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坟图(一)

作者: 清清的海 | 来源:发表于2018-04-05 17:15 被阅读295次

草长莺飞,春暖花开,又是一年清明时,祭扫先人表哀思。

《清明》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上周我带着孩子学习这首古诗,一方面考虑,清明节即将来临,这是我们最不想过的节日,不是不孝顺,是真的不想自己的亲朋好友有谁离开!

人生在世,有些事,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不可抗力和无奈,把悲伤收起来,放在自己的口袋,强忍着眼泪,不要再让眼泪掉下来。

爸爸呀,如果知道那是最后一次见你的面,女儿一定不会放你走;如果知道那是你最后一次来女儿家,女儿坚决不让你走;如果知道那是最后一次闻到你的烟草味,女儿不会嫌弃你抽烟;如果知道那是最后一次的温柔,女儿一定要留住你;如果知道那是最后一次机会和你在一起,女儿一定选择一辈子不离开你;如果知道那是最后一次哭泣,女儿一定陪,哪儿都不去……

哎!世上没有如果……

爸爸,我们回来看你了!

周日中午妈妈打电话告知:“青娃,明天我和我爸爸上坟,你上午回来,我们一起去,如果你忙,就不要回来了。”

妈妈和大哥哥为了清明节爸爸上坟从千里之外赶回来,我这距离180公里的老闺女,有何理由不回家呢?

我给乐爸打电话,要他向班长请假一天,说明理由:回老家为老丈人上坟,请假一天,他很快打电话过来告知,请假一天班长批准了。

我也立刻给园长打电话,说明理由。园长有些为难:“傻孩子,周六周日不知道回家?怎么选择周一?”我焦急的回答:“我也想周末去,可是大哥家跑运输的,停下来,带着老妈妈从千里之外都回来了,他说什么时候上坟,我们就什么时候去,否则就不能再去看爸爸了。”

园长也是个通情达理之人,说:“那你也知道,教育局要来检查,不要大家都很忙,一定上坟后就回来。不要耽误第二天上班。”

乐爸开车带我回去。我给妈妈买一套红豆沙芙蓉睡衣、两件好啵纯棉对襟上衣、一件安踏外套、一件巴拉巴拉保暖衬衫等,给大哥买了一套内衣和三双三种不同颜色的纯棉的袜子。

我们五点多出发,八点左右到老家。妈妈和大哥在约定的地点等着我们,我们接着妈妈和大哥,一起去小哥的同学爸妈(他们的女儿是我的同学)那里给爸爸买东西,老家的风俗习惯要孝顺就买很多:金山银山、金条、金元宝银元宝、摇钱树、首饰、衣服、鞋子等阴间用的。

本意想买鲜花献上,文明祭祖。可是老家人说,爸爸没钱花,没衣服穿,没有合适的鞋子,会受苦受累的。好吧,本来回来就是为了祭拜爸爸。为了爸爸买了一百两百的祭品。

妈妈笑着说:“这是用真钱换假钱。”是啊,明明知道一切都是一场空,但是还是要按照当地习俗去做。其实我们应该改一改陈规陋习,扬新时代新风尚,做一个文明的人。这需要时间,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

老宅基地

这是大哥哥家屋后面的宅基地,这里到处都是大小不一的楮不揪(方言,像毛毛虫一样,也是春姑娘送给人间的一道土菜。)本来想伸手去摘,这时想起应该去做更重要的事,跟着妈妈和大哥哥去大哥哥家里拿纸。

春光

老家的楮不揪,看着十分开心,那是童年的回忆。

麦田

大哥家西面是田野,这里是绿油油的麦田,那也是童年的回忆:每年这个时候勤快的农家人大人带着孩子们去麦田里拔草,到了收成的时候,能高产。懒惰的农家人就在家里睡大觉,地里的野草和麦苗一样多,收成大大的减少。麦子甩出麦穗的时候,绿色的麦仁可以生吃,也可以做稀饭,那味道好极了!

