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作品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
本书用旁观者的“我”讲述出来,“我”是一个年轻的作家,也是男主太太的朋友。男主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本来日子过得平平静静,忽然有一天男主抛下妻子儿女,孤身一人来到巴黎,我被男主太太请求去找她的丈夫回来,在与男主交谈的过程中,他渐渐的了解到男主抛弃妻子儿女的真正原因,男主希望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做一名优秀的画家,一颗理想的种子突然在男主心中发芽。
这是本书1~16小节的内容,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文字,在文字中发现了一个勇于追求自我的人,我既敬佩又羡慕,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像他一样,追求自我,真正的活一次。
她回答,有脑子的男人是不娶讨人喜欢的女人的。“我”无法反驳
书中的这段对话很有意思,一个讨人喜欢的女人,也许会被许多男人所喜欢,那么她面对的诱惑就实在多了些,当他成为你的女朋友,甚至是你的妻子时,她是否会一直忠于你呢?这是一个问题!
大海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让“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够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布满的海滩的。
这是书中“我”内心的想法,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三种,第一种人,不想只会做。第二种人,敢想不敢做。第三种人,敢想敢做。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种人,年轻的时候也许曾经心怀梦想,可是渐渐的长大就会忘记自己的梦想,到了中年只是机械的活着,生活中只有赚钱和操心,甚至娱乐一下的机会都不多,从来不敢奢求自己想要什么,关心的只是孩子想要什么,房贷车贷如何还。不去想自己想要什么,而是只能想自己应该做什么。
第二种人,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这一类人渐渐的也多了起来,像90后,00后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人,可是也只是相对而言,大多数人还是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家长和社会一直告诉他,你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你自己想做什么。
第三种人,这些人都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他们敢于尝试,敢于面对自我,也许许多人前仆后继,尸骨累累,可是一旦成功就是万众瞩目。马云,比尔盖茨,乔布斯,你们也许会说这些人都是天才,是啊,他们确实是天才,可是如果他们没有迈出第一步,他们怎么可能想到自己会有今天的成功,也许有更多的人付出了努力也没有成功,可是至少他们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也可以坦然的告诉晚年的自己,曾经为了梦想而奋斗过,不后悔,这样的经历也够自己在孩子们面前吹嘘一阵子了,不是吗!
如果可以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被迫谋生,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每天都可以活得坦然,问心无愧,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一辈子。
当男主面对自己的时候,他精神状态一下子就不同了!
上次见到他,他修饰得整齐干净,可是看上去却不很自在;现在他邋里邋遢,神态却非常自然,兴致很高地接待了“我”。“我”感觉,在这间小屋子里,他更高大了。
她说为了孩子着想,决不离婚。“我”却认为她这样做,与其说出于母爱,不如说由于极其自然的嫉妒心理。她说只要先生回来,其他既往不咎,趁现在事情还可以弥补,谁也发现不了。她对流言蜚语的介意程度,叫“我”心里有些发凉:原来旁人的意见对于她的生活竟有这么大的关系。“我”认为,这种态度对她深切的情感投掷上一层不真挚的暗影。
这是书中描写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句话很值得深思。
她对流言蜚语的介意程度,叫“我”心里有些发凉:原来旁人的意见对于她的生活竟有这么大的关系。
这是很多现代人生活的写照,在学校里我们很在意同学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在家里我们很在乎家长对我们的看法,在外面我们会很在意自己朋友对我们的看法,长大了找不到对象,七大姑八大姨都会不停地催你,甚至说闲话,你就不得不被迫去相亲,等等,也许一个人一辈子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很无奈的是,太过于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就很容易迷失自我,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不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是又很容易被孤立,感受不到别人的爱。所以说,太过于极端都不太好,我们要寻求一种平衡,对别人妥协却又不对自己妥协,这个平衡需要自己一次次去尝试。
当然这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寻找的平衡,有些人注定孤独终老,没有几个人可以理解他们,可是他们的影响却是极大的,比如,爱因斯坦,霍金,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庄子,孔子,等等,像他们这样的天才一出生就注定是孤独的!
“我”把良心看作是一个人心灵中的卫兵,社会为要存在下去制订出的一套礼规全靠它来监督执行。它是心灵的岗哨与堡垒,警醒个人免于社会舆论攻击;它又是把个人拘系于整体的一条牢固的链条,逼迫着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之上。
社会的发展会一定程度的抑制个人主义的发展,社会舆论,良知,道德约束,等等,像这些社会性的规则,有时候这些东西会像一个牢笼,把你自己的渴望紧紧的封闭在里面,直到你自己失去了这样的渴望。
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必定是将抛弃所有束缚的人,他只能忠于他自己,如果将所谓的道德良知给予他,那他便无法完全忠于自己,就像一只笼子里的鸟,每天有吃有喝,可它永远也无法飞上蓝天。
如果他为了一个女人离开,是可以被宽恕的;如果他为了一个理想离开,就不能了。她认为自己是是前者的对手,可是同后者较量起来,就无能为力了。
为了女人离开,他是为了别人,那么他还可以回来,如果他为了理想离开,那他是为了自己,她可以成为别人的对手,却不可能成为他理想的对手。忠于自己必定是高于忠于他人的!
我对于《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理解是这样的,月亮是理想,六便士是现实,这本书是在描写天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在书中男主选择了理想,而且对于自己的理想非常极端,他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一切,重新出发,以一个画家,艺术家的身份前行,他一生落魄潦倒,贫苦交加,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画作并不受到世人的待见,在他死后多年他的作品才被世人所知,之后也才认定这个人是个天才。
他是个天才,这是前提,他追求自我,重新出发,在多年之后名扬天下,所以他做的一切选择都被别人记住,他的放荡不羁也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因为他是天才,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价值的。
如果他不是天才呢?如果他就是一个庸人呢?哪怕他敢于尝试,最后也一无所获呢?对于他本身而言,还有价值吗?有意义吗?答案是,有意义,从某种方面来讲,其实对于他而言,是不是天才都没有影响,因为这些事情对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帮助,这些都是后人的评价了!
那么他活着的时候,他放弃一切的选择,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对于他而言,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用生活上的贫苦,换来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圆满,这是他的选择,所以说,他真正活过一次了,可以说此身无悔,这便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