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爱情里,那些疼痛而人性的成人之美(一)
民国爱情里,那些疼痛的成人之美,摇曳着温暖而人性的光辉;穿越杳远的漫漫烟云,以其传奇的动人模样,辉映了历史的天空。
1924年,十里洋场上海滩,流传着一段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爱情传奇,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这年11月27——29日,上海 《民国日报》连续三天刊登了三则“启事”,内容如下:
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这三则启事犹如石破天惊,瞬间刷爆沪上热搜榜,一时各种街谈巷议、津津乐道,并被吃瓜群众随心所欲地,陆续添加了更多浓油赤酱的调料。
群众的兴奋是有充分理由的:简短的启示,蕴含了太多的爆点,比如名人绯闻,比如师生恋,比如三角恋……
而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被挖了墙角最该怒火万丈的男二,居然跟横刀夺爱的那位,握手言欢,结成朋友!就算想破脑袋,也料不到是这样的结局!
霸气侧漏的男一瞿秋白,斜杠青年的代表:著名的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革命家……时任上海大学教授。
女主杨之华,当时就读于上大,瞿教授的学生,跟老公沈剑龙是浙江萧山人。杨家是当地殷实富贵人家,而沈家亦是名门望族。两人青梅竹马,后结为夫妇,育有一女。
婚姻生活枯燥无趣,再加上人生追求、志趣完全是云泥之别,两人相背而行,渐行渐远。
尤其在上大读书期间,不断接受新思想,积极追求进步的女主,跟老公几乎没有共同话题。
而在上大,一个是痛失爱侣(彼时,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因肺病去世不久)的青年教授,一个是徒有婚姻空壳的美丽女学生。在学习和工作的密切交集中,随着了解越来越多,两人相互间的好感和欣赏也与日俱增。
渐渐地,爱情在两颗年轻的心中,悄悄萌了芽,竟而至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顾虑到自己罗敷有夫的身份,女学生想要避走家乡;一往而情深的老师自然不肯放手。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瞿秋白于困惑中,向本校同事邵力子请教。
开明的教育家对他们的遭际非常同情,表示支持,并根据自己对男二沈剑龙的了解,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恳切面谈。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很大胆:我爱上你老婆了,反正你们也没什么感情了,不如……成人之美?
也是有够理直气壮,简单粗暴直接!不过,古话有云:大道至简。有时候,最简单的,反而恰恰是最有效的。
瞿秋白认同邵力子的建议,赶赴萧山,会合杨之华,约沈剑龙面谈。
爱情,果然魔力无边;置身爱情,果真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可以想见,这样的会谈对一腔孤勇的两人来说,是有多忐忑、多尴尬——毕竟,于情于理,都是理不直则气不壮,气不壮则情先怯。
关系奇特的三人几乎长谈了一夜。天快亮时,门开了。没有担忧中的恶吵、打斗或血流当场,心平气和的三人鱼贯而出,气氛平静而和睦。
守候在外的人,总算可以把提起的心和吊起的胆放下来了。
三人接下来又进行过几次“倾心长谈”。
男二沈剑龙内心的矛盾、痛苦,无处安放,却又避无可避。
一方面,虽然不爱了,但这形式完备的婚姻,有它特别的重要意义:对父母而言,是一种安慰;对女儿而言,它是一份屁护;对自己而言,它是男性尊严的保全。
而另一方面,一个是自己曾经爱过的女人,他不想为难她;另一个是自己仰慕的人,仰慕他的才华、人品。再加上数次长谈之后,对他更是大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感。
纠结再三,他终于还是做出了毅勇的决定:同意离婚,而且希望能够跟继任结成朋友之谊。
因此,才有了那轰动一时的三则启事。
不久之后,瞿、杨结成婚姻。戏剧的是,杨之华的父母认为女儿离婚再嫁,实在是伤风败俗,有辱门庭,居然拒绝出席女儿的婚礼。
话说,比起岳父岳母,这位前女婿可真是不折不扣的淡定和当之无愧的大度有木有!
沈剑龙以自己的大气、大度,把这桩“三角恋”处理得和平圆满,成就一段千古美谈,令多少后来者嗟叹而跪服!
不爱了,与其纠缠、使绊、撕逼,不如放手、成全、祝福……惟其如此,一生心安。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