堂二爹家

这一小院子是我爸爸的二堂哥,也就是我的二爹。二爹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有个有趣的故事,当初二娘连续生了几个小子,再次临生产的时候,二爹生气的说,再不是女儿就不给二娘吃了。结果真的心想事成,二爹如愿以偿,抱上女儿喜梅姐姐,皆大欢喜。人啊,都想儿女双全,凑个好字。

二爹是小学教师,大儿子是小学教师,二儿子是县城二中的高中教师,小儿子和小女儿从商,一家人父慈子孝,其乐融融。

远处看老房子

这房子在大哥哥结婚那年代,在我们村里最西头第一家,也是当时村里最好的房子,三间大瓦房,一间灶屋一间过道是平房,还有一个大院子。

白天在房顶上洒些水,晚上不那么烫人,而是凉凉的感觉。每到夏天的夜晚,我们全家人都爬木梯子上房顶去乘凉,睡觉,那里没有蚊子,只有微风轻轻地吹过,躺在平房上,找星座,数着星星,一个、两个、三个……(那时候小,两次都是用个。)

萝卜

青萝卜,是我小时候家家户户的主要的菜,做布袋(菜馍),来人了做大杂烩,平时清炒萝卜大白菜。真的那时候只有萝卜白菜,现在地球人都知道,萝卜白菜保平安。萝卜好似人参。

大哥哥老家大门

常年在外地苦钱讨生活,再好的房子,也成了一片废墟。

大哥家老房子

多么熟悉的地方,多么亲切的房子,透过窗户好像又看到了:

嫂子生大儿子,没满月,妈妈不让吃西瓜,大嫂让我站在这灶屋的窗户那里,看妈妈来了,好第一时间告知。妈妈来了,我赶紧告诉嫂子。嫂子慌忙跑回床上躺着,装着没事人一样。时光飞逝,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

楮不揪青青

这一把青青物是青儿的思念的春味。这里不仅仅只是一把楮不揪,或是一道春味,这是包含着青儿童年的回忆:爸爸、妈妈、大哥哥、小哥哥、姐姐和父老乡亲们,那时候青儿是几岁的女娃娃,全家人甚至全村的人都宠爱着。我喜欢爬树,爬到最高的树梢,被邻居发现了,大喊大叫让我下来,我不听,还继续嗨,摇树枝,身体跟着摇,感觉特别好玩,可是邻居大婶吓坏了,又跑去喊我爸妈。

妈妈跑出来,在树下怒骂:“死丫头,再不下来,打断你的双腿!”吓得我哧溜滑下,和小伙伴们一溜烟的跑向河边拔毛线去了(方言一种草可以吃的。)。

去三爹家

妈妈和大哥带头向三爹家走去。三爹是我爸爸亲三哥。

妈妈大踏步的走

妈妈转悠了一圈,对老家的土地那是满腔热血啊,为了孩子们,为了生活,当年被迫和爸爸一起远走他乡。

三爹家

三爹家门口满满当当的废旧书,在那里晾晒。那是孙子曾经读过用过的书,堆积如山,下雨天潮湿,乘天晴了,拿出来晒晒可以换掉人民币贴补家用。

三爹三娘

我的三爹和三娘。他们一生中生育了三男两女。因为奶奶不喜欢女孩,三娘特意为大女儿起名大香,小女儿起名桂香,大堂哥海定,二堂哥海洋,三堂哥海仓。现在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三爹和三娘一生辛勤劳作,这里的老夫老妻,大都这样辛苦一生,为儿女,自己不舍得吃穿。

我的三娘

三娘喊我:“乖乖来,小青啊!上次来都没有吃三娘的饭,也没喝口茶,这次一定要留下啊!”我微笑着和三娘道别,让三娘停步,不要送了。我要去祭拜我的爸爸去。

三爹家小菜园

这是三爹和三娘的小菜园,这样的小菜园,在老家随处可见,蔬菜几乎一年到头不用买,自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毛主席语录,在我老家这片土地上,彰显的淋漓尽致。

爸爸在这里

爸爸,您在这里,在躺在这片土地,天为被,地为床,绿色麦苗为你新的衣裳。这片乐土您耕耘了一辈子,最后以身守护这片乐土,日夜不分离。

看着绿油油的麦田,思绪万千。我们小时候,在这里播种小麦,那时候是牛犁地,爸爸扶着犁,我屁颠屁颠跟在爸爸身边跑,一边和大黄牛赛跑。

有时候赶上大黄牛带犊子,爸妈会让我们兄妹四人一起当牛拉犁,爸爸在后面一手扶犁,一手扬起手中的鞭儿,还不停的高呼:“驾!驾!驾……”我们四个把吃奶的劲都使上了,比比谁有劲,谁能干。

