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层面上来说,战争的本质其实是政治的延续,不管是从历史的变迁中,还是在一些故事的演义中,都可以看到,那些战略上的地理位置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格局造成的。那些当时重要的战略要地,会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各种势力的角逐。
我们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故事中,有很多著名的情节是比地名或要塞命名,比如说赤壁之战、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官渡之战、华容道义释曹孟德、失街亭等等。正是有了这些故事中的地理位置,才会有了忆往昔的峥嵘岁月稠。
乃至于,在时过境迁之后,有诸多的文人雅士,在路过这些曾经的古战场,很有可能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在那些赋词中,总是能够让人们联想到一些事物。由此可以看到,地理位置产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彼时的地理位置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地理属性,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另一个方面来说,曹魏政权能够以中原为依托然后统一北方,虽然占据了优势,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格局。在我们熟悉的三国故事中,孙刘政权是曹魏的最大对手,其实,在这三个强大的政权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势力的存在。正是有了这些势力的存在,才产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
某个角度上来看,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人们更倾向于刘备取得胜利,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因为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具有正统性社会地位的人管理。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诸多的社会问题都是管理问题,那些善于管理的高手,比如说诸葛亮、周瑜、司马懿这样的职业经理人,总是能够站在更高的地方统揽全局。
在我们看到他们在处于不利的处境中,仍然能够凭着机智化险为夷喝彩的时候。殊不知,在那些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的背后,是更多人不知道的辛勤耕耘,如果他们没有掌握那些深厚的地理位置的相关知识,是不可能知道什么地方应该排兵布阵,故事中如果没有了那些险隘为屏障,可能很多的故事也就失去了精彩。
进一步的来看,假如说没有了三顾茅庐中的隆中对,是不会引出来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意识,如果没有了六出祁山的北伐,也就无法进一步的塑造出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当然,最后的结局是三家归晋,可是,在看过三国演义的人群当中,恐怕会有更多人在心里面愿意看到诸葛亮的胜利。
之所以会这样,因为诸葛亮的那些故事太深入人心,乃至于,即便是最后的胜利者是司马懿,人们也会认为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始终是一个失败者。在两军对峙中,人们更愿意看到乒乒乓乓的厮杀,一个只守不战的将军,即使有一百个不战的理由,也可能会被看成示弱而遭到耻笑。
由此可以看到,战略要地中的博弈具有多重性,一种是物理属性的,另一种存在于思想意识之中。物理属性的可以让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战略要地的实际价值,在攻城略地中任何一处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全盘皆输的局面。比如说街亭之战,导致了当时处于优势的蜀汉撤退。
看一下思想意识的影响,从刘备的三让徐州和荆州,从主观意识上形成了他宅心仁厚的一面,即使后来有入主益州之实,也让人们从心理上接受了他汉室宗亲的身份。正是有了这一合理性的身份,那些辅助他的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也进一步的获得提升。
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三国演义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应该是孙吴政权。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概念中,进一步引发出江郎才尽的概念,仅凭着长江之险的东吴,丝毫没有像蜀汉之中的诸葛亮那样六出祁山的壮举,仅有的一次的北伐,被曹魏的大将张辽在一个逍遥巾的地方杀的大败。
某种程度上来看,虽然说司马懿在战略要地的博弈中丝毫不逊于诸葛亮,在权力的游戏甚至于高于后者。但是,在他的正当性遭到了质疑之后,即便是有三家归晋的事实,仍然未能成为普遍意义上的偶像,更多的会成为一个反面教材中的人物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