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 星期天 雨转晴
今天不算太热,雨后有云又有风,是最近一段时间难得的舒服天气。于是晃悠悠去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走马观花地看了两个展。
四楼正在展出的是“大道成器——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我虽然一直喜欢陶瓷,却很少欣赏陶瓷载体的现代艺术,这次在策展人徐虹老师的指导下看展,算是对现代艺术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展名“大道成器”,徐老师说是用具像的陶瓷实物,来展示变化的、前进的真理,深以为然。而展品的四个单元,也都分别有自己侧重的视角和观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0585/297331ff2e72c949.jpg)
第一个单元,关于融合与延伸,展示的都是保留了陶瓷“容器”形态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里融合的不仅是从古至今的传承,也是东西方的文化,延伸的,则是艺术家与作品、作品与观众的交流。
第二个单元,关于见微知著,强调陶瓷艺术形态中讲述的故事——跟传统艺术一脉相承的,具象的、叙事的、线性而直观的形象。对于观众而言,这一部分语言是比较好懂的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0585/16cd4f2b22c9ba55.jpg)
第三个单元,象外之韵,着重于向观众传递陶瓷艺术中体现的“意象”。意象不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体验,也不是具体用光影体现的印象,而是间隔在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存在。按照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大概就是抽离了叙事性之后剩下的那一部分核心的本质,例如线条、颜色和形状。
第四个单元,聚集拓展,这一单元的观点则倾向于后现代主义的——从抽象元素的间隙中去创造和讲述新的故事,回到大众的、去精英化的主题。
徐虹老师强调说:陶艺展的重点在于艺术,而非陶瓷,艺术是有力度的语言,是为了激发思考和探索,而不是仅仅为了展示美丽的坛子给大家看——不能同意更多!所以我自己最喜欢第三个单元,剥离了叙事性之后,艺术显得如此尖锐、真诚、有力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0585/88bebaa72e9359fc.jpg)
带着这种心情又去看了三楼正在展出的2018年度清华美院硕士毕业展。我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毕业展,年轻人的脑洞大开是超级减压的。但是今年看了感觉很失望,大概是刚看完大师的作品忍不住提高了标准吧。
简单讲,今年的毕业作品显得轻飘飘、软绵绵,毫无力度可言。多数作品里都带着对主流风格的谄媚之情,少数带点叛逆讽刺的作品里又充满了投机取巧走捷径的小聪明,只有几件作品堪称佳作,稍稍能看得出创作者的灵魂。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0585/2b452014075ea521.jpg)
艺术作品的力度,来自绝对的真诚——诚于自己的内心,也诚于自己的作品。深入地观察体会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再用最本真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获得有力度的作品。艺术家不但要勇敢解剖自己的内心,更要不惜下大力气去钻研技艺,完美表达出来。
所以,需要有绝对的诚意和登峰造极的技艺,才能打造出不带烟火气的作品,才能把艺术家最细致执着的苦工用不做作的自然姿态展示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0585/1598961b77d131b4.jpg)
倘若只单纯追求“美”本身,美则美矣,却毫无灵魂,也没有力度。
这个道理,对任何一种艺术都是通用的,对于写作亦然。
以此自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