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读书笔记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读书笔记

作者: Spacewalk | 来源:发表于2024-01-22 20:11 被阅读0次
    置身事内.png

    作者: 兰小欢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出版年: 2021-8


    在我国,政府不但影响“蛋糕”的分配,也参与“蛋糕”的生产,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谈经济。

    本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入、支出、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
    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对宏观现象的影响,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
    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上 篇 微观机制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远大于美国各州
    ◆ 我国各地风俗、地理、文化差异也大
    ◆ 要理解政府治理和运作的模式,首先要了解权力和资源在政府体系中的分布规则,既包括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布,也包括同级政府间的横向分布。

    本章将介绍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逻辑。第一节简要介绍行政体系的几个特点。第二节至第四节结合实际情况,详述事权划分三原则:外部性和受益范围原则、信息复杂性原则、激励相容原则。(2)第五节介绍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

    第一节 政府治理的特点

    ◆ 五级管理,乡下自治——中央—省—市—县区—乡镇。乡以下的村落,则实行村民自治

    ◆ 条块分割,多重领导——我国政治体系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层层复制”:
    中央的主要政治架构,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省、市、县三级都完全复制,即所谓“四套班子”。

    ◆ 条块分割,多重领导——制度设计的一大任务就是要避免把过多决策推给上级,减轻上级负担,提高决策效率

    ◆ 官僚体系——三大特点延续至今:官员必须学习和贯彻统一的意识形态;官员由上级任命;地方主官需要在多地轮换任职。

    在任何体制下,权力运作都受到两种约束:做事的能力及做事的意愿。前者取决于掌握的资源,后者取决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节 外部性与规模经济

    ◆ 行政区域大小应该跟政策影响范围一致。

    • 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边界
      ◆ 规模经济,覆盖的人越多越划算
      ◆ 影响公共服务效果的其他因素:
      人口密度、地理与语言文化差异
      地理阻隔不利沟通,但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政区划也可以简化,比如撤县设区

    • 行政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
      ◆ 省会(除南京和西宁外)无一临近省边界,这种地理距离限制了边界地区获取公共资源
      ◆ 坡度平均要比非省界县高35%,不利于经济发展
      ◆ 方言也有可能与主流不同
      ◆ 在本省之内与主流文化隔阂,而与邻省同文化区的交流又被行政边界割裂,不利于经济发展。
      ◆ “三不管地带”才为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广阔空间。
      ◆ 边界地区首先面临的是基础设施如道路网络的不足。
      ◆ 环境污染等公共治理是典型的跨区域外部性问题。
      ◆ 目前的行政区划继承自古代社会和计划经济时期,并不能完全适应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急速的发展和集聚。而且在像中国这样一个地区差异极大的大国,建设产品和要素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必然是个长期过程,难免要先经过区域性整合。
      ◆ 工业和服务业为经济支柱的市区和以农业为主的县城之间,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差别会越来越大。

    • 改革思路有二:
      一是加强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弱化其与市区的联系。
      二是扩张城市,撤县设区。

    第三节 复杂信息

    ◆ 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或者说能以更低代价获取信息的一方,自然就有决策优势。
    ◆ 信息优势始终是权力运作的关键要素
    ◆ “层层加码”现象的背后,既有上级层层施压和摊派的因素,也有下级为争取表现而主动加压的因素。
    ◆ 因为下级可能扭曲和隐瞒信息,所以上级的监督和审计就非常必要,既要巡视督察工作,也要监督审查官员。
    ◆ 规则模糊不清与权力个人化:选择题与主观题
    ◆ 权责利都协商清楚
    ◆ 一把手负责制,这种权力的自然集中可能会造成专权和腐败。

    第四节 激励相容

    ◆ 如果一方想做的事,另一方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好,就叫激励相容。

    • 垂直管理
      ◆ 在专业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部门,具体而明确的事务更多,更倾向于垂直化领导和管理。

    • 地方管理
      ◆ 做任何事都有代价,最优的结果是让效果和代价匹配
      ◆ 激励相容原则首先要求明确地方的权利和责任。
      毛泽东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其次是权力和资源的配置要制度化,不能朝令夕改。
      ◆ 来自外部的竞争也可以约束地方政府。(生产要素的流动)

