硬币时,我能感觉到他的成就感;而当他把这五个真假币一起装好,亲手交给老师时,这个过程又充满了仪式感。
2.
我没有再就此事给孩子说教:这次打破了玻璃碗,是你不对,以后要好好爱护幼儿园的公用物品哦。
我什么都没再说。只是在他回家先后两次问我玻璃碗买了没有时,请老师协助对事情再做一个完结——亲自带着他走到行政园长面前,和他确认,老师会用这五块钱补买一个新碗。
然后,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看到,对公用物品的珍惜看护,悄然进入了乔的意识。
某天放学后,乔在幼儿园门外的一个斜坡下,发现了一个小铁珠,他认出是幼儿园的教具,一边念叨着:“可能是被***扔出来的。”一边把铁珠捡了起来。
“哦,你发现了一个幼儿园的铁珠。”我说,“你要把它送回幼儿园吗?”
(复盘:记录到这里时,突然意识到,当时这句问话依然不够“干净”,多少还是有引导意味,下次可以问:“你打算怎么处理呢?”吹毛求疵下,呵呵~)
乔点头,马上行动。可惜当时幼儿园已经接完孩子关了门。乔有些失落,打算第二天再交给老师。意外地,在回家的路上,又偶遇了两位园里的老师,于是,事情有了圆满结果。
在这里,我也特别感动于老师和乔之间有爱的互动。因此特别再把他们之间的对话记录下来。
老师一听到乔有话要对她说,马上走到路边,蹲下来,看着乔,问:“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乔认真地说:“我在斜坡上捡到一个铁珠,这是我们的教具。”
老师回应:“哦,你捡到了一个教具,想要交还给幼儿园。我愿意帮你把铁珠带回去。”
然后,静静地等候乔慢慢松开手,把铁珠交给她。这个过程,虽然不是很长,但那几秒,乔的表情都是若有所思的。
我感觉到,那一刻,乔的内在,和铁珠,和整件事情都有了深刻的连接。
事后,我对乔发送了一个“肯定性我信息”:“你捡到教具,还把教具交还给老师,妈妈看到你对公用物品的爱护,感觉很欣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