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的初春已经到来。一年四季,清朗的空气会令入山的人感官格外明晰。
但人类属于群居性动物,按照这个观点,幽居其实并非人类的本性。
幽居与隐居不同。两者虽都追求超逸的品性,但一幽一隐实则道出其避离者真正的心态。
自古至今,隐居者大多藏匿于山野泉林,为了躲避战乱的年代或是不肯出仕,隐居即成为了一种乱世清明的自我安慰的生活方式。儒家思想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真正的隐逸是一种常态,因为此刻的心境是极为平和的,它不为外界任何变化所惑。山上山下,来去自如。
图 黄奇松·《溪林幽居》 文 南岭丘木幽居,赋予了人类更多自由的空间。本质上来讲,幽居是一种独处的自我感化境界。这类人群大多会选择一处僻静的住所,于他们人生明暗交汇之际面对与警醒,从而盘桓和结束人生中的这段过渡期。他们是在平静地体验人生,在还未功成名就亦或仍存希望与斗争的日暮闭合之前,暗怀深思,争相角逐。
幽居可以使人暂时得以脱身俗世,在自然的怀抱中去感悟生命之浩荡,平凡之纯真,以及渴望再次鼓足勇气与这个世界相较高下。它也许更能让人的心灵变得年轻,它总是以一种渴望从旁观者的视角,去平衡世间万物的关系,保留内心对于挚爱的一份纯拙。
在没有了人与人的来往交际时,我们的感官甚至身上每一个毛孔都处于轻松的状态,它变得不再对于时事那么敏感。
你可以随时随地瞻仰高山之巅,或巍峨 、或妩媚;你也可以昼夜不舍地望见那流水的皓皓之白;你亦可以纵情游历于诗经的芳草,谈一场千年前的爱恋。——“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我明白,从那一刻起,我就如此喜欢你,可是想要说出来却不好意思开口。我是如此爱慕你,却只能到最后一刻仍把爱藏于心中。永日不忘。除非有一天我真的忘记了之前相遇的美好。自此再难相逢:那是一片幽密的桑林,春天的阳光打在我乌黑浓密的秀发上。自从看到你的第一面,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你对我的爱意;我想,幽居可以让你爱上读书。当你在知识无尽的平野与山川间交融,你有自由的意志,有强大的力量去面临许多未知的事,更有爱你的人与你分享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在这里,我们不必让无谓的点赞成为一种生活上的交集。
......
初春的薄雾,在沉睡一夜之后,仿佛与山色融为一体,伴随清晨的幽梦,如歌,轻轻地消融在纯粹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