    • 事权划分的三大原则:
      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

    第五节 招商引资

    ◆ 要招商,就要有产业园区,这涉及土地开发、产业规划、项目运作等一系列工作
    “七通一平”(通电、通路、通暖、通气、给水、排水、通信,以及平整场地)

    ◆ 常见的税收优惠:
    1. 企业所得税的“三免三减半”
    2. 高管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进行返还

    结语

    ◆ 本章讨论了事权划分的三种理论: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与边界、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
    ◆ 地方政府不止提供公共服务,也深度参与生产和分配。
    ◆ 不能脱离政府来谈经济,是理解中国经济的基本出发点。
    ◆ 事权划分,是理解政府间资源分配的基础。决定了干哪些事,才能决定用哪些资源。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 1994年分税制改革对政府行为和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第一节介绍这次改革的背景和过程,加深我们对央地关系的理解。
    第二节分析改革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介绍地方政府为了应对财政压力而发展出的“土地财政”,这是理解城市化和债务问题的基础。
    第三节讨论分税制造成的基层财政压力与地区间不平衡,并介绍相关改革。

    第一节 分税制改革

    ◆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 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
    ◆ 我国的基本国策决定了不能对所有权做出根本性变革,只能对使用权和经营权实行承包制,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 1980年的利润税仅为6%,1986年上升到20%
    ◆ 财政包干造成了中央变得越来越穷,财政整体也越来越穷。
    ◆ 预算外收入则可以独享
    ◆ 2018年,分立了24年的国税与地税再次开始合并
    ◆ 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所以理解利益冲突,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 当2001年推行所得税分成改革时,地方再次突击征税。
    ◆ 地方政府自然就有动力创办价高利大的企业,比如烟厂和酒厂,这些都是创税大户。20世纪90年代,各地烟厂、酒厂越办越多,很多地方只抽本地牌子的烟、喝本地牌子的啤酒,这种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
    ◆ 所有企业的所得税中央和地方六四分成

    第二节 土地财政

    ◆ 改革前,企业的大多数税收按隶属关系上缴,改革后则变成了在所在地上缴
    ◆ 青睐重资产的制造业,
    一是因为投资规模大,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
    二是因为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跟生产规模直接挂钩;
    三是因为制造业不仅可以吸纳从农业部门转移出的低技能劳动力,也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相关税收。
    ◆ 地方政府重视企业而相对轻视民生,重视生产而相对轻视消费。
    ◆ 最终支付税金的一般是消费者(增值税发票上会分开记录货款和税额,消费者支付的是二者之和),但因为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所以地方政府更加关心企业所在地而不是消费者所在地。
    ◆ 争夺税收大厂,放松环保监督,损害了生态环境,推高了过剩产能。
    ◆ 199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城市土地的真正价值才开始显现。
    第一是单位停止福利分房;
    第二是确立了城市政府对土地建设的垄断权力。
    ◆ 2018年“土地财政”收入相当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89%,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
    ◆ “土地财政”的实质是“房地产财政”。
    ◆ 在经济起步阶段,能利用的资源主要就是人力和土地。
    ◆ 地方官员任期有限,短视行为,寅吃卯粮。投资质量下降,收益不高,债务负担就越来越重。

    ◆ 2020年《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不仅要在省、市、县内部打破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市场壁垒,建设一个统一的市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而且要“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以提高土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效率。

    第三节 纵向不平衡与横向不平衡

    • 基层财政困难
      ◆ 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压
      ◆ 2006年1月1日,农业税彻底废止。
      ◆ 之后的改革就加大了上级的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
      ◆ 2006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 2003年开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
      ◆ 2009年开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

    ◆ “市压县,市刮县,市吃县”现象严重
    ◆ 在21世纪初,全国开始推行“扩权强县”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
    ◆ “省直管县”这种做法源于浙江,20世纪90年代就在全省施行,效果很好。
    ◆ 2019年,浙江省53个县(含县级市)里,18个是全国百强县。

