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教育水准是全球公认一流的,在最新的2019QS世界大学排名中,前20名中超半数大学来自美国,教育实力可见一斑。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与上一年的排名一样,麻省理工学院位列第一。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也依然分别排名第二、第三。美国多名院校霸占榜单,而国内高校鲜见其名。中美教育有多大差距?下面我们就中美高等教育进行一番对比,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入学方式对比
国内的大学在统一的高考制度下,招生主要是依靠单一的高考成绩,虽然一些大学引入了自主招生的制度,但这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还是高考“一考定终身”。考生想要考取理想的大学,除了有考试成绩作为坚强的后盾外,还需非常谨慎地填报高考志愿,一旦出现失误,则可能与理想的院校失之交臂。
在国内,由于志愿填报失误导致的分数远超一本线,最后却只能进入普通二本,或是超出分数线,最后却无学可上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国外,大学招生除了分数以外,学生的特长、综合表现、导师推荐信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通常一流大学要求至少要提供两封推荐信,推荐人要签署姓名,并注明职务。大学会筛选申请,认真审核。以哈佛大学为例,收到申请后,哈佛大学会让几十名退休的招生办人员和有招生经验的校友等将所有材料对读一遍,并写上审核意见。
其次,招生办的专职审核人员会重新审核这些材料,从中选出最佳者,交由招生院院长定夺。如果院长有异议,就交给筛选委员会讨论。只要一个委员认为某个申请者的情况值得讨论,所有的成员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审核该申请者的潜能。这一套完整的考核机制,能够从全方位考量申请者的综合素质,而严格的审核制度则杜绝了虚假和贿赂,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优秀院校,不必担心因为被其中一所拒绝而错失进入名校的机会。
专业和课程选择
国内大学的专业选择是在进入高校填报志愿时就完成的,学生和家长对专业并不了解,却要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而由于成绩与名额限制,学生未必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读,还有可能被调剂到完全不感兴趣的院系,并且入学后转专业的难度很大。
海外高校就读的学生相对国内而言,选课的自由度要高很多,学生除了可以选择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之外,还能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修大量相关课程。
例如,美国本科院校的大一学生只有自己的兴趣方向,但专业并未确定,而是在经过了一些课程的学习后,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这门学科,这就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决定未来的专业。除了自己本身专业课程外,也没有像国内教育那样规定大量的必修课。这种选课方式增大了因材施教的可能性,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在自己的兴趣点上。国内的选课虽然也有必修和选修,但往往是十余门必修课仅附带三门选修课,而选修课的学分并不计入总的GPA中,因此也就不太受学生重视。虽然国内的大学生正在为此努力着,但总体上,治学还是相对被动和保守。
教学模式对比
国内大学反复在强调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可是多数情况下由于学生数量巨大,师资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执行起来十分困难。重视本科教育,意味着必须要求教授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是在国内,高校教师的升职评级却与课题、论文、研究成果直接挂钩,导致高校教师在教学环节的重视度不足。虽然许多学校提出在职称晋升时要将授课情况作为重点的参考标准,但整体的晋升体系改革在短期内很难完全执行,而且对于授课效果的评估,也很难通过量化的指标去考核。
相比之下,外国顶尖大学虽然也曾经历科研和教学孰轻孰重等一系列问题的激烈讨论,但一旦确立了大学生教学的核心地位,就再也没有动摇过。比如,在美国,许多顶尖名校拥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但学校始终将教学作为核心使命。教师如果不上课就没有地位,如果课上得不好也没有地位,那些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在学校重大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权力。
教学形式的区别
国内的教学注重老师的单向输出,一节45分钟的课,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台下记笔记,师生之间互动很少。在国外,学校更注重课程中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与探讨。每门课的评分标准也与发言次数、发言表现紧密挂钩。老师会鼓励学生找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自由发表讨论,大家通过讨论,能相互学到很多知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另外,在非授课时段,教授们也提供office time、tutorial 的时间,专门与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在做研究课题时,从最开始构思,到每一步的进行,再到完成,各个步骤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和教授进行探讨。不断完善与推进。这种教学环境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学生不断学习与反思,完善自身对课程的理解,而非仅是单向接受知识。授课方式除了在教室,也经常以 workshop 的形式进行。
此外,中外教学之间另一个区别在于团队合作。中国教学中比较多的是个人作业,很少要有团队合作完成的项目。这样锻炼了中国学生个人思考和独立按时完成任务的能力,但是另一个方面,也削弱了中国学生的交流和分工、策略制定、流程管理、以及监督措施,也会占用相当大部分的时间提出每个人的观点,进行辩论,最终得到团队共同认可的结论。
“严进宽出”与“宽进严出”
中国的高等院校是“严进宽出”的模式,学生挤过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后,过起了“逍遥”的大学生活,期末考前突击复习都可以通过考试,而只要进入大学校门,不能毕业的情况也是极少数。但是在国外,情况却有很大不同,学生们进入大学后,才是真正需要努力学习的开始。学生要在学习区期间阅读大量书籍、参与小组活动、参加实习、参与课题讨论、完成论文、通过考试、保证出勤等等,才能顺利毕业。
国外顶尖院校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非常严格。比如,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里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院校研究处,负责对大学生培养质量进行调研和分析;芝加哥大学在上世纪30年代建立了著名的“综合考试”制度,学生不仅要在入学时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当然,最为人所熟知的是美国顶尖大学在人才派样过程中的高淘汰率,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淘汰率高达30%。
可以说,能够在美国度过本科四年学习,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自由度非常大,可以选你所爱,爱你所学;图书馆学习资源也很丰富,学习交流的机会可以多到将触角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更容易遇到兴趣爱好与你相近的人。
各国的教育都有利弊,尽管中美教育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但我们国内的教育也在不断完善,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留学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开拓视野、激发自身潜能,体验不同的社会环境,更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