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只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遇到了我这个父亲,她们反抗就减掉她们的头发,剥夺了她们的童年,就为了满足自己想为这个国家赢得金牌的愿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51568/972ec0a490cb9e43.jpg)
马哈维亚流着泪,双手合十地求着院长,桌上摊着两个女儿这些年的摔跤日记。
一旁的吉塔和巴比塔望向这个身材臃肿,满头华发的老父亲,也湿了眼睛,这一刻女儿终于与父亲和解了。
原来父亲知道她们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知道她们这些年过得并不随心,知道她们一路走来在收获鲜花的同时背后付出的艰辛。他都知道,只是他从不表现。
按照情节来看吉塔与父亲的和解是那通电话,其实我觉得真正的和解是在院长办公室,这一刻父与女是平等的。
为什么和解不是那通电话?
纵观吉塔的成长历程,是一直依靠父亲和被父亲控制的,她从小到大没有自己做过主。
吉塔去了体育学院后,开始脱离父亲的掌控,尝试成长,留起长发,涂上指甲,开始尝试各种美食,接父亲电话的时候尽是不耐烦。
放假回家后,甚至还打倒了自己的父亲,父女关系彻底破裂,断绝电话联系,此后吉塔终于“自由”了。
后面接连的赛事连败,教练不痛不痒的安慰,让她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在妹妹的开导下,她终于向父亲低头,父女关系改善。
看似和解,实际上是她再次被父亲控制,没有自己的主见,还是个孩子。
就像小孩子跟父母吵架自己躲在屋子里,但父母一喊自己过来吃饭就和解了。
这种和解不算是真正的和解,只能说是改善或者说是回到最初的亲子关系。
为什么真正的和解是在办公室?
仔细回忆马哈维亚双手合十说的这句话的前后场景。
院长说她们在校期间偷跑出去违反了严重的校规,需要开除。此时两个女儿低着头,默认了校长说的话。
紧接着马哈维亚拿出自己整理的摔跤日记,可院长并未被感动。马哈维亚指着一旁的教练,痛批着他的敷衍和不求上进。
此时镜头给到吉塔和巴比塔,两个人抬起了头。
但校长依然不为所动,直到马哈维亚双手合十眼含泪花说出开头的那句话,校长动容了。
两个女儿的眼睛也瞪得很大,这一刻我解读为在两个女儿看来,原来父亲也是个主动承认自己错误的人。
父亲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了两个人,所以在后期父亲不能当面指导他俩,隔空让吉他根据视频修正才进行地很顺利。
因为在经过这次事件后,吉塔和巴比塔意识到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主宰,并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背负父母的期望。
自己与父亲不是小时候教和听的关系,而是成年人和成年人对等的平视关系,真正理解父亲,并成为大人。
这个心态的变化,也为她后来夺得金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纯属个人观点。
小孩子真正地长大不是18岁的法定年纪,也不是大学毕业后找到第一份工作后的经济独立,而是意识到自己与父母是平等的关系,不轻视自己,不为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自怨自艾,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认为可以和父母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不高局,孩子不伏低,才和谐。
纵观我的成长史,父母皆是不善夸奖之人,我考了第一父母没表示,但我犯了错父母会一直记者并痛批,这会让我觉得我是个很差劲的人。
犯错就打,父亲还一直把“要知父母心必为人之母”挂在嘴边,试图让十几岁的我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我现在的确上了大学,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但我并不感谢他的教育方式,因为他们的教育方式剥夺了我的童年,会让我在往后不顺心的日子里对他们心生怨怼。(当然这也是我不对)
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七遍,是部很好看的电影,每次看都会有新的体会。
影片中马哈维亚为了完成为国家赢取金牌的梦想,在发现两个女儿有天赋后把她们训练成摔跤手。这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有力抨击。
他是个专业的摔跤手和教练,所以能发现女儿身上的天赋,并把他们培养成了国家的骄傲。
这就告诉观看这部电影的大人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就像我的婆婆,发现我老公很有绘画天赋,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不顾公公反对也要供老公考美院。
还有我发现印度的电影都特别喜欢歌舞,他们不擅长心理戏,这为电影能容获9.7分的高分评价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