    ◆ “省直管县”改革至少遭遇了两个困难:
    ◆ 省里管不过来
    ◆ 监管跟不上

    • 地区间不平等
      ◆ 沿海区域发展迅速,更富裕。

    结语

    ◆ 要深入了解政府,必须了解财税。本章介绍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逻辑和后果。
    ◆ 制度改革必须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和挑战。理解和评价改革,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抽象的哲学或理论标准,而必须深入了解改革背景和约束条件,仔细考量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所产生的改革效果。只有理解了分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成功经验,才能理解其中哪些元素已经不适应新情况,需要继续改革。

    image.png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 土地资本化的魔力,在于可以挣脱物理属性,在抽象的意义上交易承诺和希望,将过去的储蓄、现在的收入、未来的前途,统统汇聚和封存在一小片土地上,使其价值暴增。
    ◆ 经济发展的奥秘之一,正是把有形资产转变成为这种抽象资本,从而聚合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资源。

    第一节 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

    ◆ 实业投资通常是个连续的过程,需要不断投入,每个阶段打交道的对象不同,所需的专业和资源不同,要处理的事务和关系也不同。
    ◆ 我国政府不但拥有城市土地,也掌控着金融系统,自然会以各种方式参与实业投资,不可能置身事外。

    • 成都文旅集团具有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的典型特征。
      ◆ 第一,它持有从政府取得的大量土地使用权。这些资产价值不菲,再加上公司的运营收入和政府补贴,就可以撬动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实现快速扩张。
      ◆ 第二,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
      ◆ 第三,政府的隐性担保可以让企业大量借款。

    • 政府“土地财政”:
      ◆ 一手低价供应工业用地,招商引资,换取税收和就业;一手高价供应商住用地,取得卖地收入。

    ◆ 政府付费使用私营企业开发建设的基础设施(如产业园区),不算什么新鲜事。这种模式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源于海外,不是中国的发明。
    ◆ 从纸面定义看,各种实体似乎泾渭分明,但从实际业务和行为模式来看,融资平台类公司就是企业和政府的混合体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

    “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png
    • 城投公司的诞生
      ◆ 要想在城市建设开发中引入银行资金,需要解决三个技术问题。
      第一,需要一个能借款的公司,因为政府不能直接从银行贷款;
      第二,城建开发项目繁复,包括自来水、道路、公园、防洪,等等,有的赚钱,有的赔钱,但缺了哪个都不行,所以不能以单个项目分头借款,最好捆绑在一起,以赚钱的项目带动不赚钱的项目;
      第三,仅靠财政预算收入不够还债,要能把跟土地有关的收益用起来。

    • 城商行的产生
      ◆ 在各地招商引资竞争中,金融资源和融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往往掌控至少一家银行,方便为融资平台公司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
      ◆ 但城商行为融资平台贷款存在两大风险。

      1.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周期长,需要中长期贷款。
      2. 城商行的存款来源并不稳定,自有资本也比较薄弱,很容易承受不住资金错配。
    • 地方债与风险
      ◆ 纵向上看,层级越低的政府负担越重,风险越高。
      ◆ 横向上看,中西部的债务负担和风险远高于东部。

    • 地方债的治理与改革
      ◆ 第一项就是债务置换
      ◆ 第二项改革是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厘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剥离其为政府融资的功能,同时破除政府对其形成的“隐性”担保。
      ◆ 第三项改革是约束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避免大量资金流入融资平台。
      ◆ 第三项改革是约束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避免大量资金流入融资平台。

    第三节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

    ◆ 激励机制——胡萝卜加大棒
    ◆ “政治-投资周期”频繁,容易“摊大饼”
    ◆ 偏重“看得见”的工程:绿化、道桥
    ◆ 忽视“看不见”的工程:地下官网、“看海”

    • 政绩考核
      ◆ 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
      ◆ 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
      ◆ 要看“全面工作”

    • 腐败与反腐败
      ◆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腐败现象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腐败与经济高速增长长期并存。
      第二,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和市场间关系在不断变化,腐败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 腐败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掠夺式”腐败
      第二类腐败是“官商勾连共同发财式”腐败。
      ◆ 建立健全容错机制
      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结语