爸爸和妈妈在旁边哈哈大笑,我们兄妹四人身上一人拉一根又长又粗的尼龙绳,绳子放在肩膀上,双手握绳头,伸长了脖子,一个劲儿的往前走,一步一个脚印。

那时候家里清贫,却温暖,一家人其乐融融。比现在强千万倍。如今我们兄妹四人虽然成家立业,家家都有房有车,过上了爸妈希望的样子。

可是我心中特别讨厌现在的生活,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凄凉……

爸爸一人躺在这片乐土,守护着自己心爱的土地,妈妈一人孤苦伶仃,夜夜梦里喊爸爸的名字,说梦话都是在和爸爸对话,我不懂爸妈的爱情,彼此打骂一辈子,爱了一辈子,天天说恨不得彼此早死,真的死了,却哭的死去活来,梦里梦外都是彼此,生活了一辈子的夫妻,早已经爱入骨髓,难舍难分,爱情转换成亲情,一家人,世界上最亲的人。

儿女再多,不如夫妻一人,少年夫妻,老来伴。这份爱纯真无瑕,至死不渝。

大哥哥在起坟头

大哥哥在河边找长着青草的土地,挖一个圆圆的土,给爸爸做坟头。新坟新土,看上去焕然一新,这代表这人在人世间还有后人祭拜他,爱戴他。

妈妈在给大舅大舅妈通话

妈妈给大舅和二舅通话,告诉他们,我们回来了,中午去他们家。看着妈妈笑脸,就知道她多在乎她的娘家人,尽管当年因为姥爷和姥姥太宠爱这唯一的女儿,导致大舅和二舅心中不满,闹得不愉快,多年互相不来往,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打断骨头连着筋呢。

他们毕竟是亲兄妹,现在大舅八十多,妈妈七十多,二舅六十多,姥姥和姥爷早已先逝,世界上最起亲的人就是他们兄妹三人了。

多年来妈妈都不忘娘家这哥哥和弟弟,经常在我们面前念叨,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去。两年前爸爸突然离去,才通知大舅和二舅家,这才算有了联系。两舅舅都很亲切的接待我们全家。

妈妈也说自己脾气不好,请哥哥弟弟多包涵,大舅二舅都笑哈哈的说一家人,哪有那么多事。看他们和好如初,我们小一辈的也笑逐颜开。

乐爸

一直默默陪伴我左右的小男生,他比我小三岁,我们在一起十几年了,他不善言谈,只是选择默默陪伴。尽管十几年之间也有小插曲,但是他始终如一的坚信我们能走到老,有一天他推着轮椅,轮椅上有个老太太对着他傻笑。

爸,青娃回来看您了……

看着这片乐土,思绪被拉进童年:

那年我们爸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这每年都种小麦和红芋的土地上改种大西瓜,这是我们村里第一家种。

那一年,我们家挣钱了;那一年,我们家成了村里的万元户;那一年,一个水果的小商贩,找到我爸妈,要把女儿嫁给我的小哥哥做老婆;那一年,我们家买了农用三轮车;那一年,我除了上学,每天的时间几乎都在这西瓜地里度过,看西瓜,怕有人偷。

绿油油的西瓜地,空无一人,地的西头有一间小红砖房子,房子附近长满了小瓜(酥瓜)、黄瓜和西红柿,再往东都是西瓜……

这十几亩乐土大都是种上了西瓜,刚刚种西瓜的时候,我们花钱雇人来帮忙装小袋子土,点西瓜仔,埋在地里,这时候都是提前用钉耙扒的一行一行的垄子(方言),再蒙上一层薄薄的薄膜,等发芽了,再用手轻轻地扣破,撕开口,让西瓜芽完全的漏出头来,否则西瓜芽会在薄膜下死掉。

把所有的西瓜芽都释放出来后,再一棵一棵的去浇水,这水要么早上浇水,要么晚上浇水,中午浇水,太阳一晒,所有的西瓜芽全部会枯萎,前面的所有的功夫都白费了。

等西瓜芽再长长一点,要打西瓜差,也就是西瓜芽头太多,需要人工去帮忙掐点或者剪掉多余的头,只要一两个主头。我们老家叫打瓜差子。这时候爸爸妈妈没教我,只说把头掐了,我一鼓作气把一行的西瓜头全部掐点了,双手高举,正高兴的蹦哒。这时候妈妈跑过来掐我的手,痛的嗷嗷叫,爸爸过来拦住妈妈。

妈妈气急败坏的:“死丫头,谁让你都掐完了?”我也很委屈:“干嘛啊?教干活,干完活,还打还骂!”

