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课 教牧的人际关系
一. 引 言
人际关系是社会学问,常见不少人际关系课程教人沟通,希望达到人与人关系美好,使家庭更美满,工作更顺畅。但矛盾是得到了知识不定能与人有好的关系,这世代中充满自恋的人。他们只会向别人呼求,但对自我重要感受是夸张的,对别人又缺乏兴趣同情心,他们急着得到人尊敬认同,但又不愿理会他人感受。教会就是社会缩影,在这个自我中心的世代,作为牧者如何面对人际关系寻出路 ?
二. 牧者的成长与挑战
有牧会曾分享到人际关系上失败,当年一手所建立的教会,他形容是以人关系为中心,富人情味的教会。但结果所谓人情,终成为教会两度分裂主因,他更被自己所爱羊群离弃,当时他甚至作了一首诗形容心中的悲凉。令看者流泪,听者心酸。事奉中面对失败、失意,若能从中得到属灵智慧,未尝不能再创高峰台阶。
教会的门不可能只接纳一种人,什么人都有,就容易出问题了。假若信徒不追求生命,问题就更多。多时教会问题是由又热心又聪明者引起,出发点可能是好,因大家都想有所贡献,但因各人看法不一,加上人性主观自我,若各人不懂主内谦卑,问题就来。牧者作为决策带领,若不得到羊群支持只会事倍功半。
有牧者于某会议上分享到:“The first word in ministry, the last word in ministry is relationship.”(事奉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是关系。)他指出教会有时出现教牧同工与头羊 (即参与教会很长的老会友)争风吃醋的情况。他以将垃圾放在适当位置时它会变得值钱,资源放错的话却会变成垃圾作比喻,说明若能将很难牧养的会友放在合适的位置会成为助手。他说:“人用得好会成助力,用得不好则成阻力。”教会有矛盾冲突并不稀奇,最重要是要处理得好。而问题当中,若同工同心,有默契,会众问题通常较易处理,最难反而是同工之间问题。
另有牧者也说:“意见相同的同工是工作的好同工,工作做得快;意见不同的同工是生命的好同工,工作做不好,但生命得造就;生命得造就,就愿意放下自己,结果工作也会做得好,若没学到生命的功课,就算工作做好了,却未必树立好的见证,功亏一篑。”但话说回来,并不是每个牧者都能练得如斯炉火纯青。牧者的人际关系要做好,除了在失败中学习,以事奉经验面对之外,牧者本人的性格生命质素都极有关联。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牧会,真诚爱主能与人相处更是重要条件,一个爱主但性格有缺憾的人仍然有希望,因为他会接受主的管教去改变,但一个不爱主的人就很难了,他会错到底也不承认自己有错。作为牧者,生命质素实在非常重要,既然在事奉环境中,不可能避免人际问题,倒不如好好调整自己生命质素来抵御。
三. 使徒的体会
林后6章举了28种牧者应有生命的特质,共分4类,每类又有7样。
1. 困难的时刻
忍耐、患难、穷乏、困苦、鞭打、监禁、扰乱。逆境是试验我们真功夫时候,也是牧者 “大显身手” 的机会。
2. 日常的操守
勤劳、儆醒、不食、廉洁、知识、恒忍、恩慈。牧者有这些,就能使事奉不受妨碍。
3. 工作的能力
圣灵的感化、无伪的爱心、真实的道理、神的大能、仁义的兵器、荣耀羞辱、恶名美名。牧者有这些,就有了工作不倦的资源。
4. 经历和见证
似乎诱惑人,却是诚实的;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所知的;似乎要死,却是活着;似乎受责罚,却是不丧;似乎忧愁,却是快乐;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
牧者的生命可说是一个见证。有些教会对待传道人好像雇工一样,这种心态其实不是什么新的现象,主在世也被人轻视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么?”保罗被人认为“其貌不扬、言语粗俗”,所以最重要还是牧者自己能自重自爱,别人怎样看你是很小的事。若清楚是神的带领在教会里事奉,即使别人看为是雇工,自己不要这样看便是了,“反倒在各样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林后6:4)。
四. 解决之道
如何帮助牧者在重重压力下能减轻压力?
