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文随笔精选录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湖光秋月,相和相辉——浅谈诗词文化中的“和”

湖光秋月,相和相辉——浅谈诗词文化中的“和”

作者: 潇潇暮雨_4fca | 来源:发表于2020-03-20 16:07 被阅读0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早先上学的时候反复吟诵这首《望洞庭》,总会被刘禹锡描绘的美丽景色所感染,但是要仔细说一说这首诗美在哪里,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觉得这是幅浑然天成的画卷,读来令人如痴如醉。

时隔经年,现在读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总觉得这首诗真正美的地方就在一个“”字。

湖光,秋月本是两种物象。但作者却以独特的视角将两者巧妙的合二为一,一幅平湖秋月图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素月皎洁,湖光平鉴。正因潭面无风,才造就了湖光秋月的和谐。此时的和谐在于静谧,不只是湖面的平静,更是人心的平静。就像是苏轼诗词中所写的:“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心如止水

作者刘禹锡还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纵观刘禹锡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一生屡遭贬谪,却是从来不会屈服于命运。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却能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超然领悟。并且一向不按常理出牌,就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永远是那样的乐观向上,豪情万丈。所以他也被世人称作“诗豪”。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首《望洞庭》便是作者遭受贬谪,途径洞庭湖时所写。诗人若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袍,是难以措笔的。而此刻的和谐之境,远不是湖光秋月两种景象那么简单。

振衣千仞、涅而不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评诗词的“风人深致”,便是说的诗歌在比兴之后的发人深思。这种和谐的思想是渗透到中国文人骨子里的。《论语》中便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史记》中也有“将相和”的千古名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在中国诗词文化中更多的是一种胸襟,是一种气度。也代表着诗人的处事态度。

像梅尧臣的“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林逋的“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王观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而更多的时候,诗词中不提“和”字,但通篇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浑然天成。

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的“梧桐”和“细雨”就像是天生一对,勾起人的无限愁思;再比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这里苍翠的竹林,灼灼的桃花便是天生一对,和谐无比。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诗词中的“和谐”恰恰就是在不经意间,让人痴醉了千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湖光秋月,相和相辉——浅谈诗词文化中的“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uj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