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有好多人修佛学佛。但我们学佛修佛敬佛理佛的目的是什么?求来生?保佑亲人安康?让自己心灵宁静?行善积德?这一些都是佛成为宗教后衍生出来的目的。佛祖最初创建佛学理论,目的应该十分明确直白简单,那就是离苦得乐。后来又因发觉人类是群居的社会性生物,个体的离苦得乐,并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离苦得乐(佛祖有个专用名词:无余涅槃)。这才有了大乘佛教的普渡众生一说。
佛的基本教义有四圣谛之说。四圣谛:苦、集、灭、道四谛。说人生本是苦难的(苦谛),人生苦难的原因(集谛),但我们通过学习修行是可以离苦得乐的,亦即人人都有佛性,我们都能涅槃而修成正果(灭谛),最后是修行的方法(道谛)。
佛说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我们且先来看看爱别离与求不得苦。
如果学过一点点佛法的,四圣谛的集谛,讲苦的成因,往简单了说,苦缘起于欲望。所以佛有"有情众生"一说,用现代科学去与之相对应,基本等同于有神经系统的众生物。欲望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有情众生所特有。
我们为什么感觉到苦,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求不得:人的一生,千万诉求,有几项能得以满足?爱别离:应该不仅仅的是指所爱的人,可以是心爱的、喜欢的任何东西。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总是会失去。
我们理解这里的苦,应该不是味觉的苦,也不仅仅是心灵上的痛苦。应该是泛指心理上所有的负面情绪,指代所有的负面心理。说到负面心理,自然就有正面心理。所以佛说的人生是苦的,也不是说我们的一生是浸在苦水之中,无时不刻都在体味着苦。人生自然有快乐开心的时光。
爱别离,至少曾经爱过,或是曾经得到过爱。那个拥有爱的曾经的时光,一定是快乐的,开心的,一点都不苦的。求不得,为什么要有所求?因为有过曾经的快乐,希望将来能再次拥有那个曾经。当年哥也曾风光过,真想回到以前啊!或许将来哥还有翻盘的机会吧?
但是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快乐总是短暂的,也是虚妄的。佛用空、用无常来解释这种虚妄。我们总是在欲望,满足,更新更强的欲望的路上反复来回地行走。我们想让一切美好的快乐的能长久地保持下去。但是爱要别离,心之所求亦总是不能有所得。苦反而成了恒常。
如何才能离苦得乐?佛说放下,放下什么?自然是放下欲望。欲望放得下吗?我们要如何才能放下?这个就说来话长了,得慢慢悟。
我们再回过了看爱别离与求不得,一个活在过去,不舍曾经的快乐;一个活在将来,希望一个缥缈的开心,都是欲望。所以佛说活在当下:放下过去,不求将来,咀嚼品味当下。
活在当下,才能放下执念。倒是想起《金刚经》开首的一句话:次第乞食。无目标、无目的乞取食物,心中没有往日的山珍,亦无将来的海味,只有眼前次第乞得的能填饱肚子的食物。
放下执念,活在当下。酸甜苦辣都是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