妈妈一边责骂,一边手指着爸爸和妈妈干过的活,那里都有一个或者两个最长的西瓜秧头,好好的在西瓜根上长着。

再过一段时间,西瓜秧会开出小黄花打妞(方言意思长出小西瓜),绿叶黄花,蜜蜂嗡嗡响采蜜忙。

最爱西瓜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兄妹和爸妈一起去挑选八层熟的大西瓜,太生,没人买,太熟了,容易坏,容易烂,还不压秤。

妈妈总是把最好的卖钱,我们一家人吃最后卖剩下来的,丑的,或者不小心摔烂的西瓜。我心里就不乐意了“哼!自己辛苦种西瓜,不吃最好的!”

心中有了想法,酝酿一下如何得到最好的瓜。小时候的我就是大胆娃娃,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我不敢做的。

有一次又摘西瓜,因为地太远,从最东头到最西头,有段距离,为了省事,我们先挑选好熟西瓜,放在同一条地沟里。下面是需要把摘下来的西瓜,搬运到最西头的三轮车上。

很多人站在一排,中间间隔一定的距离,每个人都把大西瓜传递给下一个人,像我们接力游戏一样。只是这游戏需要力气和技巧,需要双手举起,投掷给对方,对方保证接到西瓜,然后再投到下一位,就这样直到传到车上。

这时我心中有一个“好主意”在酝酿:我特意挑选了一个长相特别像大冬瓜的西瓜,心里想这样肯定空心,又沙又甜,说是迟那时快,我假装手滑,大西瓜掉地上摔烂了,真的空心,看上去就沙瓤,正准备抓一把往嘴里塞,妈妈跑过来,责骂我,准备举手打我,这时候爸爸笑哈哈的拉住妈妈“好了,孩子们都累了,大家都来吃大西瓜吧。”哥哥和姐姐一边大口吃,一边对我竖起大拇指。爸爸和妈妈在那里也一边吃,一边聊天:

妈妈:“你就会当老好人,青娃故意的,你还护!”

爸爸:“好了,孩子们难得吃一次好西瓜,别说了,吃吧,真是多亏了青娃,吃上这么好吃的西瓜。”

我才不管那么多,大口大口咬西瓜。

妈妈在张望

妈妈和爸爸一生都在这片土地上劳作,天不亮就在这地里,天黑了才回家,有时候赶上夏天,收麦子,割麦子、打场、晒麦子,那时候白天黑夜都在地里,我回家溜馍(方言意思把凉馒头放锅里热透。)烧红芋差,自己吃过了,过来看着,他们再回家吃饭。

每到农忙姥爷和姥姥都会放下家里的两个儿子家,跑来女儿家里帮忙,重女轻男。当然也爱大舅和二舅,只是更爱妈妈多一点。

这片乐土属于我,也属于妈妈。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想回去的从前,我深信不疑:爸爸和妈妈也特别想回到那时候,父母宠爱,夫妻恩爱两不疑,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承欢膝下,每天地里和家里,两点一线的田园生活,多么惬意!

可惜一切都回不去,爸爸在世界的尽头,四个孩子也都离开他们,各自为家,自己去哪家都感觉自己是多余的,妈妈望着麦苗陷入沉思……

妈妈也一定在和我想的一样,想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那时候多热闹,那时候多幸福!