1.清楚呼召
肯定圣灵引导我们事奉路向,这是走前面路程遇到挫折、困难时的重要支持。缺乏这份肯定、目标和方向就变得非常飘忽,困难来到也不能坚持忍耐,第一时间就想辞职,甚至离开牧会生涯。若失去这个肯定,就会随着当今教会“潮流”而转;加上与人比较,便很容易陷在气馁、灰心、怀疑、失落的境况里,结果就会越来越低沉。
另一方面,神的呼召虽有印证,也不可停留在 “蒙召”那一刻,要不断更新和学习,遇到人际问题时,因里面有新鲜的灵力供应,便不会垮下去了!
2. 人事处理
牧者在教会里,面对男女老幼时,或多或少都有困难,因为每人都有其独特背景及人际的经历,可能会使人措手不及,有不知从何入手之忧虑。更重要的是,因着性别不同、人生阶段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文化不同,便带出不同的沟通方法和结论,此外自我价值对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视同仁”只能用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上,实际生活里每个人都极为不同,要和谐共处是学问又是艺术,牧养群羊的牧者对这方面更不容忽视。
3. 人生阶段
牧者若然认识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特征,就可以减去许多人际冲突。年青同工满有理想和魄力,对不满之处多评语,工作的步伐也快速;中年同工生理和心理均在转变的适应期,感到时不与我,容易敏感年青一辈的威胁。有人因改变而放缓下来,不知如何应付;有人不甘如此努力证明自己仍然与年青一辈不相伯仲。50多岁以后各方面的经历、经验多了,做事也较谨慎和缓慢。如果心态没有随着年龄改变,以致不能够接纳自己的话,可能会因此仗着个人地位和经验将后辈践踏、排挤和强烈批评,以致不能“扶持后进”,反而对年青一辈造成极大伤害。
教会里若有分属两辈的教牧队工,就需要学习彼此了解、接纳,坦诚相处。否则,年青的会批评年长的凡事战兢,优柔寡断,年长的会觉得年青的只凭血气,灵命浅薄。长此下去,不是一方或双方离职,就是互不相干,各自作事。教牧同工与长执、会友之间的不通也基于这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有责任在这方面增加认识和体会;相通多了,压力自然减轻。
4. 自我确认
自我价值越薄弱,受伤的机会就越高。认识内心世界,能够知道有甚么人、事和环境对自己构成压力,也知道在面对压力时,身体、情绪、行为会发出什么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学习怎样减压;有人日理万机,依然酣睡;有人“一日一事” 就已足够,知道自己的工作节拍对预防压力有帮助。认识自己不深或不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很难捉摸到自己的动机。我们很多时用美好的解释来遮掩自己不肯承认的动机,隐藏动机的事情需要更大的心力,会感到压力更重!推出新工作前不妨安静、诚实地问自己,这样做究竟目的何在?证明自己宝刀未老,与其他教会、同道比较高下,或根本不是服侍主而是服侍自己。
5. 独处
养成独处的习惯,尝试停下来与神相会,聆听神和自己的声音,在主里整顿个人生命里的破口和损伤,让神教导我怎样面对一切。
圣经充满主呼吁我们将重担交付给他的应许,牧者也懂得对人讲这些话,但自己有否学习放下,将重担交给他?面对人际冲突最重要的一步,往往在独处中才能学到。
6. 友谊
常听见牧者说:“我最好的朋友是太太。” 有时我真为他们担心。太太能承受多少压力?她也有自己要面对的烦恼啊!而且夫妻之间很容易用同一观点,于是缺乏对事物客观的立场。其实许多同工没有好朋友,也不愿意坦诚地分享内心世界,只存着“让别人透彻地了解自己是件危险的事”的心理。即使是祷告分享时也是公式化地为教会、会友,及许多的“事”祷告,却极少分享个人内心的喜与哀,因此同工之间的认识止于工作而已,生命很少交流。教牧同工若不能与人建立较亲密的关系,怎能活出肢体生活?只扮演帮助者、施予者而不能做个被助者,面对危机压力时不沉得快、丧气得快才稀奇!