    ◆ 从生产投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逐步转型。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 近些年兴起的政府产业投资基金

    第一节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 经济启示
      ◆ 现代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强。显示面板行业一条生产线的投资动辄百亿,只有大量生产才能拉低平均成本。因此新企业的进入门槛极高,不仅投资额度大,还要面对先进入者已经累积的巨大成本和技术优势。
      ◆ 在国际市场上,由国界和政治因素造成的市场扭曲非常多。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不过是常规手段,价格操控、技术封锁、并购审查等也是家常便饭。
      ◆ 政府投资上游产业的同时也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这种例子有不少。
      ◆ 因为规模不够就吸引不到上下游企业向周围集聚。一旦行业集聚形成,企业自身的规模经济效应就会和行业整体的规模经济效应叠加,进一步降低运输和其他成本。
      ◆ 不自己动手研究、动手做、动手写,只靠阅读别人的东西,理解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停留在知识消费的层次,不可能产出新知。就算全天下的论文和书籍都摆在面前,一个人也不会自动成为科学家。
      ◆ 其实“比较优势”并不神秘,就是机会成本低的意思。而对于没干过的事情,事前其实无从准确判断机会成本,没干过怎么知道呢?

    • 地方政府竞争
      ◆ 显示面板是一个周期性极强的行业:市场价格高涨时很多企业进入,供给快速增加,推动价格大跌,让不少企业倒闭,而低价又会刺激和创造出更多新的需求和应用场景,推动需求和价格再次上涨。这种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已经清洗掉了很多企业
      ◆ 招商引资竞争所引发重复建设确实屡见不鲜,尤其在那些技术门槛较低、投资额度较小的行业,比如曾经的光伏行业。

    第二节 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

    • 经济启示
      ◆ 如果承认全球变暖事关人类存亡,那就必须发展可再生能源。即便不承认全球变暖,但承认我国传统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构成了国家安全隐患,那也必须发展新能源。但传统能源已经积累了多年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新能源在刚进入市场时是没有竞争力的
      ◆ 新能源的技术升级和成本下降,只有在大规模的生产和市场应用中才能逐步发生,不可能只依靠实验室。实验技术再突破,若没有全产业链的工业化量产和技术创新,就不可能实现规模经济和成本下降。研发和创新从来不只是象牙塔里的活动,离不开现实市场,也离不开边干边学的企业。

    ◆ 更加合理的做法是直接补贴新能源,加速其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待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本逼近传统能源之后,再逐渐降低补贴,同时对传统能源征税,加速其退出。

    • 地方政府竞争与重复建设
      ◆ “工业化”最核心的一环是把农民变成工人,这不仅仅是工作的转变,也是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彻底转变。

    ◆ 产业政策要有退出机制,退出机制”有两层含义:
    ◆ 第一是政策本身要设计退出机制。
    ◆ 第二是低效企业破产退出的渠道要顺畅。

    第三节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私募基金基本运作模式

    ◆ 有限合伙制:出钱的人叫“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以下简称LP)
    ◆ 管钱和投资的人叫“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以下简称GP)
    ◆ GP的投资对象既可以是上市公司公开交易的股票(二级市场),也可以是未上市公司的股权(一级市场),还可以是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一级半市场)
    ◆ 股份公司在注册时默认是永续经营的,但私募基金却有固定存续期,一般是7—10年。
    ◆ 国内最大的一类LP就是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 产业引导基金或投资基金有三个特点。
      ◆ 第一,大多数引导基金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做LP,把钱交给市场化的私募基金的GP去投资企业。
      被称为 “基金中的基金”或“母基金”(fund of funds,FOF)
      ◆ 第二,把政府引导基金交给市场化的基金管理人运作,实质上是借用市场力量去使用财政资金
      ◆ 第三,大多数引导基金的最终投向都是“战略新兴产业”

    • 公司(管理和运营产业引导基金的公司)的运作模式大概分为三类。
      ◆ 第一类与城投公司类似,是政府独资公司
      ◆ 第二类是混合所有制公司。
      ◆ 第三类,把钱委托给市场化的母基金管理人去运营

