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下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令人深恶痛绝,所以太多中国家长对美式教育心往神驰,他们认为在美国轻松自由的教育条件下,孩子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解放,他们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出来的就不单单会是只会傻做题的书呆子,而会是乔布斯那样闪闪发光的精英人物。
可这是真的么?
我们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其中隐含的本质原因。
美国是一个阶层严重区分的国家,各社区按房价自然分开,在某种意义上是事实上的种族和贫富隔离。
这意味着两点:
富人区的学校非常有钱,所以它可以请到更好的老师、用更好的设备,有更高的教学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学生们其实是在跟自己同阶层的人一起上学,阶级代沟十分明显;
所以,美国教育并不等于精英教育。或者说,你所向往的是美国精英那个阶层的教育,那么自然,在那个阶层水平下,培养出精英的概率相对来说就大很多。
可问题是,那个阶层是你轻易可以进得去的么?
-02-
中国的阶级分层同样存在。
中国现阶段的流水线教育的默认生产目标,并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打磨和挑选“器具”。
下等器具,是指某种实用工具,对应的家长一般只要求孩子有一个“容易找工作”的学历和技能。
上等器具,则是工艺品。所谓工艺品,无外乎添加了家长对孩子各种期望的“素质教育”:比如会弹钢琴画画跳舞等多种方面的才艺。
之所以称之为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品,是因为艺术品是不能用指标来很衡量的。这种“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会弹琴,也只不过是把曲子弹“对”而已,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弹“好”。
因此,大概可以说,中国的现代教育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层次,对应三个阶级:
贫民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
中产阶级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艺术品,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
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
现代的流水线式教育只能把人送到第一层;想要进入第二层,家庭必须出力,然后你还得去精英大学;而第三层,则几乎完全是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学校教育的作用很小。
如此说来,家庭出身实在太过重要了。家庭收入和父母文化水平,直接决定了孩子将来能达到什么样的层次。
万幸的是,现阶段的大部分中国家庭一般都处于中产及以下。所以,目前阶层的区分还没有那么强烈明显。
-03-
现在来说说高考。
对于疆域辽阔拥有全世界1/5人口数量的泱泱大国,在不同阶层及受教育水平参差不均的背景下,高考即便是有太多瑕疵和各般不妥,也只能算是当下国情下相对公平的一种“万全之策”了。
那么,高考又是否真的能够打破固存的阶级壁垒么?
当我们凝聚十年寒窗苦读的努力并毕其功于一役之后,我们的命运真的因此而发生改变了么?
很少,也很难。
曾经有一篇网文流传深远,影响极大,叫做《我花了十八年时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文章讲述了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都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平起平坐的权利。
文中的他是少数的幸运儿,而在这种背景下又有多少人是完成不了这样的阶级跨越转变的呢?
阶级壁垒的存在就如同一个天花板,可以任你在其中跳腾,但若你想突破这层天花板,所要付出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
之前眼见一个事儿:一名硕士和一名博士一同应聘某国企,博士生成绩优秀,学术硕果累累,自信凭借其出色的硬实力就可以秒杀对手,获得职位。硕士生是混了3年,终日泡在宿舍打游戏的网瘾少年,面试时候都蓬头垢脸。但结果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博士被打败了。
原因是,硕士的爸爸是某国企的领导。
-End-
所以,当我听到“高考是决定命运的一战”时,我不禁陷入沉思。
高考不能决定你的命运,你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如果人生是一条长河,高考充其量不过是第一个弯道,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不见得你就会最后入海。
而即便最终没有跨越阶级的栏板,那又能如何呢?
生活姿态的优雅与否,不取决于你所坐的位置、所持的器皿、所付的茶资。它取决于你品茗的态度。
所以,不用太过畏惧,请放心去考吧。
高考有那么重要,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现在的你可能不太明白,但将来你就会知道。
大家好,我是小蜗牛,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蜗牛的我”,更多精彩的内容包含其中,让我们共同作伴一起坚持读书和努力写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