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我拿到了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某职位的offer,这个offer的含金量主要在于锻炼综合能力、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与董事长有很多沟通交流的机会。
9月,我为求职、投简历、查找合适的岗位和公司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比如,花了3-4天时间浏览职场博主在微博、B站的求职/面试教学课程,记录了12-15页笔记;花了2-3天时间重做简历,听取朋友的建议,修改了3-4次;我甚至还和朋友花了500块钱打赌,逼自己在某个自行设定的“截止日期”前,必须提交简历等等。
其次,我前后花了一周多的时间,浏览合适的公司和岗位,甚至还读了与“职业规划”、“求职”相关的两本书。
我曾经对职业规划的方向是“不明确”甚至是受公司影响的,但通过学习、阅读、交流,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现在,我认为很多人在规划“职业规划”时普遍受到了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过去的职场经历,二是个人已知的能力、强项、天赋。
或许你并不完全认同我的想法。但我想说的是,你在求职时,潜意识会让你过度关注过往的职场经历,因为它是你再次求职、履新的敲门砖。同时,它所带来的某些因素限制了你的选择范围。为什么这么说呢?
过去,你在某个行业、某项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你在该领域的成绩可能远远超过了你在其他方面的业绩,这时,你的“潜意识”会告诉你,我只要持续提升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就行了。
这种想法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错,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研发等领域,它代表的主流意识可能恰恰是这些领域的“金科玉律”。
现实生活中的职场生活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你只想做一名专家,只愿意纵向延伸自己的职业技能,靠不断提升某一专业领域的能力,或许有机会帮你获得更大的职场空间。
但是,绝大多数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会把员工的晋升空间分为两条线,一条线即“专家”——M岗(Manager),另一条线则是“管理”——P岗(Professor)。这两条线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职场晋升路径,相对于管理岗,“专家”线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低的天花板,对人的才能要求更高。
这并不是说专家岗的发展空间小,天花板较低的意思是——有发展空间但真正成为专家而不需要带团队的人才在整个职场来说,都是少数。
在中国的职场环境下,人们通常会晋升那些在本职工作上做得出色的人,晋升为“管理者”,让他们学着带团队,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公司不会因为“你是专家”而永远让你一个人单干,而是希望你通过学习带团队、分享经验来为团队赋能。
事实上,在职场发展的前几个阶段,“管理岗”的工作难度会大于“专家岗”。管理岗的难度在于,你具备了某方面的专业能力,你有了带团队的资格,而“带团队”就是你下一步要面临的真正挑战。
管理是一门非常深奥的职场哲学。有一位曾担任管理岗4年时间的前辈曾告诉我,她觉得自己在管理方面做得仍不够好,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这是一位上过福布斯30岁精英榜单的姐姐,一位优秀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副总裁,可她觉得自己仍然需要不断学习,需要靠大量的沉淀和思考才能把“管理”做好。
在我有限的经验里,我认为管理是一门随着你从业时间越长、越吃香、学的东西越多的能力,它比自己一个人在“专家岗”的单打独斗要有趣得多,也要困难得多。
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不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要讨论的话题,只需要你了解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晋升机制,“专家岗”和“管理岗”的区分即可,至于怎么选,你自己说了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