    • 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需要三个外部条件:
      ◆ 首先是制度条件。
      ◆ 其次是资本市场的发育要比较成熟。
      ◆ 再次是产业条件。

    结语

    我国的经济改革脱胎于计划经济,政府手中掌握大量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如土地、银行、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所以必然会以各种方式深度参与工业化进程。

    信用级别高的地方政府和国企为主体、以土地为杠杆,可以撬动大量资源,加速投资进程,推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这种模式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会带来如下后果:与土地相关的腐败猖獗;城市化以“地”为本,忽略了“人”,民生支出不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滞后;房价飞涨,债务急升;经济过度依赖投资,既表现在民众收入不高所以消费不足,也表现在过剩产能无法被国内消化、向国际输出时又引起贸易失衡和冲突。

    下 篇 宏观现象

    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第一个特点是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优点是可以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缺点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推高了房价和居民债务负担,拉大了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 有心仪工作的城市房价太高,而房价合适的城市没有心仪的工作。梦想买不起,故乡回不去。

    2019年的城镇户籍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4%,比常住人口占比少了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有超过2亿人虽然常住城镇,却没有当地户口,不能完全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如教育)

    第一节 房价与居民债务

    ◆ 房地产常被称作“经济周期之母”,根源就在于其内在的供需矛盾
    ◆ 2019年最富有的10%的人占有总财富的49%,而最穷的40%的人只占有总财富的8%。

    第二节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 我国的收入差距有两个特点:
      一是城乡差距,二是地区差距。

    • 人口流动与收入平衡
      ◆ 重土地轻人,民生支出不足,相关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等)供给不足,不利于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真正安家落户,不利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地方政府长期倚重投资,还会导致收入分配偏向资本,降低劳动收入占比,对中低收入人群尤其不利。

      ◆ 要想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关键是要平衡人均差距而不是规模差距。

      ◆ 如果一个城市只想要高技能人才,结果多半会事与愿违:服务业价格会越来越高,收入会被生活成本侵蚀,各种不便利也会让生活质量下降,“高端人才”最终可能也不得不离开。靠行政规划来限制人口规模,成功例子不多

    • 土地流转与户籍改革
      ◆ 用地指标可以跟着人口流动
      ◆ 重庆的“地票”制度。

      一个农民进了城,家里闲置两亩宅基地,他可以将其还原成耕地,据此拿到两亩地“地票”,在土地交易所里卖给重庆市域内需要建设指标的区县。按每亩“地票”均价20万元算,扣除两亩地的复耕成本约5万元,净所得为35万元。农户能分到其中85%(其余15%归村集体),差不多30万元,可以帮他在城里立足。

      ◆ 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从此拥有了同等权能,可以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城市政府对土地供应的垄断被打破了。

    • 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 探索“三权分置”,
      即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 守住“三条底线”:
      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 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

    对大多数“70后”来说,生活主要靠自己打拼,因为父母当年收入很低,储蓄也不多。
    但对“80后”和“90后”来说,父母的财富和资源对子女收入的影响就大了。(36)原因之一是财富差距在其父母一代中就扩大了,财产性收入占收入的比重也扩大了,其中最重要的是房产。
    ◆ 2019年净资产最高的20%的家庭占有居民全部净资产的65%,而最低的20%只占有2%
    ◆ 并没有什么神秘的经济力量会自动降低收入不平等,“先富带动后富”也不会自然发生,而需要政策的干预。

    结语

    ◆ 我国的城市化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4年之前,乡镇企业崛起,农民离土不离乡,城市化速度不快。
    第二阶段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乡镇企业式微,农民工进城大潮形成。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土地的城市化速度远远快于人的城市化速度,土地撬动的资金支撑了大规模城市建设,但并没有为大多数城市新移民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
    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一系列改革的陆续推行,城市化的重心开始逐步从“土地”向“人”转移。

    扩展阅读

    • 历史上不断扩大的不平等几乎都难以善终,最后往往以大规模的暴力和灾难重新洗牌。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 人们在乐观时往往会低估负债的风险,过多借债。当风险出现时,又会因为债务负担沉重而缺乏腾挪空间,没办法应对。

