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中断了许多次。
虽说看黑白电影,貌似很有复古腔调,但从小看惯了彩色高清电视,突然看这种画质的着实有些不舒服。
更重要的是我完全看不懂这部影片,可能被现代喜剧片全程紧凑的梗与嘻嘻哈哈的形式先入为主,这部喜剧我看了一大半完全get不到任何笑点。
既不明白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也不知道于洛先生的行为有什么意义。
《于洛先生的假期》:我所讨厌的,正是先生的可爱之处看到于洛先生帮忙搬行李却从房子的一端失足走到了另一端,把一艘小船的中间踩折导致下一个人游到中间时船只对折沉没成鲨鱼模样,还一根火柴报销了整屋的烟花爆竹,这些都让我本能的产生反感,或者说是不喜欢。
怎么会有这么愚蠢的人呢?他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无脑的捣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
如果说我身边有于洛先生这样的人,我可能并不会讨厌他。
因为在生活里,他的不一样,反而显得他这个人生动而有趣,时不时调侃他几句也蛮有意思的。可如果是在办正事的时候碰到于洛先生,估计自己能被气个半死。同样放在电影里,我着实喜欢不起来,至少一开始是这样。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反差呢?不可否认的是我有些功利了,体验感不够。
《于洛先生的假期》:我所讨厌的,正是先生的可爱之处毕竟是巴赞夸奖过的喜剧,我对这部片子还是怀有期待的。
翻了翻相关影评,听了另一些声音,我好像突然被敲开了一根神经。
我所讨厌于洛先生的点,恰恰也是他的可爱之处。
这种冒冒失失,就像小孩子一样。
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小孩拿着放大镜聚焦阳光,把帐篷烧出个洞以后还不肯罢休,甚至敢拿旁边露着肚皮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人做实验。
如果这时小孩的家长在他身边,一定会严词把他拉走,并教育一番。
小孩之所以是小孩,之所以会被大人不停地教育,是因为孩子不关心后果,只会放任好奇心驱动本能行为。
大人的行为总是被预想的后果遏制,久久的不作为又把好奇心逐渐消磨殆尽。
于洛先生的矛盾点在于,他有着大人的年龄,小孩的行为。
你可以不喜欢他怪异的走路姿势,可以不喜欢他总是好心办坏事的冒冒失失,也可以不喜欢他对人情世故的不闻不问。
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轻松自然,来享受的是没有工作的假期,而不是假期里的工作;他的乐于助人,会主动上前帮几位女士搬行李箱;他的彬彬有礼,和穿着裸背礼服的女主跳舞时,他只是把手轻轻搭在绕过脖子的衣带上,没有任何本可以占便宜的逾矩行为。
也许这就是除基本礼貌之外,我们还愿意称于洛为先生的原因吧。
《于洛先生的假期》:我所讨厌的,正是先生的可爱之处如果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不只是它对声音的巧妙应用,也不只是它舒适愉快的氛围让人感到轻松有趣,还有它跨越时间的持续价值。
电影拍摄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的许多人,即使在假期也不能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最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施穆茨先生,他的神经永远因一根电话线而紧绷着。
一家人正在沙滩上收拾东西准备搭帐篷,他身为男主人,知道电话响了以后迅速离开;正要给已经在门口摆好姿势的人们拍照时,又被一个突然的电话叫走,留着大家在相机面前静止不动;好不容易舒舒服服仰在海面上晒太阳的时候,又因为一个电话,迅速扑腾着游回酒店…以至于到后来,一看到施穆茨先生,就想到他是不是又要去接电话了。让人觉得好笑,也有点无奈。
这样的假期,只是从一个地方换了一个地方临时工作罢了。
施穆茨先生的假期因工作被电话捆绑,那我们的假期又被什么所捆绑了呢?
我不想说现在的人整天就知道盯着手机看,因为我就是这样的,同样,除了这是一种时代大潮,也总有些迫不得已的因素。
《于洛先生的假期》:我所讨厌的,正是先生的可爱之处今年八月份的时候做了一段时间线上兼职,整天就是盯着手机看。对方跟你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有消息你就回,没消息就歇着,可这句话的隐藏含义并不是说你有多自由,而是说你的二十四小时都要奉献给工作。
那简直是我最想休息的一段时间,我渴望能够摆脱手机的魔音,让我安安静静睡个觉,吃个饭,看个电影,出去痛痛快快玩一场就是最大的幸福了。但对那个月的我来说,这些好像也变成了一种奢望。
朋友责备我出去玩还老盯着手机,我很无奈,也很没办法。
同样我的一位朋友,自从进了校学生会的管理层,一起吃饭的时候经常埋头处理手上的任务,消息一条回了有一条,语音听了一个还有下一个。
可能就像施穆茨先生,也像现在很多已经有工作的人吧。
完全屏蔽掉工作上的一切可能会有些不负责或者不放心,但被工作占据大量的休息时间又让人很不甘心。
可以的话,希望我们尽力去平衡一些东西,没法绝对,至少在相对方面我们还可以努努力。
可以的话,希望假期没有被工作裹挟的我们,也可以放下一些电子设备,放下一些过度繁琐的杂念,去享受我们难得的假期。就算我们捡到的贝壳被人随手丢掉也没什么,就算有点冒失但只要不过分妨碍到别人,好像也没什么。
《于洛先生的假期》:我所讨厌的,正是先生的可爱之处于洛先生虽为主角,但在环境里是格格不入的,他是极少数者。而影片里的大部分人,都是施穆茨先生那样的,或者是女主身边永远拿着报纸或书本喋喋不休的人,又或者是最后在归程的车上,看到于洛先生的照片时一脸嫌弃的那位女士。
如果指着影片里的大多数人说,这不就是你嘛。我想很多人是不愿意承认的。在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谁都不愿意听。但在夸一个人的时候,即使有一些不准确,只要差距不过分的大,大家都会乐滋滋就承认的。包括我自己在内。
这个时候,回顾一下刚开始的心情。
会发现,初识自诩旁观者,回首已成影中人。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甚至是十分欣喜的。即使此处所指的影中人并不是个很讨喜的象征。
这就解释为什么我在最初的时候,就像影片中的大多数人一样不喜欢于洛先生,到最后却发现我所讨厌他的,正是他可爱的地方,也是我所缺失的一处。
我说这部喜剧无聊,却发现无聊的原来是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