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认知自由散文
过年那些事:洗澡、放鞭炮、走亲戚

过年那些事:洗澡、放鞭炮、走亲戚

作者: 赵石头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2-14 16:03 被阅读34次

    明天就是农历除夕了。今年是第一年没有回老家过年,分享一些儿时农村的新年景象、春节趣事,聊表对故乡的思念。

    01 洗澡:拉开过年的序幕

    春节前两天必须要去洗澡,洗的干干净净,穿上新衣服、新袜子、新鞋,这好像是很多地方的传统。

    以前农村条件差,家里没有热水器。夏天还好,早上在院子里摆上一个洗衣服的塑料大盆,接上半盆水,晒上一天,晚上干完活回家,水还温乎着,用大盆里的水冲澡正合适,用水舀子舀水,从头顶冲下来,特别解乏。

    农村没有暖气,也不像东北农村家家户户有火炕,冬天在家洗澡是万万做不到的,只能去集市上的澡堂子。

    女士更讲究一些,女浴室一般都是盆池,就像现在家里装的浴盆,一个一个。男士的澡堂子里就是两个大池子和两个淋浴。两个池子,一个特别烫,一个非常烫(比特别烫稍微凉一些)。年纪大一些的一般都爱泡在特别烫的池子里,而且一泡就是小半天;年轻一些的受不了那么高的温度,一般都聚集在非常烫的池子里。

    大池子一般一天就换一次水,所以大家都赶早,但是不管早上5点去、还是6点去,都是人满为患。前一个池子人少,水还能清一些,后一个池子,池边坐满了人,人手一个搓澡巾,泡热了,开始在池边搓灰,搓下来的灰直接掉到池子里,可想而知里面的水有多浑浊。水脏的看不过去了,老板会拿着一个水舀子,把上面一层浮灰舀出来。

                                           

    小时候我怕烫,死活不愿意进池子。但是不进去泡一下,身上的灰也搓不干净,所以我爸总是把我硬拖着塞进大池子。泡一会我总想着尽快出来,草草地搓一下,就跑到淋浴那冲洗了。

    洗完之后,大家一般都不着急走,还要在更衣室里躺一会。更衣室里有烧煤球的炉子,大家一般点一壶茶、一盘萝卜,或者聚上三五好友玩个扑克之类的。

    上高中后,市里的澡堂子条件好一些,起码淋浴有一排,足够用,不用再排队了,但是大池子里的水质好像也没有太大的改善。后来在东北上大学,学校里的浴室只有淋浴,再也不用受大池子之苦了。每次放寒假前,都在学校好好洗一洗,搓一搓,从此就再也没有在农村的大池子里泡过。

    每每想到那个场景,大家白花花地坐在池边搓澡,泥灰聚下,多少还是有点心理阴影。

    现在虽然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热水器,但大家还是担心洗完澡后会冻感冒,所以还保持着去澡堂的习惯。只是更讲究卫生了,去洗澡的频率更高了,不用每次去都恨不得把身上的皮都搓掉。

    02 放鞭炮:贯穿关键时间节点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爷爷酷爱放鞭炮,每到春节前两周,他总是买很多鞭炮,大大小小的,好几个种类。在爷爷的影响下,放鞭炮是我期待过年的一个主要原因。

    春节前后大致有这么几个放鞭炮的时间节点:腊月二十三左右蒸馒头起锅前,除夕中午饺子起锅前,除夕晚上看完春节联欢晚会准备睡觉前的关门炮,正月初一早上起床时的开门炮,正月初一早上饺子起锅前,正月初五起床时的开门炮,正月初八起床时的开门炮,正月十五中午饺子起锅前……

    其中关门炮、开门炮一般都是放几个“大擂子”(即个头比较大的散炮),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是除夕中午和正月初一早上饺子起锅前。除夕中午一般会放一盘小个的鞭炮,重头戏是正月初一早上饺子起锅前。这是个“炫富”的时候,比的就是谁家鞭炮个头大,谁家鞭炮响的时间长,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把自己压箱底的鞭炮都拿出来了。小时候我爷爷家和我家住在一个大院里,为了让鞭炮响的时间长,一般我都把两家的鞭炮接在一起放。