三爹妈妈

三爹拉着妈妈说悄悄话。大哥给爸爸买的烧鸡、香烟、白酒和发面馍,三爹给爸爸带的“大碗面”(方言一块方形的卤猪肉)、苹果、橘子等。我们祭拜爸爸后,要告别三爹,去舅舅家去。

生菜 半路上遇到姨妈 妈妈 健步如飞 九十多岁的老美女 二舅妈 妈妈大哥哥表姐 回娘家 妈妈右手一袋猪肉左手一袋苹果 乐爸帮妈妈提苹果 大舅家的看门狗 大舅在厨房忙碌着 妈妈回娘家笑盈盈 大舅妈 大舅在提水准备做饭 大舅妈和妈妈 大舅 互相问候 大哥哥乐爸 大舅大舅妈妈妈 大舅家的葱 大舅家大儿子家房子 姥爷姥姥生前生活的地方 妈妈看着姥爷姥姥家发呆

妈妈也是孩子,她也会想她的爸爸和妈妈。妈妈小时候在娘家可是宝贝闺女。上面有一个大哥哥,下面有一个小弟弟,按照老家的风俗习惯,老大娇,老小娇,中间夹个现实包。意思家人大部分的爱都给了老大和老小,中间的给的爱少一些。可是妈妈很幸运,姥爷和姥姥对这个女儿,可是千般宠爱于一身。

妈妈小时候家里特别穷,能吃上一碗稠手擀面,那就是如今的山珍海味的待遇了。姥姥做一锅手擀面,姥爷第一碗肯定是盛给妈妈的,大舅和二舅在一边都说,姥爷向偏,一锅面条稠的都捞出来给妈妈了。就那妈妈还哭闹不吃饭,姥爷和姥姥哄着吃。

妈妈在父母宠爱中长大,等到自己有孩子了,对我们四个也是这般宠爱。

表姐的花拖鞋 农家小菜园 春色撩人 表姐在和面 大哥哥和妈妈在择韭菜 搅拌 红芋粉面子 猪肉条 猪肉清水红芋粉面子 姑姑疼侄女 煎肉 二舅干活回来了 妈妈 二舅伺候二舅妈洗漱 二舅买的猪蹄子 无公害韭菜 韭菜鸡蛋 落韭菜鸡蛋盒子 擀面皮 表姐在做韭菜鸡蛋盒子 妈妈在做韭菜盒子 喷喷香 大锅饭 大杂烩 团圆饭 表姐送我一袋子小麦面粉 海梅姐姐送的小麦面粉

海梅姐姐看我喜欢吃老家的馍,在我朋友圈大部分都是面食,姐姐说自己家里麦子磨了两大口袋面,带走一口袋吧,吃完了再回来带,管你吃麦子。有姐姐疼真好!

满满的爱

梅姐姐对青娃妹妹的这份爱,如微微的春风,温暖怡人;如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情;如秋天的果园,大丰收;如冬天的一把火,雪中送炭……

海梅姐姐比青娃大一岁,小时候的玩伴,一起到野地里拔草,一起去小河边洗澡,一起到姥姥家里吃饭,一起去姥姥家柴火垛那里捉蛇妖……

自从2000年离开老家,出去求学,到2016年爸爸去世时,海梅姐姐来奔丧,见一面,那时候沉浸在失去爸爸的痛苦之中的青娃,没有好好的和姐姐聊天,叙旧。

这一次才真的知道梅姐姐有两个孩子大儿子都十七了,小女儿比乐宝大一岁。梅姐姐是二舅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到大都是娇宝宝,蜜罐中长大。二舅妈宠溺地喊梅姐姐“梅豆”。

我出生在兄妹四个的家庭之中,是无法独享父母的爱的,更多时候是对姐姐的羡慕和祝福!

姥爷姥姥家的柴垛

这里曾经是青娃的乐园。这里有青蛙、爬嚓(方言)、蛇妖……

幼蝉猴,学名蝉若虫,也叫“爬拉猴”或者称为“爬嚓”,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寒带较少见。“复育”是刚钻出土的蝉 。

蝉猴性寒、味香,具有解热定惊等功能。蝉猴营养丰富,味道可口,成为时髦的美味佳肴。它以吸食树根汁生长,它全身是宝,若虫含有大量的高蛋白,可食用,蝉壳是中药的明目药材;若虫夏季收购后,装入冰柜冷冻保鲜,可全年食用。

姥姥家的蛇妖,被无知的、无畏的、无惧的、顽劣的青娃给折磨致死。那时候大约六岁左右,大胆的很啊!什么都不怕。河里的小蝌蚪、青娃、癞蛤蟆、蛇,树上的鸟儿,地上的飞禽走兽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

