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是我最近的北欧

作者: 息影微光 | 来源:发表于2018-11-07 23:37 被阅读1次
    公园是我最近的北欧

    秋雨潇潇,公园的小径上没有人影。只有零落在地的树叶,有几分清冷的热闹。

    四年了,没有远行过。家,工作,孩子,把我的生活挤得满满当当。偶尔有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第一选择就会是最近的公园。

    公园,成了我最近的北欧。

    做为小县城的工薪一族,也许我一辈子都到不了北欧。在晓松身处北欧悠然地自我剖析“内心丑陋”时,我正在汲汲地为生活奔忙。

    在他处于中国音乐界的显眼处,感叹中国追求音乐的人太少时,我周围的人生活在几乎没有音乐的境遇中。

    音乐,对于很多人来讲,就是电视剧里那首动人的插曲。这也许是不够高雅的原因,但我知道,更多的原因还是它解决不了生活。不,生存。

    我身处底层,比较了解底层人的生活。除了电视、电影、打牌、广场舞,其余的文化生活几乎没有。偶尔有几个在广场写字的,已经是失落在底层的文化人了。

    以生存为使命的人,说的是工资,聊的是衣食住行。这些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即使有些人爱去公园走走,大多是因着健康或减肥的缘故。

    只为到公园里走走,看看落在地面的秋叶或稍稍枯黄的草坪,听几只迟缓低飞的鸟儿歌唱,或什么也不做,单为走走停停坐坐。这样的人,大概少之又少。

    晓松说,在那个机场摆渡车司机面前,他看到自己的”丑陋“。我能够理解他当时的局促不安。

    在一个富足者面前,这是贫穷者常有的表现,无关乎物质的贫穷还是精神的贫穷。

    富国子民表现出来的大方和气度,当然是一个不够富有的国家子民表现不出来的。气度,是浸润的结果。

    当然,晓松决不是一个贫穷者。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他都不能称之为贫穷。

    他能够轻松地谈美国和北欧,这在中国很多人看来,还是望洋兴叹之事。对我们来讲,这就像六十年代的农村人听说电灯电话一样。知道确实有,但没有享用过。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享受到。这不过是半个世纪的时间。

    那么,也许,从公园到真正的北欧,五十年也能搞定?

    不管如何,在不能北欧的时间里,贫穷的人也有资格追求一下北欧的情致。哪怕只是一个方圆两里的公园。

    晋有陶渊明、竹林七贤,清有蒲松龄、曹雪芹。都曾贫穷到无以为继,但似乎也享受过精神上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当然,这些逍遥可能与无奈失意相伴出现。

    不过,我想:生活中的无奈和失意,即使北欧,应该也是有的吧?

    我还想弱弱地问一句:对于一些人来讲,也许心中有”北欧“,在生活中找到”北欧“境界,就可以如同在真正的北欧一样惬意了吧?

    北欧,可不可以不仅是地域,更是一种心态?

    当然,这也许就像阿Q,惹来一片笑声。不过,对阿Q来讲,这毕竟可以算作一种安慰。

    阿Q的喜乐,也许是发自内心的喜乐。

    公园是我最近的北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园是我最近的北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xi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