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好闺蜜相继生娃,一个刚出月子,一个还在月子里每天睡觉,吃饭,奶娃。
同她们闲聊之时,能感受到在当妈喜悦之余,就是被孩子各种哭闹弄得头大,失眠。说起以后的教育,更是先把眼前的焦虑解决才好。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挑战三部曲之一《孩子·挑战》中其实有很好的讲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核心本质问题。
亲子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有时候是又爱又恨,随着现代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提升,思维境界拓展,养育孩子变得越来越精细。有时候倒变得些许束手束脚了。
对孩子,既不忍打骂,又无其他好方法;有时候狠心打一顿,事后又心疼后悔不已。
而本书则指出孩子有时候表现的另类行为,实则是为了寻求平等的权力。
作为父母,应该是站在父母的角度,给予孩子平等的权力。即父母要从内心尊重孩子的权力,即使孩子不会行使自己的权力,父母也必须流出孩子的权力空间,不能忽略和侵犯孩子的权力空间。
01
能力和技巧不娴熟
孩子的能力和技巧不足,需要“正确的鼓励”,把人和事分开评价。事情做不好没关系,勇气和努力必须得到肯定。
刚满三岁的然然啊,最近刚学会自己穿衣系扣子,虽然动作慢了点,但是小手还是会糊弄糊弄的。但是然然妈着急出门呐,她走过来,三两下就帮孩子把衣服穿好了。
这样孩子就失去了一次自己努力做一件事的机会。妈妈应该用鼓励,而不是“催促”或者“代劳”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且妈妈的鼓励需要把“事情”和“人”分开。这个时候妈妈其实可以说:“你没把扣子系好是很正常的,妈妈小时候也和你一样”“我很高兴你一直在努力系扣子”。
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被认可的,系扣子技巧虽然还没有掌握熟练,但至少妈妈没有轻视我。
02
违反规矩
能力提升后,就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界限,孩子违反了规矩,家长要用”坚定“态度将规矩执行到底,但不能“强硬”的态度迫使孩子接受规则。
周末妈妈带着两个小宝贝,佳佳和乐乐去游乐场玩,在车里孩子们开心的连打带闹,妈妈怎么劝说都没有效果,很是头大,一遍遍的要挟他们,要是再调皮,就不带他们去游乐场了。可是最后还是到了游乐场,孩子们还是那么调皮,妈妈还是依然头大。
其实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在警告孩子两次无效后,应该用平静而且严肃的语气告诉俩娃,“如果你们再吵闹,我们就取消这次去游乐场的计划”。如果孩子继续吵闹,妈妈就真的调转车头坚定地原路返回,果断取消。
不用解释,不用责备,不需要任何说辞。
孩子知道妈妈的态度以及话语的“权威性”之后,几乎不会再触及。然而啊,我们父母又有几个能做到如此呢?
03
不知道行为的界限
除了规矩要尊重,别人的权力也要尊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力,但父母不是孩子的仆人,孩子要尊重父母和周围的所有人,这才是双向的权力平等。
四岁的小男孩睿睿稍微对妈妈不满意,就生气地打妈妈。妈妈每次要么让他别打,要么就动手制止他。以后睿睿生气了依然如此。其实妈妈应该在孩子打他的时候,用同样的力度在同样的位置打孩子一下。
妈妈可以对孩子说:我们是在做互相“拍打”的游戏么?她始终保持游戏的态度,直到孩子自己停下来。
如此,孩子很快就停止打妈妈。这样做的目的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你不喜欢别人打你,就不要打别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孩子也要尊重大人。
知其易而行其难。
如此,是我们以及孩子的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