7. 均衡
工作、事奉常有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时间不够分配,有时是自律和目标问题。因此要好好学习如何建立适合自己节拍的中庸之道。休息和活动的时间也很重要,有人只注目工作,忽略身体需要的调剂,更不会与家人、友好享受时光。机器不停运作而不添加润滑剂,早晚也会失灵,照样身体没有歇息的时间,人在透支的情况下,再小的事也变成大压力,容易引致有情绪,怎能有好的人际关系。
五. 近年的研究
教牧频频转职主因是与其他教牧同工、长执或信徒产生冲突,各执己见、性格不同、不愿聆听、缺乏沟通和权力斗争等因素,往往是冲突、失和、关系决裂的导火线。
失去互信的人际关系,确实最窒碍教牧的事奉,影响团队配搭事奉的士气,更会令教会产生不愉快的分裂事件。要避免出现此种负面情况,不外乎加强沟通。
有教牧表示与同工及长执关系不错,乃因双方有讨论空间及良好沟通,互相尊重,有民主精神,说话留有余地,消除压迫感,有同理心,对别人的性格有所认知,以至不强人所难,这些均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技能,需要学习、磨炼而成,更重要是培养宽广的心胸去爱人。欲建立理想人际关系的牧者,须懂得怎样以“礼”爱人,并培育以下素质:
1.尊重不同性别、年龄、背景或社会地位的人士。
2.忠心并认识一家教会的历史、传统、长处及独特的挑战。
3.须有良好社交技巧,好好接待新来宾及家庭。
4.尽量出席信徒邀请宴会,以诚心、真心关爱受苦肢体,挚诚地主持安息礼拜。
5.处事上要忍耐,以至可以与持不同意见及难缠的人相处。
6.接受别人的批评,拒绝也要有智慧。
7.开会与长执磋商时能够互相协调达成共识。
8.与同工互相交流沟通,互相补足,不要推卸责任。
9.多与同工长执一起吃饭互相认识,结成盟友。
10.初入职者必须与堂主任牧师打稳关系,充分尊重他,顺服其指示提醒,并以自己委身和不计较获取信任。有意见也要婉转相告,为他软弱暗中祷告,谅解他的难处限制。
11.有勇气当全体会众确定目标异象方向时,勇于追求达到目标,跟随既定方针办事,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
12.不管牧养对象属哪个文化背景年龄层,在社交上以礼待人都很重要,目标是服侍人而不是讨好人。
13.要使扭曲不健康的人回复自尊,纾解哀伤,得着鼓励及指引,使关系破裂带来的伤痕得着医治。
14.使精神欠安者恢复过来。
15.使人在婚姻与家庭伤害中复原,重新做人或顺利适应职业转变。
这些素质等均要在牧养上多操练发挥,使信徒得蒙造就!
六. 总结
牧养人的人际关系,并非一方面的事情,信徒应尊重神所呼召的仆人,但牧者也应当有实际的表现,才能叫人心服。这是两方面的,但我自己觉得牧者应负多些责任。即使有些弟兄姊妹不受教,牧者只要在神面前尽自己的责任,因为改变人心的是神自己,神自会有办法教导他们。
作为牧养人回应时代不是容易的事,所以清楚呼召是得力来源,也要有灵友互相扶持守望,要安排时间退修、旅行,让自己有空间亲近神,常作反省检讨认清自己属灵状况,在事奉中要学习不可理所当然,做人做事总有碰壁的时候,积极来看这些是锻炼的机会。
牧者若能对同工会友用心的关心、支持,可成为黑暗路上的一些光线,使人能见主。牧养人在生命里若然切慕拥有“主工人的性格”,愿谦卑而积极地与人沟通,人际关系就容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