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在一篇文章里回答清楚,但是我实在是从中受益太多了,而且最近又开始读第二遍。
想要把自己能读的懂、也改变了自己的认知、指导了自己成长的点记录下来,也分享给大家。
国学经典实在是古人的智慧和慈悲,每一部都能教给我们如何更幸福,如何更自由,如何更富足,如何更有智慧,如何过好每一天,如何过好这一生。
读国学经典能让一个人快速的成长,从幼稚懵懂的青少年成长为心智成熟的成年人。
我想解读的,是指导过我的,能解读的是自己能读的懂的,所以真不敢说自己能解读《论语》,只是分享下自己的收获。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学而第一里三句话中的第三句。前两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是初中的时候学的,现在的语文教材是在小学课本五年级学的。
清楚的记得学习的当时,故意把自己引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境界里。
似乎也是有体会到那种“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但是最为震撼的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会自己,也不生气!
听到这句话的一刹那,心底就升起一股力量。就开始要求自己,不怕别人误会,不怕人不了解自己。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在初中的时候应该就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的,而且也会因此困惑,所以才会第一眼见到“人不知而不愠”的时候,有那种震撼和追求。
那是只是语文课本上见到《论语》,真正开始读《论语》是在我家大儿上幼儿园的时候。
那时一边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孩子,照顾家,石先生也在外地。我整个人觉得生活很迷茫,累的整个人都要垮掉了。
多亏那时候接触到传统文化,第一部读的《弟子规》,第二部就是《论语》。那是一位同事借给我的一本经典合集,我就开始了抄写经典,读诵经典的人生之旅。
人生好多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好多问题都有了答案。
“人不知而不愠”也有了新的解读,那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担心没有自己的位置,而应该担心自己有什么立身之本。不担心自己不被知道,而应该去做让人知道自己有能力的事情。
这种思维角度的转变是一个人从想要被认可的维度,站到了到更高的位置。
对于自己是否被看到,是否被理解,不去担心,只是默默积蓄力量,提高能力,按照自己学习到的价值观去做事,暂时不被看到,不被理解,都不能影响到他的努力和精进还有坚持。
对于他人,他努力去看见。看见他人的付出,看见他人的努力,看见他人的渴望,看见他人的内心。
这样做的时候,一个人不就会变得更加强大,更勇敢,更自由了吗?
这不是我们都追求的吗?
再说“人不知而不愠”,让我想起一本书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写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个人不仅可能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还有可能被讨厌。
但是只有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才能有真正的自由,才能自在的做自己。
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就是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由不是指人身自由,往往有人会觉得身不由己,那些限制往往都来自心里而非真正的外界环境。
所以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是对一个君子的要求,而是每一个追求自由的人应有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