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首发于个人公众号,文责自负!
蒲松龄贡生画像蒲松龄,这位临淄的读书人,19岁,颇受益于科举,因《蚤起》一文,被古文大家施闰章点县府道三试第一,山东秀才第一名(案首),于是名震一时。
对于蒲松龄而言,当时志得意满,意气风发,备试题,立诗社,广交友,自以为青紫唾手可得。
然而,他的好运气到此戛然而止,之后一生蹭蹬科场,一直未能中举,更不要说进士了。
(想了解明清科举的情况,请点击本公众号链接:从童生到状元-古代科举那点事儿)
蒲松龄为了生计不得已要到处辗转,设帐收徒,还曾经到南方做过一年的幕僚。
但主要收入来源于在退休同县毕府毕际友家教书,在这里蒲松龄除了能得到一份稳定但并不高的20两银子的收入。
这笔钱在当时对蒲松龄家庭而言还是一笔非常重要的收入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曾说过20两银子够庄户人家过一年的。再加上种地、纺织,虽然日子并不富裕,但也不至于饥寒交迫,否则就容易从温饱线上掉下来。
所以,当时蒲松龄在毕府坐馆实在出于无奈。
从今天创作的角度看,蒲松龄这种多年稳定的教书生涯,给蒲松龄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时间。
因为质量较高、部头比较大的作品必然要求时间作为保障,古代文人做官之后,大部分人只能通过工作间隙进行创作,这种所谓的创作还包括了大量的应酬唱和,所以好的作品,必然对时间有所要求。
蒲松龄坐馆,一则生活有了保障,二则在上课之余有了大量的时间,三则避免了除毕家之外的大量烦琐的应酬,这就为他创作《聊斋志异》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时间保障。
二
但蒲松龄是读书人,作为尝到过科举甜头的他来说,放弃科举,仅仅满足于温饱,不想光宗耀祖,不想状元及第这样的事儿,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定要继续去考试。但要想状元是进士里的拔尖者,进士是从贡士里选出来的,贡士是从举人中选出来的,举人是从秀才中选出来的。
蒲松龄现在只是具备了参加乡试考举人的资格。所以这条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蒲生将上下而求索。一直到72岁,蒲松龄都在参加乡试,为了举人而奋斗。
有人统计是八次,八次、九次已经不重要,宝宝心里苦才是真的。
如果第一次考不上,可以看成意外,第二次考不上,算意外吗?第三次呢?第四次呢?没法安慰。
鼓起希望,名落孙山,心灰意冷。再次鼓起勇气,再次名落孙山,继续心灰意冷。这太折磨人了。
蒲松龄为了自勉,写出了那幅至今大家仍然在使用的对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蒲松龄手稿三
所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有关科举的篇章写得特别好,因为这不是编的,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切肤之痛,是真情实感。咱们列举几篇来看。
《封生》这一篇,蒲松龄在写这篇的时候,心里流着血,眼里流着泪,颤抖的笔尖在纸上游走,借写别人,来写自己。
才华出众,名冠一时,却困顿科场,屡次不中不就是蒲松龄自己的身世吗?!无奈之下,借弟子中举扬眉吐气。后来中举,回到了家乡,却发现自己早已亡故。中举者,鬼魂耳!
于是硬撑着的那口气,瞬间消失,人亦随之消失“衣冠履舄,如脱委焉”。蒲松龄的“异史氏曰”在文后的点评一般寥寥数语,可是此篇后的异史氏曰,实在有些长,又饱含着酸楚的心情。
借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字字看来皆是血。
《司文郎》一篇,以鼻嗅文而知优劣,而帘中人不知。科考之辛酸,冷暖自知。
《贾奉雉》一篇,也是讽刺,随意玩笑拼凑的文章居然得中,而以前自己费尽心思写的文章却一再失利。
《于去恶》一篇,又一科举辛酸之篇。张飞巡视场屋,三十年一巡阴间,三十五年一巡阳间,来何暮也。蒲氏辛酸可知。
《王子安》一篇,科场辛酸历历陈之。秀才入闱,七似之比,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被絷之猱、似饵毒之蝇、似破卵之鸠。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这都是蒲松龄的自我解嘲。
《神女》一篇,借神女之口言之曰:“今日学使之门如市,赠金二百,为进取之资。”讽刺功名与金钱的交易关系。
四
蒲松龄有没有才?够不够中举人甚至中进士的资格?
根据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文章来看,对文言文的驾驭能力极强,历史典故顺手拈来。
可以这样说,如果能把《聊斋志异》的所有典故都弄懂,把其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用法、特殊语法都弄懂,得到与古代文化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肯定没有问题。
那么蒲松龄没有中举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马瑞芳先生在《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中所说的“蒲松龄用小品笔法写八股,虽然得到施闰章的赞赏,其他考官却不会认可。”“因为施闰章的赏识,也可以说是‘误导’,蒲松龄在最初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偏离了跑道。”
二是一些偶然性因素。有两次蒲松龄离举人最近,一次题目最很合适,结果写着写着从第一页直接跳到了第三页,这叫“越幅”,不算作弊就不错了,好事成了坏事;还有一次第一场考得非常好,都内定为第一了,可是第二场因为腹泻,不得已退出了考试,与举人功名失之交臂。
三是蒲松龄一生仅到江南外出过一次,其余都是在当地没有外出,作为几十年闭门读书的乡村老秀才,饱读诗书是没问题,但在行万里路上还不够,在生活实践上还不够,在思想深度上也不够。
但,蒲松龄已经是天赋很高的读书人了,在努力备考之余,写成了十二卷鬼狐花妖的故事,足以流芳百世。能被后人赞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虽然不是他最想要的,却是实至名归。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也算一种补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