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腊月25日回到的老家,26日公司还有一些事情又去处理了一下,下午回到家里去二姑和四姑家串门,晚上赶上邻居孩子结婚,喝了一场喜酒,26日早上和二哥去姨和舅家串门,下午我和侄子返回济南,27日侄子带着娘回老家过年。几天的赶时间为的是能早让娘回老家过年。
由于儿子小,老婆单位假期也是调休,今年没回老家过年,我印象中这是我第二次在济南过年,第一次是女儿小,好像是16年,16年还让放些个烟花爆竹,多少还能感觉到些年味,今年济南戒烟了,什么味道也没感觉到,就像平时放了个长假。
只有微信里的拜年信息才提醒我年三十了,吃完饭心有不甘,带着女儿去楼下溜达一圈,公交车上只有司机,偶尔街上有个把人,诺大个济南城平时跟下饺子一样热闹,为了过年一下子静了下来,平时像开锅里的水一直沸腾着,猛然一下子平静下来了,加上这年的到来,让人心里空落落的。年在中国人心里的发酵的这种情感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大到一下子能让整个济南安静下来。在中国人的心里总是有这个样的情节,365天仿佛就为了这一天,牟足了劲的往老家赶,哪怕除夕夜过了,第二天就踏上为生活奔波的征程。我看着微信群里好友们发的在老家过年的视频好不羡慕!我好像被年遗忘了似的,初一一大早我就和女儿给老家的亲人打电话发视频拜年,其实就是打发内心的失落感,找找存在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故乡的情感越来越浓,曾经努力想着逃离的农村,现在成了我想时刻亲吻的恋人,我看发小发的乡间小道的照片上的土路的颜色顿时感到亲切。这也许就是乡土情节吧!
我们总是往前看,走着走着就忘了来时的路,有时候前路慢慢,还需要回头看看。年确实有这个功能,我们中国差不多就365天左右的样子就一个轮回,到了年关以村为单位漂泊在外的人们陆续的归位,相互的见了面聚在一起吃个饭聊聊过去的这些个天各自都忙些什么,各自的得与失,再规划下个365天,“至亲不言”在农村最为贴切,平时兄弟姊妹敞开心扉聊的不多,但年到了,各自成了家的以父母亲为中心聚在一起就话家常了。
农村初一拜年是一景,用现在的话叫团拜,起的很早,天还挺黑的就集合,家族大的人很多,二三十人挨家挨户的给上了年纪的长辈拜年,拜年的内容是磕头,一圈下来膝盖上得沾土,转不完这土得带着,不然人家会说你没拜,这里面有个先后顺序,先到父母亲那里集合,都到齐了先给父母亲磕头拜年,然后去集合家族的弟兄们,不过现在这景色慢慢的将近绝迹了,从我上高中时候有些和我同龄的就不怎么出来拜年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说这是封建,他们说现在不兴这个了,他们还说新时代了。
我一直的每年初一跟着哥哥们去拜年,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对此还一往情深,是年的一种味道,是对拜的一种具体表现吧!我不反对这种拜年的方式,我也赞成不磕头的拜年方式,但我想父母亲的磕头拜年应该保留,在农村子女对父母亲的情感表达太少太少了,只能用“至亲无言”来形容了,这一跪多少能代表子女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吧!虽有千万言语也表达不了(何况还没有言语),虽有万千金钱也代表不了,所以这一跪我这一生会保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