    第一节 债务与经济衰退

    ◆ 债务常常把风险集中到承受能力最弱的穷人身上。

    第二节 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

    ◆ 债务源于人性:总想尽早满足欲望,又对未来盲目乐观,借钱时总觉得将来能还上。

    • 资金供给与银行管制
      ◆ 欧美主要国家的银行信贷中将近六成都是按揭或不动产行业贷款。(12)所以房地产周期和银行信贷周期常常同步起伏,而这两个行业的杠杆率又都不低,也就进一步放大了经济波动。
      ◆ 银行很少雪中送炭,却常常晴天送伞,繁荣时慷慨解囊、助推经济过热,衰退时却捂紧口袋、加剧经济下行。
      ◆ 击鼓传花的游戏,传的是什么东西并不重要,只要有人接盘就行。
      ◆ 资金和资源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但实体经济的蛋糕却没有做大。

    • 国际不平衡与国内不平等
      ◆ 美国可以用很低的利率从全球借钱。

    • 实体企业投资需求不足
      ◆ 在缺乏增长点的情况下,央行给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但商业银行资金贷不出去,容易流向资产市场。放松货币条件总体上有利于资产持有者,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加剧财富分化,固化结构扭曲,使危机调整的过程更长。

    第三节 中国的债务与风险

    ◆ 低效率乃至亏损的国企或大中型私企,若不能破产重组,常年依靠外力“输血”,挤占有限的信贷资源,变成“僵尸企业”,就会拉低经济整体效率,推升宏观债务负担。

    ◆ 发达国家一般要求企业使用自有资本金,而我国允许房企借钱“买地”

    ◆ 我国企业债务负担较重,应对风险的能力受限。

    第四节 化解债务风险

    ◆ 任何国家的债务问题,解决方案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偿还已有债务;二是遏制新增债务,改革滋生债务的政治、经济环境。
    ◆ “谁决策谁担风险”的逻辑

    结语

    ◆ 导致目前债务问题的直接起因,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几年后的欧债危机。
    ◆ 出台了“4万亿”计划,稳定了我国和世界经济,但同时也加剧了债务负担和产能过剩。

    • 产能过剩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
      ◆ 第一是生产效率下降。
      ◆ 第二个角度是国际失衡。
      ◆ 第三个角度是产业升级。

    扩展阅读

    ◆ 所谓“三道红线”,是要求房企在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70%、净负债率不得高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小于1倍。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 我国经济的崛起,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巨大的成功背后,也隐藏着两重问题。
    第一是内部经济结构失衡:重生产、重投资,相对轻民生、轻消费,导致与巨大的产能相比,国内消费不足,而消化不了的产品只能对外输出。
    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国外需求的不稳定和贸易冲突。

    第一节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 国家资本积累:计划经济时期的粮食“统购统销”、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 在经济发展初期
      ◆ 在经济发展初期,将更多资源从居民消费转为资本积累,变成基础设施和工厂,可以有效推动经济起飞和产业转型,提高生产率和收入。而且起步时百废待兴,基础设施和工业水平非常落后,绝大多数投资都有用,都有回报,关键是要加大投资,加速资本积累。

    •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方式就不可持续了,会导致四个问题:
      ◆ 第一,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投资什么都有用的时代过去了,投资难度加大
      ◆ 第二,由于老百姓收入和消费不足,无法消化投资形成的产能,很多投资不能变成有效的收入,都浪费掉了,所以债务负担越积越重
      ◆ 第三,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资本收入份额上升,会扩大贫富差距。
      ◆ 第四,由于消费不足和投资过剩,过剩产能必须向国外输出,而由于我国体量巨大,输出产能会加重全球贸易失衡,引发贸易冲突

    ◆ 产能过剩、债务风险、外部失衡

    一句话,不平衡!
    由内部经济结构失衡导致外部环境失衡。
    (内因起主导作用,世界格局也是这样在不同国家意志的共同作用下,一点点发生变化的)
    1、重生产、投资逐步低效,积累债务风险
    2、轻民生、消费相对不足,导致产能过剩
    3、靠出口、需求不稳难控,产生贸易冲突

