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伴随着万家灯火,一场绵延千里的团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尽情演绎。
电视里依旧播放着那些驮着大包小包赶行程的旅人们,机场、车站、渡口、羊肠小道上···,各色人等,或焦虑、或欣喜、或期盼、或慌张。一张张被岁月刻画过的面庞,在路途上一次次绽放。
城市里突然间安静了许多,尽管依旧灯火辉煌,但是少却了往日的拥堵与仓皇。有些小店已经挂出了放假通知的招牌,住在周遭喜欢每天豆浆油条的青年,这几天明显会有种莫名的伤感。
一座座散落在村野间的小屋,烟囱里不断地冒出阵阵炊烟。一时间,曾经安静的村庄,仿佛一下子鼎沸了起来。鸡犬相闻,人声鼎沸。一个个外出归来的青年,频繁地出入在儿时熟悉的村落间,仿佛这几天在村里的流连,就能弥补一年未曾问候的想念。
各种应酬和酒场,会在今天拉开帷幕。一场场宿醉和狂欢的背后,是一个年度里贮藏的所有离合、悲欢。每一次推杯换盏间,有些是笑开的喜颜,有些是难掩落寞的寡欢。
当然,最亲切的,是伴随着春晚的那一盘饺子。大人小孩,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起吃几口饺子,看几眼电视,说几句笑谈。
尽管手机与网络近乎已经取代了电视,但是春晚似乎依旧是年夜饭上的那个例行的陪伴。年轻的孩子也只是匆匆扒拉了几口饭菜,随即就在手机和网络上找到了自己的天地。但是那几口饺子,仍然是对家里老人最好的一点慰藉。
随着时间的变幻,随着口袋里钱包的薄厚,也有一些人开始选择在这几天逆行出门,以旅游的形式度过这个难得的假期。纵使如此,出门也是一家老小。虽然出行与归去的方向有所变化,但是归家团聚的核心诉求依然未变。
所以,这是一个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基因里的文化符号,时代在变,形式在变,最初的情愫却一直就在那里,从未变迁。
那些已经上演过无数次的分别与团聚,在这个高铁已经逐渐普遍的时代,依然有种巨大的形式感。每一次车站的分别,每一次村头老人目光的眷恋,每一次桥头孩子翘首期盼的模样,都刻画着这个国家最朴实的一个画面。
在这个传承了无数个世纪的画面中,人们的服饰在变,人们的承载工具在变,人们的通讯设备在变,但是人们脸上那种最朴素的情感始终未曾改变。
或许,依旧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有一些人无法登上那辆驶向家乡的列车。在乡间的某个小院落里,孤独的老人看着灶膛忽明忽暗的火,明知孩子今年无法回来,却还是不自觉的多备了一副碗筷。
山山海海,人间百态。
在这个国度,在今天这个时节,在每一条可以见到的街道,到处洋溢着祥和与喜庆的氛围。几乎一瞬间,满世界被铺上了一层耀眼的红色,瞬间溢出了眼帘。
此刻,归家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团聚似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有的心心念念,都指向了万家灯火般的星星点点。背负了一年的所有爱与痛,仿佛都可以在这个瞬间点燃。
一会儿零点的钟声敲过,2017年就彻底成为了一场怀念。纵然诸般不舍,纵然留有遗憾,所有的故事都已经定格成了故事,唯有翻开回忆的记事本,才能打捞起。
所以,在这场浩瀚的大迁徙里,盛况空前。尽管家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性的标记,在这场迁徙里,家也只是一次最熟悉的中转站而已。但是,恰恰是这个中转站,撬起了一场几亿人次的南转北辙、东来西往。
等到的是一场短暂的欢聚,等不到的是一声黯然的叹息。所有的星星点点,所有的神离顾盼,都在这个万家灯火的日子里,一点点流转。
当年的张艺谋拍摄了一部《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一场一个时代的溃散,一次阔别几十年的等待,一个从未放弃的归来。其实除夕又何不是这样的一次归来呢。
以你为家永远就在那里,从不会走远。只是,你可曾想起,在你的行程里,家早已经变成了海上那盏孤独的灯塔。等到你阅尽风浪、看过彩霞之后,在暗夜中难以前行时,才想到了那盏永不曾磨灭的灯塔。
你走时,它在那里。你来时,它依旧在那里。唯一改变的是,你再也看不到离开时它耀眼般的生辉熠熠。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