不知道怎么这女娃娃,越长大越胆小。小时候的玩意,如今全都怕。自从无意害死那条蛇妖,从小打大都是群蛇缠身,噩梦连连,夜夜惊醒。

如今想来,不该那么顽劣,干嘛和小伙伴一起,拿根竹竿挑起蛇妖,当玩意,挑来挑去,吓新媳妇,吓路人,一群无知的娃娃把村里的大人们吓的惊呼乱跑,我们一群小混蛋,还在那里得意忘形的笑。

也不知道多年之后那些小伙伴是否和青娃一样被蛇妖缠身,夜夜不能安睡。这就是报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管你是无知的孩子,还是圆滑的大人。因果循环,谁也逃不了。

等青娃再长大一些,在父母和老师教导下,明辨是非对错,懂得万物皆有生命,不可随意随性而为之。从此以后青娃发誓:一生一世保护小动物,爱护花花草草,珍惜生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姥爷姥姥家的老房子

这小房子是青娃的姥爷和姥姥居所。小时候不感觉这房子矮小,那时候个头还没有门高。姥姥和姥爷都是大高个,进出屋子都要低头弯腰才能进来。屋子里可以挺直腰板自由活动。

仿佛看到了一位中年夫妻在哄一个五六岁的女娃娃喝米稀饭,不可以说是软软的米饭。

当时我哭闹着要吃甜的米稀饭,姥姥放了一勺子白砂糖,任性的青娃还哭闹不止,真的像妈妈小时候模样。姥姥和蔼的劝说:“乖,青娃吃一口,尝尝,不甜,姥姥再放,糖吃多了,会牙疼。”

我还是脚踢手扒,大哭大闹,好像受到很大的委屈一样。姥爷心疼小外甥女对姥姥怒骂道:“日你姐,青娃,要吃甜的,再放一勺糖。”

姥姥也是倔脾气,就是不同意,其实如今已是女娃娃的娘,才知当年不仅仅姥爷爱青娃,其实姥姥一样爱青娃,只是疼爱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在哭闹中,不停地踢腿姥姥,手推姥姥走开,就是不吃,姥姥喂到嘴边的米稀饭(熬的米茶,姥姥姥爷把稠的都捞出来给青娃吃了,姥姥姥爷只喝一碗稀米汤,长大后,每每想到此处,都对自己的无知和无理取闹感到羞耻,寝食难安,愧对姥爷和姥姥的宠爱,对姥姥还有孝敬过,对姥爷真的只有享受宠爱和索取爱,没有一点付出,姥爷在青娃很小的时候就突发心脏病离开了我们。那时候不知道死代表什么意思。)。一个不小心,手扒洒了热饭碗,满满一碗热米稀饭洒在我手臂上一半,烫的手臂通红,火辣辣的疼,哇哇大哭。

这时候姥爷狠狠地怒骂了姥姥,姥姥一边哄着我,一边帮我清洗,后来还是放了一勺子白砂糖。记吃不记挨的小娃娃,那边疼的哇哇叫,还一边大口大口的享受着甜甜的白米稀饭。痛并快乐着!

如果是现在,给我大米稀饭里放白砂糖,我还不喝呢。哎!真是够了。小时候的青娃怎么如此这般可恶啊!不可理喻,如果我是姥姥姥爷,一定会打骂管教孩子,不吃饭就饿肚子,饿了,吃什么都是香的、甜的。可是姥姥姥爷从未打骂过青娃一下,也不曾骂过青娃一声。

姥姥姥爷的味道:满满的爱、满满的宠,满满的疼、满满的乐、满满的童年的味道……

一生一世都不会遗忘至亲至爱,童年的快乐时光。

妈妈二舅表姐

二舅在青娃眼里那是高富帅的人物!二舅和姥姥姥爷和爸妈一样对青娃的爱,都多余对两个哥哥和姐姐的爱,这个深有体会,不仅仅是物质上。

二舅和表姐来送行

姐弟情深似海。亲姐弟俩,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的亲情,时间冲不淡,千水万山割不断,再遥远的距离,也无法阻挡回娘家的心。

分别离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真的很伤感,最讨厌的时刻,莫过于分别离。

依依惜别情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舅舅、姐姐你们回去吧!有机会一定会再回来看你们的。

