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六部》(感知对话录、126)
生存者:
你居然划分出三次存在方式的变革,这在人类史上闻所未闻,我们没想到过要这样来划分出存在的方式,老实说,我们对人类曾经以什么方式存在,现正在以什么方式存在毫无知觉,从生命以及生存意义上是无法分清存在方式区别的,我们原来以为只有一个客观的生命存在方式,你作出这种细致的划分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让我们有了改变存在方式的紧迫感,我们的确走到了人类最重要的历史时期。
感知者:
是的,人们还并未意识到方式变革的存在,更没有意识到方式变革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我们没有总结出第一次方式变革的原因、动力以及目的,我们从生命存在繁衍的角度找不到生物从水下爬上陆地的真正动因和真正意义,我们认为这只是海洋生物在扩展生命的栖息地,生物们为什么不顾危险、不畏艰难、努力从水中爬上陆地?按生命进化的解释是逻辑不通的,生物放弃水下生存的方式而另求陆地生存方式仅仅是增强生命适应力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结果?
依照生命进化的逻辑,水下生活应该更安全、存在机率更高、存在度更强。水下生物们往岸上陆地进军恰恰与进化论的逻辑推演相反,它们不顾一切、不惜改变生存方式爬到岸上,在更充满危险、更不适宜生存的境况中生活的真正原因是它们受更多更高的感知要求的驱动,它们以改变生存方式的代价换取了陆地生活更多更强更高的感知信息,因此实现了感知量的突破性飞跃。并不是陆上生活比水下生活更安全更容易更适宜,而是陆上生活的感知量比水下生活大幅增加,大大提升了生物们的感知信息满足感,于是,众生物舍生忘死、不顾一切、前赴后继地扑向陆地,以改换生存方式来获得了新的感知天地和更广阔更自由的感知生活。显然,没有这次改变生存方式的变革,就不会有陆上世界的大千气象。
由此看来,生物的本能及存在的目的是获取感知信息的最大化,而最终目的是从感知信息中过滤出愉悦感,获得存在的愉悦是生物们的生存目的和永恒的驱动力。这与进化论的主要思想严重不符,这产生出生存的目的是愉悦,还是愉悦的目的是生存的逻辑问题,这个问题困惑我们直至今日。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人类存在方式的第二次变革仍然是出于人的感知需求跨越性提升的需要,我们上岸进行陆地生活以后,在很长时间的适应性进化以后,我们的祖先们开始勇敢地向未知领域进军,以求获得更多的感知信息。我们使用世界和使用自己的方式都在逐渐改变,我们的食谱变宽,我们的活动范围变大,我们的行为方式变得更复杂更有效。
人类产生质的飞跃是产生并运用精神感知方式来大幅度拓展了感知的范围与层次,这种精神感知方式使得我们的感知能力突破性增长,我们就此成为了超级感知者。这里,我们往往忽略了让我们进入第二种存在方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生命理念,将我们自己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看待,这才是让我们人类的存在方式有别于其他生物的关键性区别,生命意识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标志,因为生命存在成为了我们存在的根据、目的和意义,我们的一切行为过程都围绕着生命存在的目的展开和运行,这已经在本质意义上区别于生物们作为存在主体的存在性质,我们将自己当作了存在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这种存在方式统治了人类千万年之久,直至今天。
然而,我们的感知要求并未止步于人类的生存方式,我们快速增长的感知力跟我们执行的生命存在方式发生了越来越尖锐的冲突,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远远不适应于我们飞速发展的感知要求,生命与感知是两个互不相关的概念,为生存还是为感知是人类所有矛盾冲突的根源,我们的存在方式已经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感知需求,也就是存在方式成了我们感知发展的瓶颈,生存方式就如同一层蛹壳限制了我们,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蜕壳而出的地步了,这就是第三次存在方式变革必然到来的根本原因。(接下)
网友评论