    ◆ 若投资形成的资产不能提高生产率、带来更高的收入,不能成为未来更高的消费,这种投资就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财富,就是浪费。
    ◆ 我国的调整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市场改革,以及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等等。在美国,这种调整伴随着政治极化、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等现象。

    • 问题的根源常常在问题之外

    贸易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贸易冲突的根源也往往不在贸易本身。

    第二节 中美贸易冲突

    ◆ 在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情绪爆发的年代,讲道理没人听。

    image.png

    这些数据(专利、论文)都是每年新增的流量,不是累积的存量。若论累积的科技家底,比如专利保有量和科研水平,中国还远远赶不上美国。这就好比一个年轻人,多年努力后年薪终于突破百万,赶上了公司高管的水平,但老资格的高管们早已年薪百万了几十年,累积的财富和家底自然要比年轻人厚实得多。但这个年薪百万的流量确实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年轻人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已经具备了挣钱的能力,势头很猛,未来可期,累积家底大约只是时间问题。

    • 在时间轴上去分析现状、未来的格局与趋势是个不错的方法

    ◆ 制造业不仅有学习效应,还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第三节 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

    ◆ 所以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必须依靠服务业的大发展,而这只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

    ◆ 只有继续推进各类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真正转变地方政府角色,从生产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才能实现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推动我国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注重需求侧管理
      ◆ 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第八章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 不仅要摸清产生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根源,还要深入了解各种可行方案的得失。

    ◆ 要区分经济发展过程和发展目标。既不要高估发达国家经验的普适性,也不要高估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未来的适用性。

    第一节 地区间竞争

    • “官场+市场”的竞争体制,毕竟不是市场竞争,核心差别有三。
      ◆ 第一,缺乏真正的淘汰机制。
      ◆ 第二,绝大多数市场竞争是“正和博弈”,有合作共赢、共同做大蛋糕的可能。而官员升迁则是“零和博弈”,晋升位置有限,甲上去了,乙就上不去。
      ◆ 第三,市场和公司间的竞争一般是长期竞争,延续性很强。但地方官员任期有限,必须在任期内干出政绩,且新官往往不理旧账,因此会刺激大干快上的投资冲动,拉动地区GDP数字快速上涨,不惜忽视长期风险和债务负担。

    ◆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政府需要承担起更加多元的职能,将更多资源投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改变与市场和企业的互动方式,由“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第二节 政府的发展与转型

    ◆ 所谓“政府能力”,不仅包括获取资源的能力,也包括政府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自身角色和作用方式的能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

    ◆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不是探索未知和创新,而是学习已知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将更多资源尽快组织和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以提高学习效率。

    • 本书阐述的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有三大必要组件:
    1. 掌握大量资源并可以自主行动的地方政府;
    2. 协调和控制能力强的中央政府;
    3. 以及人力资本雄厚和组织完善的官僚体系。

    ◆ 可行的政策空间和演变路径受三大制度约束:农村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公有制、户籍制度。所以中国的工业化才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

    ◆ 政治经济学中有个重要概念叫“精英俘获”(elite capture),一个例子就是地方政治精英被地方利益集团俘获,损害民众利益。

    ◆ 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能让国家整体得益。但整体得益不等于让每个人都得益。

    ◆ 研究发展过程的经济学还包括两大特殊议题,一是发展顺序,二是发展节奏。
    ◆ 第一个问题的重点是“结构”
    ◆ 第二个问题的重点是“稳定”或“渐进性”。

    ◆ 改革方向和改革过程是两回事。

    就算每个人都对改革方向和目的有共识(事实上不可能),但对改革路径和步骤也会有分歧。什么事先办,什么事后办,不容易决定。每一步都有人受益、有人受损,拼命争取和拼命抵制的都大有人在。就算能看清对岸的风景,也不见得就能摸着石头成功过河,绊脚石或深坑比比皆是。

    ◆ 任何成功的转型过程都离不开缓冲机制。

    结语

    ◆ 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权衡、取舍、调整、改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be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