妈妈在大哥哥家院子里

这一院子,这三间大堂屋,在当时可是我们村里最好的房子,爸妈在村里都被称赞:人品好、勤快、能干、热心肠、直爽……

各种赞扬,如今已是往事,往事知多少,往事随风而去,往事不可追。此时此刻妈妈站在一片荒芜的废墟里,一定不是滋味。我走上前安慰妈妈:“妈,看这楮不揪多鲜嫩肥美,满园春色,象征着大哥哥一家满满的兴旺发达,看现在大哥哥家大儿子在外地有房有车,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也安居乐业,结婚生子,皆大欢喜,别总是想着在老家盖房子了。小哥哥家不是盖起了新楼房了吗?”妈妈脸上的愁云散去,笑容满面:“对,这大孙子结婚生个大胖小子,也有面子,不丢人了。我高兴。”

哎!老人家就是想法多,思想包袱重,背不动,累弯了腰,疼痛难忍,还在背着,不肯放手。作为老人家,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那么操心,自己什么好,就是儿女最大的福气。

姨妈在大哥哥家院子里 采摘楮不揪 姨妈决定大显身手 姨妈爬到了平房顶上 邻居大姑姑 大哥哥家老房子 一道春味 邻居家的小鸡小鸭 热情送竹竿钩子 姐妹俩齐心协力

小时候的玩伴,老来伴。人有了朋友,不孤单。妈妈和姨妈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情往事。妈妈和姨妈是小时候的玩伴,也是一个门里的亲戚,听妈妈说她们是同太的。

邻居 香椿芽 邻居家的小宠物 妈妈看着楮不揪在沉思 拨浪鼓子开花了 姨妈在采摘楮不揪 蒲公英都来到墙上去了 一大包

姨妈六十多了,为了这多年不见的青娃和那远方的姐妹,真是煞费苦心,爬高上低,爬墙头,上房顶,累的满头大汗,都没有时间擦一擦。

姨妈在房顶一个劲儿的采摘,妈妈喊着妹妹慢点,注意安全,一边夸奖姨妈年轻时候就能干,身轻如燕。

我苦恼自己穿一身淑女装,后悔没穿运动服休闲鞋,如果穿运动服,一定青娃上房采摘楮不揪,不让姨妈那么大年纪还爬上去。我不停地喊:“姨妈,手一直力(方言撸),手会痛的,半包了,够了,淮南家里,我买的也有,自己采摘的也有。下来吧,注意安全。”

姨妈似乎很享受这样的劳作:“青娃,不要担心,我不累,没事的,这算什么,手不疼。既然那女娃娃对你那么好,想吃老家的味道,那我就多给弄一点。”

最后实实在在的一大半,等姨妈下来的时候,发现姨妈的上衣都汗透了,双手都是灰,可是姨妈没有喊一声累,还不停的散发出爽朗的、亲切的、悦耳的笑声。有姨妈疼真好!

小时候姨妈在村西头,我们中间间隔一百多米远,姨妈家里种甜树节(方言甘蔗),不花钱,每年都吃个够。

小时候待在姨妈家里不走,和表姐表哥表妹表弟一起玩耍:捉迷藏、踢毽子、丢沙包、拣石子……

最后到了吃饭的时候,一起吃饭,吃完了稠的,把稀里倒大锅里,再继续捞稠里吃,那时候只有大米稀饭、红芋差、红芋片子差、手擀面、面疙瘩、咸稀饭(城里的鱼子面)。姨妈微笑着劝我下次别倒锅里了,倒垃圾桶里,那时候的垃圾桶是一个大水桶,姨夫哈哈大笑:“没事没事,孩子小,不脏,继续盛着吃。”

楮不揪 姨妈在压井水

我魅力无限的姨妈,笑容满面。姨妈家里的压水井,这是小时候吃的水的唯一来源。姨妈一边不停地压水,一边笑盈盈的喊我:“青娃,过来洗洗手。”看到压水井一上一下的摇,井水源源不断的流出来,青娃如饥似渴,情不自禁的伸头就去喝,咕噜咕噜喝个饱。

妈妈看到了,赶紧制止我:“咦!傻闺女,现在不能再喝了,凉。”

我笑脸以对:“嘿嘿,好多年不见这压井水,想得慌,喝一顿饱,以解相思之苦。”姨妈和妈妈听后哈哈大笑。看着两位母亲快乐的样子,听着她们开心的笑声,青娃心中如沐春风,无比舒畅。

