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证之三消

作者: cb79908c1a13 | 来源:发表于2019-06-25 16:14 被阅读3次

    三消实际上是上、中、下,三种证型的合称。

    消渴,在《内经》中,谈了理法,并没有谈其治。但是在《金匮要略》详细记述了治则。

    从“消渴”两字来看,都和水有关。既然和水有关,那必然会涉及到火。人身调和的状态就是水火既济,水火永远是一对。所以,学中医的人永远要有这种思维,有一知二,由阴知阳,由阳知阴。

    “消渴”既然涉及到水与火,那么进一步地说,其实也就是涉及到了寒与热的问题。寒热相移出了问题,水与火就容易出现矛盾。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与火是人身两大基本元素,本身自相协调来完成寒热分配,一旦出现矛盾,也就病了。

    在《素问·阴阳别论》中有说:“二阳结谓之消。”二阳指的是足阳明与手阳明,胃与大肠,等于是胃肠俱热,因热而致水失。先有了水液之伤,自然就有了渴的问题,有水液之伤自然就还会涉及到气化问题。渴,不光是口渴,这个渴涉及到的是整个水液运化的问题,司职水液运化的脾脏与肾脏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以及司管气化的肺。

    先有水火失济,后有其司官动损。先有水火失位,后有寒热颠倒相搏。其实也就是涉及到三焦上中下各自的失司,上焦的雾化失,中焦的沤化失,下焦的渎化失。

    下面可以再展开来去分析这些问题。

    《素问·气厥论》中,有谈到:“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这个鬲通膈,本意在于膈膜,但实际上范畴包括了心肺。所以鬲消又叫肺消。它是上消。心火动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热于肺,渴饮茶水,饮之又渴,名曰消上。实因心肺蕴热。证象就是心胸烦热,大渴引饮,却饮不解渴,并且小便清长,以“口渴多饮”为主症。因为肺胃热盛伤津伤气,所以会有心胸烦闷烦热,又因气虚所以不能化津,故而津亏无以上承。所以喝水也没用,因为水液津源不足,喝水只能解表面,不能渗里热。上消总结而言,是气津两伤证。那心热又是怎么来的呢?接着往下看。

    在《素问·奇病论》中也有提到“消渴”之名:“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是说的脾运失健,水液不得上达,从饮食不节,二阳有结的角度阐述了消渴。胃热则消谷,脾之运化自然阻滞,所以在其证治中提出了“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是提出一个概念,脾胃之湿热需要芳香之法,因为饮食不节而中焦阻滞,其陈腐不除,阻滞则不通,升降则不和。至此,也就明白上消的心热是怎么来的了。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同时,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实际临床中,上消病人还是以口渴多饮为主症,患者会感到热渴,但排尿还算正常,真正地到了小便也频频的地步,那就是肺热已经大耗肾水。《素问·经脉别论》中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有病则难于管摄津液,饮一溲二,排除的水之所以如此多,在于上焦受病后雾化失司,身体本身的水分与饮下之水相合而下,才有了饮一溲二的结果。等于是人体的津液在不断地随着尿液而出,结果可想而知。《灵枢营卫生会篇》也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之气共同奉养周身。本来津液的精微物质是用于荣养皮肉筋骨脉的,但现在都不断流失了,所以自然会出现类似寒证中的消瘦,而倦怠无力完全是因为上焦的雾化失职,荣卫则不散,其热壅而塞,热则消气,所以出现了上消中的严重的气阴两伤阶段。这种状况非以偏寒可以括之,不过为似寒而已。救肺,把肺救过来,肺脏藏气,恢复其藏,自然而可使上焦雾化发之,才能使得津液之精微输荣筋骨血脉,上焦的雾化失司与否也同时决定了荣卫的问题。所以,再回头去看《金匮要略》就不难明白了。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一针见血地讲清楚了病机是虚劳。趺阳脉是用多应用于厥症的,主候胃气,脉浮为虚者,卫不足,迟者,有劳,营因虚竭而致卫虚。数,火热气盛之故。因为营卫皆虚,故节制才乱,才会有逆,该升不升反下注过盛,所以水液上达乏力,中焦有因为热过而伤,导致多热多消谷,中焦的热过,自然是会影响到肠道的,所以原文还有个“大而坚”,“大而坚”是指因为肠道之液受之热耗,水分被夺,所以大便也容易硬,这个大而坚三个字挺有意思的。再因为小便的频繁,人体水液被夺变本加厉,所以更加使得大而坚。所谓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的意思,很形象地阐述了一个恶性循环: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因气盛而导致小便频繁→因为水分的不断流失而导致了腑路滞塞→由于腑路不通,从而加重了熏灼于上,又加重了渴→因为渴而进饮却又因司化无力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水分流失→从而使得产生并重叠了坚硬而炙热的现实。

    医圣的称谓可不是随便乱叫的,仲景先生从趺阳脉的脉象,根据脉象论理,精辟陈词,寥寥数语就把上中下三消讲明白了。

    消渴证之三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渴证之三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hx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