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时常想起洛阳纸贵的典故。
讲西晋时期,左思写成《三都赋》。因其斐然文采,一时在时京都洛阳广为流传,人们争相传抄,一时竟使纸因缺而贵。
那不只是一个故事或是成语,更是那个人们愿意挑灯执卷倾倒其中,愿意为了一纸好赋举城若狂的诗画年代。
当一个城市被快速的经济发展淹没,庞大的快餐式的轻工业喧嚣地托举着一个地区。
当很多是非的标准被金钱代替,当一个产业链条被不断缩短,且不再需要文化参与,当异国文化以不可抗拒之势袭来。
人们的心之所向是否也随之而变。

上大学之后有人跟我说过,中学时候那些因为应试而被迫去背过很多古文,虽然当时很痛苦,但有时候念起来倒觉得无比有味道。
或是一天看到花开月明,或是心情喜怒哀乐,就会忽然想起一句,觉得再找不到更好的形容。
其实就是这样吧,即使几百几千年过去,那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东西依然融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不只是风花雪月,也是柴米油盐,不只是浪漫主义的幻想,也是对现实的思考。
透过它们,你能看见那时的人们怎样生活,箪瓢屡空的穷苦,或是朱门酒肉臭的富有。
足蒸暑土气的忙碌,或是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悠闲。
城春草木深的悲凉,或是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清新。
在田地里挥汗如雨,在名山大川中徜徉,与友人依依惜别,于官场惯看纵横捭阖。
千卷万卷,其实也不过皆是生活。
记得一次大学语文课,老师很动情地说,即使现今社会如何瞬息万变,只要有《诗经》在,有唐诗宋词在,就有些东西不会变,中国人就不会变。
其实我们是多么幸福,有万卷诗词歌赋,有千年兴废过往。
我们可以喜爱日韩,也可以欣赏欧美,但不要被同化。因为忘了自己是谁,可谓失其本心。
读一首诗而莫叹国人诗性已死,念一篇赋而非艳羡他人文化。
莫失莫忘啊,
再饮一杯桃花美酒,
醉半阙词曲年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