幸福的田园狗狗

这是姨妈在路边看到的流浪狗,姨妈可怜它,就收留了它。它很乖巧,青儿也很喜欢它。有妈妈和姨妈这样善良的人陪伴着长大,善良的种子在青儿心底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青儿长大了,自然而然的善良。

海俊哥哥的妈妈我的大婶 二姐姐迎接我们 村长他妈妈(我该喊二奶奶) 我们村里唯一会过阴的老人 “雷锋”他妈妈 邻居二姐 姨奶家大婶 邻居大婶 邻居大婶 大哥干爸干妈的大儿子 小时候小卖部的大儿子 笑脸相迎 郭大嫂 三娘家二儿媳妇 小哥哥家的新房子 每次回来都来看望的 没有爸妈的孩子 二爹家的双胞胎儿子之一 我给买的挂面 妈妈和海龙哥哥对话 自食其力 离婚的女汉子带大一对儿女 灰灰菜 在小河边发现了小小的一棵榆树叶 榆钱树你在哪里藏 寻找小时候的记忆 踏青 华山大爷 发小她爸 姨妈家门口河边的杨柳树 姨妈家养的两只田园狗 看!香椿树在哪里! 姨妈在挖香椿树苗
姨妈在精心包装香椿树苗 姨妈自家的小菜园 花儿朵朵 姨妈在为我挖香葱 小时候玩伴小燕子爸爸 地锅烧饭 楮不揪和小麦面粉 红芋片子下锅 美丽善良的姨妈 姨妈家大儿子的小儿子 韭菜粉丝馓子青萝卜等 面团子(面基子) 手擀面皮 传说中的布袋 姨妈家的大孙子在烧锅 姨妈在做饭 布袋上锅 布袋(方言,也就是现实中的菜馍。) 菜馍 一锅红芋片子茶 楮不揪蒸菜 啦疙瘩腌菜 红芋片茶

这一句乳名、一锅布袋、一碗楮不揪、一碗啦疙瘩菜(方言)、一碗红片茶,裹满了青儿的童年,满满的幸福感。

清明回老家,有满眼泪花,也有幸福快乐,因为这是我的故乡,这是我的老家。可以看爸妈,可以看看老家。回忆过去童年的记忆,找一找小时候熟悉的人、事、物和树,满满的都是小时候的回忆,却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

爸妈他们是我心上开的两朵花,妈妈是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爸爸彼岸花,在世界的尽头。永远爱你们,此生不变。

爸爸生前

相关文章

  • 清明上坟图(一)

    草长莺飞,春暖花开,又是一年清明时,祭扫先人表哀思。 《清明》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

  • 清明上坟图

    文/一土 在这个节骨眼上,我选了这样一个标题。很早以前,我就想过写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它。 有一天,我在地图上寻...

  • 清明上坟图

    四月雾中雨,蓑衣浅草行。 先人骑鹤去,后辈摆席迎。 奠酒三加满,合手九拜轻。 青烟弥不尽,缕缕祭清明。

  • 清明上坟图

    “二月二日江上行,三月初三天气新。行人心思多愁重,知是烟雨至清明”。 二十四节气中,惊蛰与春分显得格外形象悠美。春...

  • 清明上坟图

    细雨从四月的肩上掠过 邂逅了行人的一抹愁 晕不开的记忆凝成珠 带三分悲悸 贴上了锁不住的眉头 绿柳忘情地垂向水面 ...

  • 清明上坟 (一)

    今天娘家上坟,比往年多了几个年轻人,二哥的姑娘,三哥的姑娘和儿媳妇,看见难得空闲祭祀先人的晚辈,自己这个老辈,开始...

  • 2020-04-04

    清明 在我的老家博平,清明这一天是不上坟的;上坟祭扫,都是清明的前...

  • 清明上坟

    旧坟添新土, 朝圣先主路; 洪荒奔中原, 时下寻根悟。

  • 清明上坟

    两座新坟土 掩我挚爱骨 音容在眼前 阴阳两重天 问情何所依 问天因何绝!

  • 清明上坟

    文/向上 一. 青山年年那样蜿蜒起伏 松竹年年那样青翠盎然 杜鹃花年年那样红艳 山草年年那样滋长 二. 袓祖辈辈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明上坟图(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rd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