    另一个乐趣就是拾炮。以前的鞭炮质量不太好,一盘鞭炮总会有许多“哑炮”。正月初一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比谁家鞭炮放的早,所以我一般凌晨3点钟就起床,然后跑到邻居家敲门,叫上几个小伙伴,听炮声判断是谁家在放炮,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过去,赶在鞭炮放完之前到达战场。没等放完,就已经盯上了几个“哑炮”,一等放完,第一时间朝目标冲过去,每次一般总能有几个收获。那时候村里有个财主,他家门前有个大河沟,每年他家都把鞭炮围着河沟铺半圈。我们几个小伙伴年三十就打听好这家初一预计几点放炮,然后一听到他家放开门炮,就赶过去等着。

                                           

    那时候总听说谁家的孩子因为拾炮手被炸伤,但依然阻挡不了拾炮的热情。到早上7、8点,拾炮基本告一段落,下一步就是清算劳动成果了。炮引子短的就剥开收集炮灰,用火柴点着当烟花放,或者做摔炮;炮引子长的就一个一个点着放,或者为了安全起见,炮下面铺一张纸,然后点着纸,慢慢地把炮引着。

    初一上半天就伴随着拾炮、放炮慢慢过去了。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谁家的鞭炮放到一半哑火了,然后大家就一哄而上,把剩下的鞭炮瓜分了。现在很难再有这种乐趣了,一是国家出于安全的角度考虑,不再让销售大个鞭炮了;二是鞭炮的质量越来越好了,基本没有哑炮了;再有就是鞭炮因子着的速度变快了,很大一盘很快就放完了,听到响声在赶过去拾炮已经来不及了。

    03走亲戚:过年的主旋律

    初一过后,从初二开始到初六,就一直跟着我爸到他七大姑八大姨家走亲戚。

    农村走亲戚以男方为主,女方主要是回娘家,也粗略的可以看出农村的重男轻女。我爷爷奶奶那一代兄弟姐妹很多,我爸就有三个舅,两个姨,三个表姑、表舅,我老姥(我爸的姥姥)活到90多岁。

    走亲戚也是有讲究了,一般初一不往外走,主要去爷爷家、二爷家、大伯家、村里各长辈家拜年,中午在爷爷奶奶家吃个饭。初二去舅舅家,初三到姑姑家,初四回娘家,初五去姨家,初六之后去表亲戚家(表舅、表姑、表姨等),次序很重要,一般不能乱了辈分。

    所谓的走亲戚,就是带着礼物,到亲戚家拜年,蹭吃蹭喝,而且我还有红包可以拿。刚开始,礼物就是两个大馍(大个馒头+枣花),4个小馒头,几个苹果,两袋白糖;后来条件好了,开始带箱装方便面、八宝粥、核桃露。有些亲戚离的比较远,一年可能也就去一次,新鲜感还是比较足的,去了之后就在亲戚家里、村里到处转悠。

                                           

    亲戚都很热情好客。比如去我舅爷家(也就是我爸的舅舅家),我爸有三个舅舅,每家都会准备饭菜。如果饭点前在大舅爷家,二舅爷家和三舅爷家就会有人一遍一遍地过来叫我们去他们家吃饭,有时候甚至为了争着做东,吵得面红耳赤。最终一般都采用折中的方式,一半客人在一家,另一半客人在另一家,哪怕一家就差不多能招待的了。小时候不太理解,轮流做东就是了,何必争来争去。后来慢慢懂了,这也是亲戚间相互联络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吃完饭,大家一般也不着急回家,总要在一起打打扑克,而且一般赌注都比较大。

    通过这种走亲戚的方式,亲戚之间保持着走动,联络着感情。

    我们这一代还好,一般还有一个兄弟姐妹,父辈兄弟姐妹还比较多,所以舅舅、姑姑、姨也不少,过年走亲戚也还算热闹。再往下数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难再有这种乐趣了。

    现在大家普遍觉得越来越没有年味,想要过年,过起来却又没那么开心。放鞭炮、洗澡、走亲戚、蒸馒头、炸丸子、炸鱼、炸麻叶……也许准备好心情,走完这些仪式才是真的过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年那些事:洗澡、放鞭炮、走亲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se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